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人类学转向
作者: 花家涛摘 要: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建构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武术国际传播研究,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关照下,挖掘全球文化交流中受众对意义世界的探索与体验,从而在生命意义建构中服务于受众实现幸福生活的终极目标。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研究,借助于人类学对当前文化“多元化维护”与“化多元为一体”的辩证理解,需从“中国中心观”转向人类学视野下“中西互证”的思路,并在语境互动、学理互构、他者互鉴的立体模式中,以武术负载的“文化中国”价值观念上承“国之大事”的时代使命,下启“德性生活”的意义世界探索;促使武术传播研究在“独特性辩护”中转向“文化差异性共存与会通性生产”,提升其国际话语能力。
关 键 词:民族传统体育;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中国;德性生活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4-0014-06
The anthropological tur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for the Chinese Wushu
HUA Jiata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2,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dream of great national renaissance, the building of Wushu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with Chinese language discourse should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t concept of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this study excavates the audience’s exploration and experience of the meaningful world in the global cultural exchange, so as to serve peop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son for being and realize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good life. Given that, relying on methodology,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Wushu should change from the “China-centered view” to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then to the “mutual verif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context interaction, mutual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 framework, and mutual learning of the other, the “cultural China” value loaded by Wushu should bear the mission of the times of “national affairs” and initiat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eaning world of “moral life”. The research on Wushu communication has changed from "uniqueness defense" to "cultural difference coexistence and universal production", so as to enhance it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ability.
Key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Chinese Wushu;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cultural China;moral life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是《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及的战略任务之一。然而,以什么样的研究思路重新审视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历史,进而探究其出路?从全球化视野出发,武术国际传播是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而文明是在频繁扩散与借鉴中造就主体间性,这需要我们时刻关注武术全球化[1],并在考察诸文明的差异与关联中把握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实践经验及其学术理路[2]。21世纪的人类学,基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论题,形成以萨林斯为代表的“多元性文化维护”的地方性知识及其人文意义,与以沃尔夫为代表的“化多元文化为一体”的世界史及其全球化意义的双重逻辑[3]。本研究即是在人类学视域中,探究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中西互证”方法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议题与具体研究维度,以期建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1 武术国际传播研究人类学转向的生成路径
1.1 “中国中心观”的单向武术国际传播研究思维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曾经有一个以西方现代体育为标准的“现代化”革新阶段,后迅速由“西方中心观”转向“中国中心观”[4]:研究立场与民族主义相关联,极力标识中国武术文化的独特性。虽然“中国中心”观在警惕西方标准、强调中国情境等研究维度开阔问题意识,但也有其自身的问题:其一,夸大了近代中国历史的独立性,贬低了外在因素的作用;其二,将中国近代历史的延续性与西方的冲击视为二元对立,也与两者互动关联的事实不符;其三,注重地方史和区域史的分析,具有丧失全国性视野的危险[5]。
实质上,“中国中心观”是“中西二分元叙事”的逻辑演进,导致武术国际传播研究往往存在悖论:其一,“非中即西”与文化可通约性之间的悖论。该观点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视为两种对立类型,忽略了人类文化具有“可通约性”的事实。其二,“非中即西”与中西文化边际关照的缺席。该观点失去中国文化与西方交流的机会,沟通与共建的可能[6]。导致武术国际传播研究,一方面强调中国武术是迥异于西方文化的优良文化或高阶文化,西方接受中国武术便是对自身文化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主动放弃武术对中西问题的探索与解释。这种文化自主性诉求虽然具有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内在情感与一定的学术理路,相对学界“以西解中”做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与增进真正的文化交流相距甚远。
1.2 置于武术国际传播场域中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的人类学研究,既要坚持具有内省精神的文化主体性,又要保持交流的文化开放性;此二者决定基于相互理解的文化交流才是“文化自觉”传播研究的核心追求。
因此,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文化自觉”,应该是基于“会通中西”的立场,关乎人之价值的“见人”研究:既要关注武术对各种受众的具体实在利益,也要关注武术对受众所承载的精神价值;既要关注受众主观接受武术的程度与情感,也要关注武术融入受众客观生活的真切感受。武术国际传播研究需要探究武术对受众“安其所、遂其生”的实际功效:其一,破除“只见武术不见人”的研究,从物质与精神和思维层面找到异文化中个人的自我感觉。其二,掌握“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原则,超越只问事实不求理解的立场,探究不同文化语境中武术习练的科学性、道德性和伦理性。其三,根植文化语境,避免“以西律中”“以中解中”“以中律西”情况,寻找“中西互证”可能性[7]。
1.3 武术国际传播研究“中西互证”的价值负载
人类学的武术国际传播研究,关注古今中外的议题。针对特定时代发展主题,需确立“中西互证”的思路,就不仅仅是“不同思想文化传统彼此沟通和了解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现实需要,而且也是全球化时代“以异质文化为参照系而彰显各国传统文化价值”[8]。
另外,追求武术文化体验共通性的“中西互证”人类学思路,还有近现代哲学中心议题演变的逻辑基础:即揭示、反思和塑造生活世界的“意义”,关注人的社会性存在,追求人的理想化生存方式。因此,“中西互证”的武术国际传播研究,要在传播的中西空间维度中嵌入古今时间维度,以及反映时代命题的语境维度。互证,一种对凝聚在武术传播实践与知识方面认知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武术国际传播作为一种实践哲学,需从整体把握武技的传统与现代、历史和未来的“古今互证”,不同武技的比较、关联、互构的“中西互证”,武技解决或回答人类面临主要问题的“语境互证”,并在此三维视野中厘定武术国际传播诸种问题取向和知识架构。这是一个历史分析与当代意识有机结合的研究框架,既要梳理出中西武技源流与形态演进,又要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西武技相互本土化的实践经验,还要在两者历史形态及其互构经验中发掘出历史文化语境相互关联;并在中西武技共通性元素的沟通、交流、传播中,把握武术传播与接受的经验材料,使之关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促进武术传播研究的理论谋划和学术构建。
2 武术国际传播研究人类学转向的核心议题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主题需要克服“传统-现代”二分模式:“西方中心观”的竞技体育化改造与“中国中心观”的武术“独特性辩护”,并以此为基础开具武术“走出去”的“良方”。此二元极化的研究思路不利于维持武术文化的整体性,制约了武术“走出去”的步伐。文化“走出去”的对外传播与“引进来”的向内吸收是一种共时性过程。武术国际传播是在广泛吸收其他文明武技成果的同时,积极向外传播我国的武术文化;武术国际传播研究,是通过人类学视野的“他者”反观自身,进而认识、认同甚至守正创新武术的过程。
2.1 “全球中国”的武术国际传播研究新视野
武术国际传播的受众在具体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甚至是意识形态方面具有诸多差异,故而存在不同受众对武术文化有着不同理解的现象。因此,武术国际传播研究应在“文化间性”的主张下,承认以文化差异性而相互吸引、互补、融合等特性为前提条件。由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国发展的理念和方式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就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就中国的世界定位重新认识武术传播研究的新视野。
国际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看,存在3个特征鲜明的阶段:从19—20世纪英式全球化的“帝国传播”,二战后美式全球化的“化全球”,以及21世纪以来开创的“多声部合唱”的“复调传播”新局面。中国开创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以“促进文明的平等交流与互鉴”为目标的文化传播局面[9]。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研究需要突破以西方文明模式“化全球”的文化传播理念,在“互联互通、共生共荣”的新全球化理念指引下寻求中国武术的全球化生产。
2.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武术国际传播研究新主题
国际文化传播“西强中弱”的实际,决定武术国际传播需以文化安全为底线,在“理念-策略-方法”的三位一体结构中,既要保持武术文化的独立性、民族性、安全性,又要追求不同武技间沟通交流、求同存异、融通中西。由此观之,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核心议题应为:在“国之大事”的传播理念中以国家视域的中西文化关系为核心,在“文化中国”的传播策略中以中国价值观念与西方“普世观念”的对话为立场,在“德性生活”的实践方法中以受众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认知与在其日常生活建构主体性的过程和结果为对象;并以武术负载的“文化中国”价值观念上承“国之大事”的时代使命,下启“德性生活”的意义世界探索。
3 武术国际传播研究人类学转向的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