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教学对体育硕士认知网络影响的实证研究
作者: 王涛 方千华 王健
摘 要:采用认知网络分析法,探讨经过案例教学干预后体育教学领域硕士的认知网络差异,同时与无案例教学组、体育教师组的认知网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案例教学使体育教学领域硕士的认知网络发生显著性变化,这种变化是从“认识论”层面转向“技能、知识、身份”3个层面相联动的认知提升。(2)案例教学使体育教学领域硕士像教师一样去思考,且都形成了以“理解学生”为中心的认知网络。(3)虽然案例教学能使体育教学领域硕士像教师一样去思考,但他们之间还存在学科教学知识使用上的差异。由于体育教学领域硕士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并没有形成以“体育学科教学目标为前提、学生为中心、学习评价为落脚点”的基本认知共识。今后将案例教学作为我国体育硕士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但要注意与联合培养基地之间的互动,注重在“实践”类型方面的案例教学创新。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案例教学;认知网络;体育硕士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4-0112-07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case teaching on
physical education master's cognitive network
WANG Tao1,FANG Qianhua1,WANG Jian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17,China;
2.School of Exercise and Health Sciences,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1617,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epistemic network analysis to research the differences epistemic network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sters after the case teaching intervention. Meanwhile, the cognitive network of the non-case teaching group and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group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Case teaching can promote the cognitive network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sters to change significantly, which is from "epistemology" level to "skill, knowledge and identity" linkage level. (2) Case teaching enables physical education masters to think like a teacher, who have formed a epistemic network centered on "understanding students". (3) Although case teaching can make the physical education master to think like a teacher, but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ces in their use of PCK, physical education master did not form a "sports discipline teaching goal as the prerequisite, students as the center, learning evaluation as a foothold" consensus on the basic cognition, which related to their lack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case teaching should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i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ster in China in the future, bu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joint training base and focus on the innovation of case teaching in the "practice" type.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the case teaching;cognitive network;master of physical education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为此,国家颁布《关于深化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多项政策,在改革教学方式方面都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是围绕一定培训目的把实际中真实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尽管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者普遍认可案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但对案例教学的实际应用效果却存在不同观点[1]。一方面,相比其他教学方法,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观念”上的效果排名第一[2]。另一方面,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众多,教师和学生的认同感低[3]。面对如此口径不一的教学效果认知,国内外学者开始寻找验证案例教学效果的方法,但这些验证手段的针对性不强。更重要的是,案例教学能有效缩短“理论与实践距离”的共识仍没有得到有效验证[4]。缩短的“这种距离”正是“专业思维”的培养过程,因为“像专业人士一样去思考”才是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5]。
面对专业思维水平的评价问题,工程设计[6]、城市规划[7]、外科手术[8]等专业性极强的学科,研究者们开始采用“认知网络分析法(Epistemic Network Analysis, ENA)”来验证学习者专业思维的发展轨迹与相似性,他们通过可视化动态网络图来系统构建个人专业认知网络,评估学习者的专业思维水平[9]。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方法已开始应用于“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研究[10-11],尤其是关于专家名师与普通教师在实践性知识认知网络方面的差异性研究,打开了从实证角度运用实践性知识评估教师教育的新视角[10]。
事实上,我国体育硕士培养长期存在“专业不专”的现象,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提升核心课程实践性的重要性,但当前体育教学领域硕士不能具备胜任本领域实际工作能力的问题却依然存在[12-13]。主要原因在于:体育硕士案例教学的使用不足限制了学生对PCK(学科教学知识)的理解,致使很多体育硕士应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尚不能达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标准[14]。其实,增强案例教学一直是全国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主要工作计划之一,在“教指委”及“中国专业学位案例教学中心”的共同努力下已有8篇体育案例入库。反观国外,世界案例教学研究协会(WACRA)、国家科学案例教学中心(NCCSTS)等经典案例库中共能检索出892份体育案例。这种反差说明:第一,“体育案例”这件事物本身确实存在;第二,案例库的持续更新预示着体育学科进行案例教学具有可行性;第三,我国亟需证明案例教学在体育学科中实施的有效性。
透过现实问题、政策导向以及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实践经验,有必要审视我国体育教学领域硕士的案例教学问题。因此,本研究将采用认知网络分析法,秉持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像专家一样去思考”的首要任务,以期回答以下3个问题:第一,案例教学能否使体育教学领域硕士的认知水平发生变化;第二,如果发生变化,这种认知变化有着怎样的表征形式;第三,这种变化与“理想化”的体育教师认知还差多远。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以T校2020级入学的体育教学领域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该年级20位(男12人,女8人)体育教学领域硕士设定为“案例教学组”,每4人一组,共5组进行案例教学行动研究。为进行对比分析,随机挑选T校同级没有参与案例教学行动研究的20位体育教学领域硕士,设定为“无案例教学组”,4人一组,共5组。此外,挑选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体育教师15人设定为“体育教师组”,每3人一组,共5组。
1.2 研究方法
采用认知网络分析法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认知网络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对话语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来描述个人或团队认知框架模式的分析方法,其基于“以证据为中心”的评价设计模式和认知框架来记录特定领域专业思维要素之间的发展和联系[15]。认知网络分析法常用“SKIVE框架”分析教学对象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通过对话、身体动作、隐喻等多模态信息,以量化民族志的方式来获取参与者间的交流证据[16]。
因此,本研究需要将案例教学视频中的学生表现进行文字转录并编码。首先,以认知网络框架的5个维度(技能、知识、身份、价值以及认识论)[9]为编码框架的基础,恰好认知框架包含“知识维度”,故将PCK融入到“知识”维度之中。其次,本研究使用的PCK分类,主要借鉴帕克提出的PCK五边形[17],并结合张磊[18]提出的P-PE-PCK及尹志华[19]的中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相关内容,形成用于分析不同组别认知网络的编码框架(见第114页表1)。
在数据处理方面,参照以上编码依据,将符合框架维度的元素编码为“1”,不符合的编码为“0”,同一节课中某种认知重复出现时依旧编码为“1”。表2展示了样本总数据的一部分,主要是对“有案例教学组”成员不同学习阶段的认知活动,以及“无案例组”和“体育教师组”分析最后一次课案例分析时的认知活动编码。编码过程由2名课堂观察助理一起进行编码,对于编码不一致的话语,由2名编码员及本研究团队成员一起进行讨论后最终达成一致。将完成编码的数据导入ENA在线分析工具,经过构建邻接矩阵、邻接矩阵进行累加、向量归一、奇异值降维分解等步骤,完成认知网络节点建模[20]。最终,在参照SKIVE认知框架及以上步骤后,建立了不同小组案例认知水平的动态网络结构。
1.3 实验设计
本研究选择重复测量设计,对体育教学领域硕士案例教学的每次课进行测量。这是因为:第一,本研究的自变量是案例教学,因变量是认知网络,而认知网络的测量“蓝本”需要依托案例教学中的体育案例,故无法像常规实验前测对受试者的认知网络进行基本判定;第二,本研究十分关注整体变化情况,对原本要多个量表结果独立分析才能展现的研究内容进行整合。所以,不仅要关注体育教学领域硕士案例教学干预前后的认知网络变化,还要关注每个阶段的变化情况。因此,本研究将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第1次课、第4次课、第8次课的测量结果进行提炼与分析,同时设置了1个实验组即“案例教学组”、2个对照组即“无案例教学组”和“体育教师组”,让“体育教师组”和“无案例教学组”分别针对第8次课的体育案例进行分析,比较以上3组成员的认知网络差异。此外,还需要交待3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