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功用区分下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兼容并蓄研究

作者: 江文奇 冯峰 邢艳丽 袁国良

摘      要: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处于多元并举的局面,每种指导思想对于学校体育的指导都持有各自的主张,它们之间并不存在自然的卯榫基础。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多元并举局面下,实现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美美与共效应是需要对其兼容并蓄的可能进行研讨的。研究认为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兼容并蓄是以功用区分为基础的,功用区分是从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育化的起点即身体为切入点,依据身体教育的期冀取向,探究学校体育指导思想间的兼容并蓄关系;以功用视角对于为什么教(终身体育指导思想)、教什么(技能指导思想)、怎样教(快乐体育指导思想)、教到什么程度(体质教育指导思想、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思想进行区分,以成全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兼容并蓄下身体教育期冀的整体效益。

关  键  词: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教育功用;兼容并蓄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5-0001-07

A study on the all-inclusiv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guiding ideology

under the division of educational function

JIANG Wenqi,FENG Feng,XING Yanli,YUAN Guoli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gshui University,Hengshui 053000,China)

Abstract: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in a situation of multipl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and each guiding ideology has its own proposition for the guidanc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re is no natural mortise and tenon foundation between them. Under the situation that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diversified, it is necessary to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its all-inclusive to realize the beauty and common effect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believes that the all-inclusive of guiding ideology for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functional division. The functional division is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of guiding ideology for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hat is, the bod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ccording to the approach orien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t explores the all-inclusive of guiding ideology for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 this paper divides the ideolog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why teach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lifelong sports), what to teach (the guiding ideology for skills), how to teach (the guiding ideology for happy sports), and to what extent (the guiding ideology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the guiding ideology for health first), so as to achieve the overall benefit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expectation in the guiding ideology for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guiding ideology;educational function;all-inclusive

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是某一时期人们对于学校体育的价值判断和功能认知,反映了学校体育工作取向和旨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形成了多元并举的局面,多种蕴含不同效力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在现实层面上共同“抚育”着学校体育这一实体,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设计了不同路径方略。在多元并举指导思想体系的共识下,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之间主要还是兼容并蓄的关系,每种指导思想都存在指导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开展的特定价值,能够做到取长补短最好。然而,多元并举的判断与证实是较为容易的,因为每种指导思想都具备其功能属性,且在现下学校体育运作过程中发挥着其功能性的作用。而兼容并蓄的实现则是较为困难的,因为每种学校体育思想都是较为完整的基于特定时代特征和时代思考所确定的指导学校体育实现相应目标的规划文本,它们之间如果缺乏身体这一基准点的稳固,而只是以比较的观点甄别学校体育思想的教育属性,那么,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体系的建构不过是对于学校体育教育视角的倾注,在模糊体育特性的基础上只是做了形而上的论证而已,于形而下的操作则裨益缺失。学校体育的教育效益是指向“全人”的,而实现全人教育则是以身体为通介实现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功能的确认也是在身体隐喻的背景下实现的。否则,所谓的功能也就无以成就,模糊身体这一发力点,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就成为了唯教育的思维,失却了体育以身体为载体且目的而进行体育教育的本意。以身体的存在或身体的教育为主线的审视下,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在学校体育中的育人作用就划分成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在育人事业中的功用角色,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并蓄也不再是思想间妥协的需要,而真正指向育人、育体的目的,在针对身体施以教育的视角下形成指导思想体系,并成全其存在的应有价值。

1  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多元并举

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多元并举,没有哪种指导思想能够完全诠释学校体育之所是,它们从不同的价值立场和介入视角,对于学校体育的开展提供着相应的理论支持。

1.1  技能指导思想

技能指导思想的实践不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覆辙,一提及“三基”教学,就反诘以“旧三中心”、刻板、“技术中心”、体育竞技化的做法,是对于技能指导思想的固化认知。在20世纪中期,以技能指导思想为导向的体育教育活动,确实存在“技术中心化”的缺陷。但是,这些缺陷并不是技能授受必然随行的、不可祛除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技能指导思想备受诘难的焦点在于精细化技术教学、课堂上教师绝对化的师道尊严、学生的主体性缺失以及知识传授的灌注等现象。如有学者认为,技能教育“十分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和运动技术的精细性,因而,往往忽略了发展体能、锻炼身体、教育学生的任务”[1]。这种强调了一个而忽视了另一个的推论,并非是就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的否定,而其指向是“精细化”的教育举措以及繁冗的教授过程。而往往在引用其作为反诘技能体育指导思想的佐证之时,眉毛、胡子被一把抓起,“动作”“运动技术”“规范性”“精细化”都成为了“忽略了发展体能、锻炼身体、教育学生的任务”的原因,错位的因果关系俨然成为了“淡化运动技能”的真实证据,一线教学中技能坚守的阵地也便不再稳固。然而,细思起来,技能体育指导思想所面对的诘难,并不完全是对学校体育“三基”教育内容设定的怀疑,并不是说学校体育不要教技术、知识和技能了,而是对教授方式、程度和技巧在形式方面的批评,是对于学校体育规训程度的批评。学校体育应该教什么和应该怎么教的问题是不能混淆的,把在“怎么教”上出现的问题,迁移到对“教什么”的评判上,是存在价值错位的。

既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学校体育要发挥育人的教育功能,则必然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技能指导思想则是从学科的视角,对于学校体育教育资以育人的“材质”予以限定,这也是学校体育所不可或缺的本体定位。技能指导思想强调体育的技术、技能等基因在学校教育中的衍续,是不容偏离的。“学生什么技能都没掌握,无疑就难有科学文明的终身体育锻炼;学生什么技能都没掌握,无疑就难有健全的生活志向和兴趣;学生什么技能都没掌握,无疑就难有健康的生活内容;学生什么技能都没掌握,无疑就没有健康的中国”[2]。技能指导思想是对于体育知识作为知识类属的肯定,是学校领域中体育教育价值的附着体。在没有“三基”教学内容支撑的学校体育中,体育借以立德树人的功能体现就无所依靠,体质健康改善的期冀就缺乏了材质基础,终身体育参与及意识的形成就没有了实体支持。技能指导思想在本质上确定了学校体育知识类属的性质,为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根基和支点。

学校体育技能指导思想的价值诉求在于以体育学科所特有的类属知识,而这知识是有关身体操作的知识以及科学锻炼的知识,促进学生体育知识的掌握,提升学生体育技能继续学习和参与的敏感度,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锻炼身体的知识储备。技能指导思想的主旨在于教什么的问题,在于以特定属性的知识贯通身体并实现育人目的的问题。是体育何以成其为知识并达成育人目的的问题;而至于以怎样的形式开展育人行动,则是教化形式的问题,以教化形式的弊病或不适于现下的错端,嫁祸给体育知识授受的合理性,不是很吊诡吗?指向身体的教化必然要以肢体操作的形式予以锻造,没有这些经过捡拾又返回身体的技能的教化,身体的教化就始终在运动量的冲击下,实现着基本的生存维持,身体感知、操作、适应、审美能力的提升就成了不在视野中的东西,学校体育冠以教育之名就更名不正言不顺了。

1.2  体质教育指导思想

体质教育指导思想强调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体状态、自身素质以及活动能力,实现多元化发展,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身体条件,并为学生未来迈入社会奠定身体基础。体质教育指导思想反对精雕细刻的技术教学,认为“不应该用开展竞技运动的方式去办体育而把真正的体育弄得名存实亡……体育应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教育……是发展身体、建设身体、完善身体的教育”,并提倡“取消大杂烩的用体育之名的运动课,开增强体质的健身课”,认为“体质变化,势态控制的各种措施都可以成为健身手段”,倡导“健身处方”的开具,提倡的练习方法主要包括重复练习法、连续练习法、间歇练习法和变化锻炼等[3]。体质教育指导思想是以国家、社会需要进行的对人的生物性征的改观,亦可称为“生物体育观”。体质教育指导思想的内隐性目的在于社会本位视角下,塑造“身强力壮”的人,其初旨在于规避技能教育指导思想所强调的“技术”教学而起意并倡导、实施的。当然,体育教育界的部分学者也对其提出了中肯的质疑。 “体质教育有其价值,但若用它来取代技术教学,定然发生层次错位且不说,单说体质教育,还有什么积极性操作手段可资利用呢”[4]。

体质教育思想存在生物体育观的取向,以及缺乏对学生情感因素的关注,确实是其在自身结构中的缺陷。然而,体质教育强调学生身体生理数据的测量,是对于身体教育效果的定量评定,它是对于教育有效性的客观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于体育教育提出了不容僭越的红线。“体质特征不仅仅是指其外部的形态特征,而且还包括其身体内部的生理特征和生物化学特征”[5]。“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生物性征的提升是学校体育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参照之一,缺失了生物取向的导向,学校体育不仅缺乏了育人价值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没有了“强筋骨”的实际过程,所谓“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功能也就失去了身体的源泉。增强人民体质一直以来是中国体育事业包括学校体育追求的目标之一。马克思认为,增强劳动者的体质是体育的本质功能,没有体质目标的设定,学校体育则背叛了体育的根本价值。学校体质教育思想的问题不在于以体质测量作为学校体育效力评定手段之一的路径选择,问题在于以何种手段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以及增强体质是否是唯一的身体教育诉求。第一个问题是与技能教育思想相关联的问题,学校体育实现学生体质增强的根基在于知识、技术的掌握以及技能的提升,在一定运动量和运动负荷下运动技术的运用,是学校体育达成增强体质的基本路径。关于效益输出的问题则在于,体质测量不是学校体育目标达成诉求的唯一输出端,野蛮其体魄在于身的规训,而文明其精神则是与其并肩而立的学校体育于心的教化,身心合一的教育目标设定是学校体育生态化教育效益的本质诉求。更高更快更强不是学校体育的代名词,但是生物体机体能力的改善却是学校体育的基本价值,通过学校体育获得的可测量的身体改观,理应成为学校体育评定的基本指导视角,没有了数量化的标尺,学校体育效力的评定就会陷入模棱两可的不确定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