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跨国史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 茹亚伟 曾允菁 刘波摘要:采用跨国史视角对现代体育进行研究,弥补传统体育史研究的不足。体育跨国史研究的意义在于否定“欧洲中心论”和“文明例外论”。通过探索体育跨国史研究的方法与实践,表明从跨国视角审视体育项目发展、体育网络的构建、体育在地化的转译,可以补充以往民族国家体育史研究的不足,书写具有国际视野的民族国家体育史。针对学术界已有对体育全球史的理论探讨,比较体育跨国史与体育全球史异同。研究认为,通过对体育跨国史概念、内涵、价值的全面阐释,中国学术界完全有能力构建体育跨国史话语体系,掌握学术话语权,这符合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与胸怀的历史观。
关键词:体育跨国史;体育全球史;现代体育;欧洲中心论;文明例外论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6-0001-09
Theoriesandmethodsfortransnationalhistoryofsports
——Acomparisonwiththeglobalhistoryofsports
RUYawei,ZENGYunjing,LIUBo
(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BasedThestudyanalysesthemodernsportsfromtheperspectiveoftransnationalhistorytomakeupforthedrawbackoftraditionalsportshistory.Thesignificanceoftransnationalhistoryofsportsaimtodeny"Eurocentrism"and"civilizationexceptionalism".Byexploringthemethodsandpracticesoftransnationalhistoryofsports,itisshownthatthestudyofsportseventsdevelopment,sportsnetworkconstructionandlocalsportstranslationfromatransnationalperspectivecansupplementthedrawbackofpreviousstudiesonthehistoryofnation-stateperspective.Inviewoftheexistingtheoreticaldiscussionontheglobalhistoryofsportsintheacademicworld,thispapercompares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thetransnationalhistoryofsportsandtheglobalhistoryofsports.ItisconcludedthatChineseacademiccommunityisfullycapableofconstructingthetheoreticaltransnationalhistoryofsportsandhavingtheacademicdiscoursethroughthecomprehensiveinterpretationoftheconcept,connotationandvalueofthetransnationalhistoryofsports,whichalsomeetthedemandofcultivatingthehistoricalviewwithglobalvisionforChina'ssteppingintotheworldstage.
Keywords:transnationalhistoryofsports;globalhistoryofsports;modernsports;Eurocentrism;civilizationexceptionalism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影响之下,跨国史作为一种新史学研究范式受到国际学术界关注。受国际学术界影响,中国的跨国史研究探索悄然兴起。通过对欧美跨国史的学术史进行详尽梳理,学者认为跨国史研究是包括人员、信息、资本、思想、制度等在内的跨越领土疆界流动与联系的历史。尽管学术界对跨国史的含义、研究对象、研究时空范围依然存有争议,但大体来讲主要形成两种研究取径:其一,将其作为民族国家范式的补充视角;其二,作为新的研究领域,关注跨国空间的历史经验,考察跨国现象与联系,逐渐形成新的史学分支[1]。跨国史取径的独特之处在于,以超越民族国家的跨国视角补充民族国家历史叙事。因此,跨国史研究并非否定以往研究,否认民族国家的历史价值与贡献,而是对现有历史叙事进行补充,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丰富国别史研究,使历史学研究更富有活力。
现代体育凭借其跨文化、跨国传播的属性,具有采用跨国史研究的天然优势。体育跨国史并非要消解民族国家体育史叙事,而是用超越“民族-国家”的视角,补充以往体育国别史研究的不足,还原更加真实的历史,为全球化时代书写具有国际视野的体育史提供路径。目前,国际体育史学界已经开始在研究中引入跨国视角,但理论与方法依然处于探索阶段,而国内学术界对这一研究动向尚未关注。通过对体育跨国史概念、内涵、价值的全面阐释,中国学术界完全有能力构建体育跨国史话语体系,掌握学术话语权。
1体育跨国史提出的背景
1.1跨国史研究范式的兴起
西方史学自19世纪起逐步形成了系统研究和有教育规范的一门学科。林恩·亨特[2]认为:“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同19—20世纪民族主义的共生关系中,逐渐发展起来。它为许多国家提供了一份以往一直被限制或忽视的遗产。即便是最悠久的民族国家,诸如英国与法国,也起到了加强身份认同的作用”。但碍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造成了这种研究范式的局限,即“欧洲中心论”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立场使西方对外扩张、宣扬民族国家“优越性”的内容成为历史叙事主流,漠视西方与外界交往,以及与世界其他地区历史演进的历史事实。研究内容上,注重政治史、关键领袖和重大事件的历史,忽视经济、社会、科学文化演进的历史和普通大众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科学和哲学迅速发展,国际考古学、人类学新成果的涌现,20世纪上半叶出现一批突破传统民族国家视角,探究整体世界史的研究成果[3]。这些学者和著作形成全球史学术研究共同体。受全球史思潮的影响,一些学者开始倡导以超越“民族-国家”范式对美国史和国际关系史展开研究。
以伊恩·蒂勒尔、托马斯·本德、入江昭为代表的学者开始对跨国史进行有益探索。1991年蒂勒尔[4]在《国际史时代的美国例外》中提出,要采用跨国史的视角克服以往民族国家框架下美国史研究的例外论。2000年本德执笔的《拉比埃特拉报告》在跨国史研究领域具有的里程碑意义,报告提出在全球化时代重新书写美国史的重大议题,肯定了在美国史研究以及教学中补充跨国视角的重要性[5]。2006年本德出版《万国一邦:美国在历史上的地位》成为用跨国史进行民族国家历史书写的典范。正如本德[6]所言:“民族国家并非决然独立、封闭自足的;它跟其他各种人类团结(的形式)一样,不仅与外部相关联,也或多或少地被自身之外的环境所塑造。事到如今,(我们)不应再忽略(这种观察)民族国家史的显而易见的维度了。”2009年入江昭编写的《帕尔格雷夫跨国史词典》出版,来自全世界不同社会科学领域的350名学者为之撰稿,就9种跨国现象达成学术共识[7],标志着跨国史研究已经被国际学术界接受,确立了其研究地位。
1.2弥补“民族-国家”体育叙事的不足
在全球化时代,传统民族国家研究范式出现以下不足:其一,研究视域狭窄,忽视跨国活动以及社会边缘群体;其二,容易产生狭隘的民族主义;其三,过分强调一国经验与制度的特殊性,低估民族国家与外界交往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8]。简言之,在全球化时代暴露出传统研究范式的不足,推动了历史学者对国家和历史的思考,他们试图将历史学从自19世纪以来形成的一成不变的“民族-国家”框架中“解放”出来。
体育跨国史的概念脱胎于跨国史学术范式。目前,学术界针对“体育跨国史”的概念未有明确定义。从目前已有的采用跨国史范式对体育研究的成果看,体育跨国史关注跨国体育交往对民族国家体育的影响,即外来体育在地化过程与结果。具体而言,体育跨国史旨在阐释外来体育对民族国家在体育观念、制度、文化上产生的深远影响。由于受传统史学范式的影响,国家疆界之内的体育国别史书写是目前学界主流。在以往体育史叙事中,以“民族-国家”为本位,造成两种缺陷:其一,忽视外来力量对本土体育的塑造作用;其二,缺少社会视角,即现代体育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究竟如何在异域落地、生根、传播,最终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手段与符号。
随着跨国史视角的引入,一些国别体育史研究开始增加外来体育传入以及在地化的内容。阿伦·古特曼与李·汤普森[9]合著的《日本体育:一部历史》将日本体育以“黑船”开埠为时间分界点,分为前现代与现代两个历史阶段。现代时期,绝大部分日本民众将西方体育在日本的繁荣视为理所应当。事实上,明治维新以来,大量西方体育传入日本,日本将接受现代体育视为现代化或者说西化的路径。但是日本传统精神并未消失,现代体育以融入日本文化的方式被日本人接纳。同时,日本传统体育也受西方体育的影响,开始走向改革。简言之,日本体育一直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发展,外来因素的作用不宜被夸大,本土力量也不能被低估。
以往中国近代体育史书写中,外来体育传入中国只被视为一个历史背景,往往被一笔带过。现代体育的引入与转译无疑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以往针对中国近现代体育史研究,大部分基于“民族-国家”视角。过往中国近代史的书写范式经历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冲击-回应”范式、“中国中心范式”、“社会-国家”范式与市民理论等[10]。以上研究范式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产生,具有不同特点,同时都有所不足。除了革命史研究范式之外,其他研究范式在如何处理近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从跨国视角,将中国体育置于世界体育发展的历史叙事中,一部不失民族特色的中国体育国际化道路清晰可见。徐国琦[11]认为,现代体育在中国不仅扮演着社会变革的力量,还是国际认同、国家声望以及国家构建的引擎。现代体育在中国的发展进路是一条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历史过程。现代体育在中国的在地化过程,已经有不少专题研究,但还远远不够。
2体育跨国史的理论主张
体育跨国史的研究假设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体育是全球民众共同塑造的历史过程与结果,挖掘这一人类共有的历史,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诠释。当前,全球保守主义回潮,现代体育的跨国传播是否会滋生文化霸权,是否会产生狭隘的民族主义,学术界至今争论不休。各方争论的核心在于,接纳兴起于西方的现代体育是否就默认西方代表了现代与文明,而其他形态的文明只能甘拜下风。从体育跨国史的视角看,答案是否定的。
2.1反击“欧洲中心论”
“欧洲中心论”的滥觞是西方人对“文明”认知过程的结果。19世纪社会危机在欧洲频发,社会科学家开始关注现实,即同一民族在社会化进程中依照相同规范与准则,并且形成统一价值观,使之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一致态度。换言之,现实的文明就是民族性,民族特性被视为稳固永恒的存在,因此各民族文明必是不变的,相互区隔的,各文明都是独立的“自我”,“自我”之外均为“他人”。Civilization一词于19世纪出现的复数形式,成为多元文明观的肇始。“欧洲中心论”形成的根源在于,近代欧洲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最先进入工业化社会,经济、军事上的优势使其觉得有资格居于“文明阶梯”的顶端。随着优势的扩大,这种文明优越与区隔的观念,构成欧洲殖民扩张、征服世界的思想根基。
英国与美国是促成现代体育海外传播的重要代表。19世纪体育在大英帝国的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JA曼干[12]认为,维多利亚时代出现的中产阶级以及公立学校是用体育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推手。他们在奔赴各殖民地为英帝国尽职效忠的过程中,将英国的体育精神传播到殖民地上层。英国用体育作为连接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纽带,同时也是英国教化殖民地民众的手段之一。美国作为继英国之后接棒现代体育对外传播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继承英国用体育教化异族的思想。英裔社会上层群体认为,体育可以教化黑人、印第安人以及其他少数族裔,使其更加遵守规则、有团队精神、产生更高工作效率,最为重要的是更加效忠权威[13]。综上可知,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其体育思想中有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观点,即认为只有接受西方体育才能实现现代化,西方文明有天然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