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多维特征、设计逻辑与实践指引

作者: 于素梅 陈蔚

摘要: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回应21世纪教育变革和体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产物。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呈现出关注“横向知识”的整合性交融、儿童“全一生活”的情境化场域和“教学共同体”的协作性参与等多维特征。教学可遵循明晰目标定位、内容创生、任务设计和多元评价的设计逻辑,建构“体育+X”的教学内容、科学创设“真实情境”的教学环境以及合理选择“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以期实现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生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6-0010-07

Multidimensionalcharacteristics,designlogicandpracticalguidanceof

“interdisciplinarythemelearning”inphysicaleducationandhealthcurriculum

YUSumei1,CHENWei2

(1.NationalInstituteofEducationalSciences,Beijing100088,China;

2.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WuhanSports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Abstract:Thepromotionof“interdisciplinarythemelearning”inphysicaleducationandhealthcurriculumhasbecomeaproductofthetimestorespondtothechangesinculturaleducationand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reforminthe21stcenturyandthecultivationofstudents’coreliteracy,whichshowsthefollowingmultidimensionalcharacteristics,suchastheconvergentintegrationof“horizontalknowledge”,thecontextualfieldofchildren’s“wholelife”andthecollaborativeparticipationof“teachingcommunity”.The“interdisciplinarythemelearning”ofphysicaleducationandhealthcurriculumshouldfollowtheteachingdesignlogicofclearingliteracyandlevelgoalorientation,contentcreation,taskdesignandmultipleevaluations,constructingtheteachingcontentof“physicaleducation+X”,scientificallyestablishingtheteachingenvironmentof“realsituation”andreasonablyselectingtheteachingmethodof“inquirylearning”,inordertoachievetheeffective“interdisciplinarythemelearning”inphysicaleducationandhealthcurriculum.

Keywords:physicaleducationandhealthcurriculum;interdisciplinarythemelearning;students’coreliteracy

“跨学科学习(InterdisciplinaryStudy)”是指学习者通过整合两个及以上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来实现单一学科内容不能解决问题、解释现象的目的[1],是个人和群体在两个及以上学科领域整合观点和发散思维模式,促进对跨学科问题理解的过程[2]。“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运用主题形式整合学习内容,将知识关联学生主体经验的综合性学习方式[3]。“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跨学科学习的重要实现路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运用,并强调应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4]。如何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建构有意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成为新时代推动教育变革和探索体育教学创新亟待思考的问题。近年来,跨学科学习虽然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但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相关研究甚少。为此,研究在厘清“跨学科主题学习”时代诉求和多维特征的基础上,试图建构面向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逻辑及教学实践路向,以期为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实践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1体育与健康课程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时代诉求

英国科学家Humphreys在1981年最早提出“跨学科学习”概念,定义为“学生广泛地探索与他们生活环境中某些问题相联系的不同科目知识”[5]。在教育变革和体育改革不断推进的21世纪,“跨学科主题学习”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

1.1回应世界教育变革的必然选择

随着世界发展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传统分科教育提出的挑战,以及知识生产方式从单学科语境向跨学科情境模式的转变[6],“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世界教育变革和社会发展创新的重要路径。

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指出“面向未来的教育转型中,革新教育教学模式,课程应强调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支持学生获取和生产知识,同时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7]。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OECD学习框架2030》强调“能力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充分利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应对复杂的需求”。其中,跨学科知识是必备知识[8]。教育的革新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转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目标上,更注重学习者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教学内容上,更强调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创新和意义建构;学习方式上,更关注跨学科的交流协作和问题情境的生活回归[9-10]。世界各国都积极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美国STEM/STEAM教育和日本“综合学习”即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成功典范。

1.2践行我国课程改革要求的必由路径

在时代发展和世界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我国纵深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明确“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要求。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2022年新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加强横向学科有效配合,发挥社会大课堂资源优势,巩固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成果,各门课程都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材内容选择“重视跨学科融合。教材内容设计应体现与不同学科知识的关联及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践行我国课程改革要求的必由路径。

1.3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应然之需

核心素养已成为21世纪人才培养的根本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11]。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4]。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跨学科融合一直是学生提高运动能力、学习健康知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融合多门课程,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跨学科主题学习”基于跨学科的知识学习方式,扩宽学生学科视野和人文底蕴,发展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和应用能力;基于探究的问题解决模式,促进学生对深层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基于真实化、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教学,关注“学习者中心教育”,发挥课程对学生的协同育人功能,真正实现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育。

2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多维特征

国家虽然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践中,仍存在认识简单化、目标模糊化和行为浅表化等实践偏差。把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征是开展有效“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实践的基础和前提。

2.1学科视角:强调“横向知识”的整合性交融

“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教学内容的多学科对话和合作,在跨学科视域中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创新。

传统教育教学依托学科导向,架构课程科目和教学内容,更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内在逻辑性和边界明晰性[12],形成了独有的学科“疆域”。跨学科主题学习正是打破单一学科的界限藩篱和“纵向知识”体系,开始关注两个或多个学科的多链交织。在多学科融合的“全科学习”场景中,实现跨学科的知识统整和横向知识的联结;在跨学科的知识统整和横向知识的联结中,促进综合化课程的建构和实施;通过综合化课程的建构和实施,真正促进学习者建构“跨学科”立场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

2.2儿童视角:关注“全一生活”的情境化场域

“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课程教学与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融合,在情境化场域中培养学生使用“整全”视角综合解决问题、感知生活世界。日本教育学家木下竹次在《学习原论》中提出,构建基于“生活单元”的“合科学习”才能实现“全一”的生活[13]。

没有一个生活场景完全从属于某一单一学科,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视角和知识储备,需要知识拓宽的广度和深度。“跨学科主题学习”关注“整全”概貌,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从多学科认识同一主题的“整全”概貌,在参与体育活动和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习得社交、合作、创新等其他技能和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关注“生活”视角和情境化的“具身”场景,儿童不同于成人,有其自身的学习思维和路径,更容易在生动的生活场景中实现“非人为的”联系,产生“生命意义”的交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即强调,在学科知识的关联与重组中提炼“现实”议题,设计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活动[14]。

2.3教师视角:搭建“教学共同体”的协作性参与

“跨学科主题学习”链接多学科内容的独特特征为教师搭建“教学共同体”提供了可能性。“跨学科主题学习”改变了教师的单一主体身份,强调通过“共同体”里多学科教师的协作性参与,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

著名教育学家叶澜在谈到“教师与学科的关系”时指出“任何教师在学校中都不能离开学科而存在,教师的智慧就在于把学科知识激活”[15]。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成为多学科知识的创生者和个性化创造者。通过深度合作和参与,教师分享教学目标、课程、专业知识、学生动机和学习风格,在学科之间找到一种本质的联系并发展有意义的联结,实现对单一学科知识的补充和创新。但跨学科不同于“多学科”,不是对某一特定问题的“多学科”角度认知,而是对多学科内容的整合和分析建构新的体系或方法。“教学共同体”的搭建同样需要跨学科的共同理念、共享资源和共创行为作支撑。其中,共同理念是前提,教师都有共同的意愿和志向开展研讨和协作;共享资源是基础,教师结合共同主题重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创行为是支撑,教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方法,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教师也在“共同体”的协作参与中,提升自身跨学科课程开发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3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