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探索

作者: 侯玉童 刘树宏

[摘要]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重要课题。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重点在“大中小学”和“一体化建设”,其实质是对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系统构建。深刻理解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和实质,遵循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相统一,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等原则,从打造教育共同体的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各学段既有序衔接又螺旋上升的课程和教材体系、打造各要素同向同行的横向教育格局、牢牢占领网络阵地等方面着手,打造虚实相融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教育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横向教育格局

[中图分类号]G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1-0040-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1.0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要在“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基本内容。如何正确理解和有效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则是学界不容回避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本文拟对其内涵、原则和实践路径进行初步性的研究探讨,与学界同行商榷。

一、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科学内涵

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在梳理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这一议题提出历程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及其理论精髓,认识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提出

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内容。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议题的提出,首先是在学校德育的层面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的工作更加凸显。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在德育工作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使学生从小就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革命传统”,并要求德育工作“在具体目标设计上要分层次,对中学生、小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通知在“从小”以及“目标区分层次”等方面,对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给予了初步的界定。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意见中提倡要在“小、中、大学各教育阶段”“形成贯穿”于其中并且是“由浅入深的稳定的教育序列”[3]。这里,虽然使用的是与现在的提法顺序不一样的“小—中—大”的表述方法,但是强调三者的“贯穿”在实质上已经初步揭示了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想意蕴。

2001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战线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中强调,要“整体把握学校道德教育的科学体系,做到大、中、小学道德教育区分层次、整体衔接”[4]。通知明确使用“科学体系”这一表达,与“一体化”的表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并进一步指出这一体系中的大、中、小学3个学段的德育要“区分层次、整体衔接”,指明了德育体系建设的重点方向。

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以专题文件的形式对大中小学德育体系作出整体规划,强调“大中小学德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5]。2010年,教育部在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6],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思想已经成熟。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德育一体化建设为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学校德育对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思想的不断推进和丰富发展,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也日渐丰富和完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文件中均提到大中小学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7]总书记的讲话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吹响了号角。同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2022年,《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要求积极推进一体化建设落地见效。

伴随着学校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一体化建设的提出以及学校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倡导和实施,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在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性文件中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1983年,教育部在学习贯彻《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实际、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育”[8]。1994年,教育部在其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进一步指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9]。这里不仅强调了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学段——幼儿园和大学要做到“爱国主义教育”的“贯穿”,而且要做到“贯穿”于“教育、育人全过程”。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10]。而2020年,《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是指导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方案在强调“加快构建大中小学一体贯穿、循序渐进的教育体系”的同时,进一步指出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大中小学各学段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体系”,并且要具备“一体贯穿、循序渐进”等特性。

总之,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是伴随着学校德育一体化、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发展和演进而逐步提出、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二)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及实质

在梳理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历程的基础上,还要更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可以从范畴的关键性词语着手,进行重点阐释。

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个概念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大中小学”。其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范围限定在大、中、小学3个具体的学段,主要是指以大中小学学校为代表的主体对各学段学生开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活动[11]。二是“一体化建设”。其中,“一体化”强调的是过程性,通常指“使各自独立的个体或部门组合成一个协调的整体”[12],在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中,一体化是指推动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由各自为战的分离状态向有机统一的系统状态转变的过程;“建设”一词取其“陈设布置”之意,是对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统筹安排。具体地说,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指在党的领导下,对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统筹安排,探索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实现大中小学各学段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处于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系统且持续的爱国主义教育[13],其实质是对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系统构建。

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具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纵向衔接上升,是指纵向维度,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对大中小学各学段进行统筹规划,以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在各学段的层次衔接和螺旋递进;二是横向协同贯通,是指横向维度,对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各部分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凝聚育人合力;三是立体式格局,是在纵向贯通和横向协同融合的基础上力图打造立体式爱国主义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三)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一过程的落实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讲,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聚焦“一体化”,是对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概念的突破创新,有利于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内涵。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学校”这一限定词,是一个笼统性范畴,忽视了各学段的特殊性和各学段之间的内在关联。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恰好弥补了这一表述的不足之处,关注到各学段教育的内在统一性。“大中小学”强调3个学段的特殊性,同时又将3个学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强调其“一体化”,呈现出各学段有序衔接、各要素优化整合、各环节前后联系的系统状态。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突出重点建设范围“大中小学”,以“一体化”为建设着力点和目标成效,是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是在理论层面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突破。

从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层面来讲,是对各学段爱国主义教育各自为战这一现状的矫治,有利于构建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目前,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各学段各自为政、内容重复、力量薄弱等现象,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力在突破各学段爱国主义教育分离分散的困局,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向纵深发展。在统筹规划下,学校、家庭、社会等主体被纳入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中来,发挥协同育人力量。各学段的教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要素具有同质性和共通性[14],在纵向维度被衔接起来,形成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等,使广大青少年在各教育要素的效能发挥和各系统的合力助推下厚植爱国情、实践爱国行。

二、全面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应该坚持的主要原则

在深入理解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还需对应该坚持的原则进行思考和审视。总的来讲,主要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原则

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要做好目标建设,在目标建设上要坚持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所谓整体性是对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整体统筹,青少年爱国主义培育不是在个别阶段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各学段的持续发力,大中小学作为人们接受国民教育最主要的阶段,将这一阶段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确立爱国主义教育总体目标,可以使青少年获得持续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所谓层次性是指大中小学各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具体目标要有层次差异和层次递进性。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规律和各年龄段学生的思想状况差异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要具有层次性,需要制定符合各学段特色的具体目标,形成由低到高有序递进的目标体系。遵循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求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做好目标体系建设,聚合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总体目标实现的能量。

(二)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原则

人是社会实践活动中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要关注人这一主体要素,在主体上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15],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直接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的教育对象即学生既是教育客体,又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承担着接受主体的角色,其接受状态影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离开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就缺失了对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遵循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要求教师掌握好爱国主义课堂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向学生讲好爱国主义;另一方面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其自觉主动地参与爱国主义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同时,注重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在双向互动中厚植彼此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相统一原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