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思政课为什么讲道理及如何讲道理

作者: 许祥云 王佳佳 周乐强

[摘要]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本质属性、育人目标和创新要求决定了“讲道理”的必然性、主要内容以及方式方法。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既要讲好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宏观道理,又要讲好有关个人成长成才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微观道理。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道理讲深、融合时代背景和“四史”教育把道理讲透、联系生活实际把道理讲活,真正做到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关键词]思政课;课程育人;讲道理;内容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1-0047-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1.00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如何深入理解、领会并在教育教学中切实做到以理服人,仍然是当下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命题。虽然学界就思政课讲道理的问题从多个方面展开了较为丰富的论述,但对于“思政课”与“讲道理”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逻辑关系等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一、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讲道理的必然性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无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还是思政课的实践对象来看,讲道理都是思政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要求。

(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看

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一门学科,二是指一项实际工作。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实践基础[2];而作为实际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指以政治导向为核心,从一定的政治立场出发,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为着力点,使人形成一定的政治共识,从而服务于一定政治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不论是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作为一项实际工作,指的都是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阶级归属是其理论和实践的基本特征[3]。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掌握群众”的活动,即运用一定阶级的思想来教育、影响、掌握并引导群众[4]。其目的在于使群众形成符合本阶级要求的思想与政治意识,从而为实现本阶级的利益服务。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存在于阶级社会,是一定阶级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思想影响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符合一定社会发展和阶级要求的思想意识不是本来就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来间接改造客观世界,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都发挥着“生命线”和“中心环节”的作用。通过对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不仅使其形成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意识,而且通过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使其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属人”“为人”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它是一种关怀而非生硬的教化,其关键不在于如何强调它,而在于怎样使人真正有效地接纳它,它解决的是人的思想、立场和观点问题,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5]。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用“以理服人”的方式使主体主动接受和内化相应的思想教化。

(二)从思政课的实践对象看

思政课是对在校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6]。思政课区别于一般专业课“使人成为某种人”的教学使命,思政课的主要使命是“使人成为人”,更具体地讲,就是使人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人。思政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塑造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并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并自觉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最终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课是以人为实践对象的,而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就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集中表现在人在实践活动中会受到一定的思想、意识支配。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虽然是教育活动中受教育的客体,但却是生活中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且这种主体性并不会因其受教育的客体地位而被泯灭。学生的这种主体性体现在其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自我驱动的实践能力、反躬自省的认识能力以及内在的价值尺度[7],这种主体性使得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同时也对施加影响的方式作出内在规定。思政课教师要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判断转化或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判断,简单的替代是做不到的,只有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调动起他们积极参与、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才会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政课所传导的价值与意义,只靠生硬的教化和填鸭式的灌输显然是不行的,必须讲清“道理”,要让学生产生“由非到是”的判断、“由表及里”的消化以及“由外到内”的认同[8]。概言之,思政课所讲的道理,要架设链接“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桥梁,唯有讲通道理,思政课的“合规律性”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并最终完成向“合目的性”的转化。

(三)从思政课与讲道理的内在联系看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掌握群众”的方法是用理论去“说服人”,这可以看作是思政课讲道理的理论源头所在。有学者指出,思政课是一门讲理的课程,其最大优势应是“内容为本,以理服人”[9]。但思政课与讲道理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就“道理”和“讲道理”的内涵来看,“道理”是基于事实的某种见解、观点或者看法,隐含有“人的价值要求”之意,中国哲学中的“故”或者现代哲学理论中的“根据”,以及“规则”或“规范”等都是“道理”。所以,道理不同于纯粹的知识或思辨的理论,而是强调在人的活动中所呈现或者形成的规定与关系。而“讲道理”之“讲”既有推论和解释之意,也有讨论、辩护之意,推论、解释或讨论、辩护,都以“摆事实”为前提。基于“道理”和事实的联系,“讲道理”的含义之一就是以事实为依据提出某种见解、观点或看法,但由于道理本身隐含“人的价值要求”之意,所以这里的“事实”并非狭义上的对象性规定,而更多的是与人的活动相联系的实践中的“事实”,也即经过主体价值判断的“事实”。换言之,主体讲的“道理”一定首先是符合主体价值要求的,在这一层面上“讲道理”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为符合主体价值要求的看法、观点进行辩护的实践活动。“讲道理”也可以指推论或者言说过程合乎规范,不仅合乎形式上的一般规则,也指合乎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价值规范,或者体现为一种理性化的趋向,以“合理性”为指向。当然从更普遍的视角看,“讲道理”还涉及古典哲学的“

是非之辩”,关涉认识论上的“真假”和价值观上的“对错”[10]。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内容,都以培养拥护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为根本遵循的,在此过程中,不论是塑造人们的理论认同还是价值认同,都需要通过“摆事实”来进行“明辨”,并最终“以理服人”。所以,思政课与讲道理的相通之处不仅是因为道理本身内含的“人的价值要求”与思政课的“先验规范”相契合,而且讲道理指的就是将具有实质意义的、符合主体要求的价值规范或规则等以使人心悦诚服的方式传达出去,而这正是思政课要达到的根本目标和效果。

二、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决定了所讲道理的主要内容

思政课坚定信仰、凝聚人心、完善人格与培育人才的育人目标,决定了思政课必须以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为根本属性并同时兼顾学理性和知识性,不仅要将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完成价值引领和塑造学生灵魂的任务。所以,思政课要着重讲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道理。

(一)事关党和国家发展方向与未来的宏观道理

正所谓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的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调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为了使青年学生树立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德”,思政课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立德树人的根本“道理”。

首先,解释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要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劈波斩浪,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和现实都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青年一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要坚定其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信念。政治社会化是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中坚定听党话、跟党走自觉信念的养成是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所在,是检验青年学生是否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试金石。在听党话、跟党走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广大青年学生无论何时都不能有任何含糊和一丝动摇。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面对各种异质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歪曲、抹黑和挑衅,尤其需要思政课教师时刻站在时代前沿直面问题要害并廓清思想迷雾,在揭露异质思潮本质的基础上还原话语真相,帮助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找准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意识,唯有如此才能在重大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旗帜鲜明,才能真正“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11],最终成长为在政治上站得稳、行动上靠得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诠释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更加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行”,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的思想之基、力量之源。马克思主义行就行在其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力量,不仅能够很好地解释世界,而且能够有效地改变世界,不仅改变了过去的世界,而且必将继续改变未来的世界。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的集中体现和充分彰显,其拥有的巨大现实解释力与实践引领力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更是我们在新形势下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并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重要法宝。用伟大的思想教育人、用创新的理论培养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开展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思政课的任务所在,也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所在。思政课教师要持续不断引导学生悟原理、求真理和明事理,尤其要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核心要义、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及实践要求的理解和认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使广大学生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最后,论证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一步坚定广大青年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深陷内忧外患的旋涡之中,无数仁人志士在各种“主义”的指引下前赴后继地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但绝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唯有马克思主义以其不可辩驳的真理力量带领身处苦难的中国人民走上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康庄大道。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引下,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阶段的重大胜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坚持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成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好就好在其开辟了引领中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并将继续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形成了立于时代前沿且不断与时俱进、有效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体系,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优势明显且具有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融合了鼓舞和凝聚亿万人心并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先进文化。我们走在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的新的伟大征程上,应具有无比强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