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进路

作者: 耿中华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信念和民族精神,也蕴含着坚实的文化自信底蕴。为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进路是十分必要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然而,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并未充分重视,一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存有偏见。树立传统文化自信、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拓展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1-0054-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1.00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归属不同的思想文化体系,但二者的相融相通不仅存在可行性而且具有必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家国情怀,也注重对人心性的磨炼及品行的塑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鲜活的教育资源,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需要,更是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时代之责: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和文化转型日益加快,多元文化充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为了更好地贯彻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地需要做到“两个结合”,并需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避免大学生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教育主体协同育人力量分散、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不强、未能充分融入学校事业发展等问题[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渊源,其蕴含着清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3],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能够突破高校学科、部门、职能之间的阻隔,使全校教职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从而形成“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总而言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筑牢高校师生意识形态堡垒,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

(二)理论之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辉煌文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创造。”[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凝结着历代先贤的智慧。它不仅连接过去、现在、未来,而且沟通自然、社会、人生,已经融入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脉与精神。在近现代历史的跌宕起伏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遭受严重的断层。如何有效衔接断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芒,对于高校来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背景下,高校应进一步提升认识、推动落实,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来为所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够继承好、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融合之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质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参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教育理念的视角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先成人、后成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关注做人的道理,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强调的“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论语》有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意味着需要做到孝顺父母、谨慎守信、博爱亲仁后才可研习六艺之“文”。所以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培养其践行人伦道德的基本能力,使其“成人”,而后再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使其“成才”。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立德”“明德”。例如,《大学》开宗明义地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左传》中更是振聋发聩地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分别从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指明了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这些教育理念,与当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一脉相承,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视角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盈着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教育方法。例如,孔子所主张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榜样示范,《学记》中所倡导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中庸》中所提出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的慎独思想,都能对提升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起到引导作用。此外,王阳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起到很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把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加具体化,不仅对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也有很大帮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偏见的窠臼

部分知识分子将近代中国贫弱和遭遇的原因归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阻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近代以来,西方思想文化的侵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20世纪以来,在西方文化的话语霸权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动摇和破坏”[5],西方文化倡导的价值观、遵从的意识形态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广泛的影响。由于受到部分知识分子的推崇,导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延续构成一定的威胁。长久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命运曲折,只能在各种革命运动频发、各种思潮泛滥的情境下艰难存续。今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日益受到重视,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仍存在羁绊,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大家的缺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边缘化、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漠视等。而且一些领域未能正确把握宣传教育的方向,导致部分不适合国情的西方价值理念大行其道,文化虚无主义颇有市场,并且作为一种非理性的对抗,文化复古主义也有一批拥趸。各种不利因素的叠加,一定程度上滞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此外,从教育对象来看,一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不认同或有偏见的情况;从教育师资来看,部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极为薄弱;从教育管理来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机制与教育体系尚未建立。

(二)重视的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很重视科学技术领域的教育教学研究,而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弘扬。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不够重视,未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高校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使命。二是高校间缺少必要交流,学校层面缺乏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缺乏相关的资金保障及政策支撑体系。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才匮乏,导致在培养教师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缺失,而且在高校教师入职后缺乏相应的人才培训与评价激励机制。四是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及研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实践起步较晚,面临一些具体困难。比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少思想政治课教师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与把握,因而教学中常常是泛泛而谈,形式较为单调,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此外,现有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侧重于评价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在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在内的人文素质方面缺少有效的评价制度,同样影响了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普遍缺乏针对性与体验性,很难真正走进学生内心。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理念塑造:树立传统文化自信

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精神基座的重要保障。文化自信的建立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6]正是有着这样的文化自信与坚定信仰,中华民族才一次次从艰难困苦中走出,并一次次走向辉煌。当前,我国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奋勇迈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繁荣的前提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求开放包容、和谐共处,历代先贤善于从其他文明中汲取养分,不断充实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这也正是其能够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应进行理念上的塑造,即树立传统文化自信。

树立传统文化自信,首先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教育,注重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品位,不断丰富青年的精神世界,增强青年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定力。因此,教师要向高校学生讲清楚一个历史时代的繁荣与文化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厘清其因果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具有世界眼光、全球格局,即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视角来开发有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资源。如编写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性的教材、制作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性的专题纪录片、创设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的情境等。其次,传统文化自信的树立不仅需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打牢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而且需要加强“五史”教育和新时代国情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引导大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致力于成为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建设者。树立传统文化自信可以借助著名学者、民族英雄、乡贤孝子等古代先贤的影响力,不仅要向学生讲述他们的学术成就、道德精神、人格魅力,而且还应向学生重点阐述古代先贤们身上闪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事实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7] 。历史上的辉煌可以帮助我们重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但文化自信不仅根源于传统、来自现实,更是指向未来。这就需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不能仅仅陶醉于过去,更应以文化自信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性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8]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应教育引导、积极鼓励大学生深入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我国当前现实情况,将之创造性地转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净化社会人心、提升国民素质、振兴民族精神贡献力量。

(二)体系建构: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塑造理念,同时亦需要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完善需要从6个方面进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