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内涵、生成与优化研究

作者: 管笑笑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是贯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并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产生影响的各媒介之间、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之间形成的有机联系和相互关系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化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深入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平衡运行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生成;而媒介技术的进步、媒介融合政策的出台以及受众复合化、交互化的媒介需求,则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生成的现实驱动力。新媒体视阈下,以“道”御“术”,引领好媒介生态的发展方向;以“主”带“次”,掌握好媒介生态的话语权力;以“多”辅“一”,凝聚好媒介生态发展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深入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1-0059-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1.010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仅使媒介技术、媒介种类、媒介形态全方面发生变化,更使得媒介与外在环境、媒介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质的改变。承载着思想内涵与价值意义的媒介,已不再单纯是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物化载体,更愈发成为影响人们生活方式、重塑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一种生存方式。如何理解当下的全新媒介、如何看待媒介对人思想行为的影响、如何利用好媒介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构筑起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进而推动媒介与人的关系进入新阶段,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探讨的重要议题。面对万物皆媒传播格局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分析、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内涵及其生成,探寻其优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科学建构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因势而新”的应有之义。

一、何以谓之: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内涵阐释

从语义和理论渊源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显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媒介生态学二者学科交叉的产物,也是在生态学视阈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媒介转向进行重新审视、重新认识的结果。虽然学界目前并未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这一概念专门的内涵,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的不断深化和整个实践过程鲜明的媒介化转向,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早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媒介载体的研究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研究从总体上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视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沿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概念澄清是理论研究中的基础环节,厘定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概念内涵,阐明其与媒介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研究的首要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语“Oikos”,是住所、栖息地之意。随着近代生物学的发展,生态学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生态一词也获得了现代生态学上的意义,指生命物质与其环境所形成的结构及其具有的功能关系。比起环境突出特定主体或中心,生态更为强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上的统一,更注重整体、系统、联系与平衡。某种程度上现代生态论可以说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后来的社会科学,也是通过不断地借鉴、嫁接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功能,赋予生态这一概念更丰富的内涵意义,不断延展其价值属性和功能属性,在交叉学科中形成了一些新的概念和研究领域,如教育生态学、行政生态学等。作为人文社科领域的后起之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比政治学、社会学等理论体系丰富且完备的传统学科,其在学科交叉发展方面更是起步甚晚,对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的引入与借鉴也是近些年才逐渐兴起。当前,学界大都从“生态观”“生态思维”“生态价值”“生态学方法论”等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研究,并未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观”“思维”“论”等字眼,大都含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意义,即从生态哲学的视角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整体性观照,用生态学的视角和原则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发生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思路和方法。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概念的阐释中,杨增岽借鉴、参考教育生态学中对“教育生态”一词的相关界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内外部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1]。这一界定既体现了生态学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启示性意义,又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生成的自然与非自然因素的总和这一本质内涵。因此,本文认同并采用杨增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概念的定义。生态学的理念和思维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二分”的固化思维方式,从整体性、平衡性、共生性方面更深层次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独立社会生态系统的内在要求。

(二)媒介生态

媒介生态,是传播学中的专业术语,也是媒介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所谓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的结构状态[2]。不同于媒介环境着力强调媒介自身生存发展环境整体,媒介生态更重视媒介相互之间以及媒介与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动态关系。最早关注研究媒介生态的是北美学者,在戈德斯“人类生态学”思想的启发下,刘易斯·芒福德逐渐将人类生物学和科技学中的一些习惯转化为研究过程中具体可行的方式,并开始将媒介、科技、文化和城市放在一起研究。之后以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加拿大多伦多学派和以波兹曼为代表的美国纽约学派,在前两位先驱思想的浸润中,逐渐深化对媒介与技术、媒介与文化的研究,并最终构建起媒介生态学理论体系。受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相关研究的影响,波滋曼成为第一个正式提出“媒介生态”概念的学者,并且他还在当时就职的纽约大学开设媒介生态学方向课程。使媒介生态理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为媒介生态理论早期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是麦克卢汉。但无论是多伦多学派还是纽约派,其媒介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化研究方法,关注的焦点和研究逻辑重在考察媒介是如何生产、传播、扩散意义并改变乃至重塑社会关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这与我们国内侧重媒介的发展生存环境研究相区别。虽然媒介对人类而言已然成为像水和空气一样必不可少的外在“环境”,但是,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媒介都不是孤立的,媒介与媒介之间存在着或竞争或共生的复杂关系,无论是单一媒介还是整个媒介系统的发展与壮大都需要政策支持、受众基础、制度保障等优良的社会环境条件。基于此,媒介之间、媒介与外在社会环境联结形成了相互制约和依存的生态系统。因此,借助生态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媒介系统及其运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既是对传播媒介研究的延伸与发展,更是对人、媒介、社会三者互相作用、彼此依存而构成的动态平衡的回归与维持。

(三)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和“媒介生态”两个相关概念的简单回顾,借鉴、参考两者的内涵,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并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产生影响的各媒介之间、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之间形成的有机联系和相互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环境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外部媒介环境整体不一样,也不同于仅仅局限于“媒介之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载体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跳出媒介作为一种“传播工具”的认知范式,更加关注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如何与内部各要素发生互动、产生影响,突出各种媒介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后形成的共生关系,以及不同媒介在一定条件下的协调整合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各功能结构的交互作用。深入认识、把握这一概念的内涵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并不是所有媒介都能参与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虽然媒介本身拥有与生俱来的承载功能,但是在为人的特定实践目标和意图所驱使之前,中介作用并未彰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媒介一定是被主体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并通过教育主体的控制与运用,在主客体之间发挥中介功能,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的,如果没有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应该被排除。同时,像客观环境中的不能为教育主体所主导和操控的因素也不能纳入该范畴。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研究不能改变这门学科原本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在生态视阈下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及其相互关系,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受教育者提供最优化的媒介环境和知识信息获取途径,从而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与传播学和生态学的思想进行交叉融合时,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属性和内在本质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尤其不能动摇。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重在强调支撑整个教育实践过程的诸媒介相互之间所形成的动态联系,以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研究更强调以媒介为中心,突出各种媒介之间的整体性、共生性、动态性和平衡性,而不是仅将媒介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种具体方式或载体。

二、何以必要: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价值意蕴

在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研究的兴起是理论与实践共同呼唤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媒介化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大生态系统的平衡运行,共同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生成与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化转向的必然趋势

“媒介化”研究是千禧年后在欧洲传播与文化研究领域兴起的热门话题。媒介化研究者在卡斯特信息化社会理念的启发下,开始由“媒介研究”转向“媒介化研究”。在传统的“媒介研究”中,媒介多被看作一种“中介性”要素,独立于社会文化和运行机制之外。研究者对媒介的关注,往往集中于各种媒介所承载的内容以及这些信息对社会个体、制度、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其对社会形态改变的参与并未成为人们的研究焦点。而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化”研究者不仅注意到社会结构因“网络化”“信息化”而发生的变革,更灵敏地捕捉到媒介在社会形态逻辑重塑中的重要作用。不少研究者认为,新传播技术引发的革命使得“现代社会已然完全由媒介所‘浸透’,以至于媒介再也不能被视为一种与文化和其他社会制度相分离的中立性要素”[3],媒介已然全方位融入日常生活。因此,相较于以往研究的就媒介而论媒介,媒介化研究更强调媒介是现代社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视媒介与社会其他要素的动态互动关系,更突出媒介在社会形态中的独特作用。在媒介化实践研究和理论建构过程中,“媒介机制化”研究者将媒介视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机构”,可以介入社会运行机制中,并通过控制交往资源的分配来对其他社会机构的日常交往产生影响;持不同观点的“媒介情境化”研究者则认为媒介化是社会和文化现实的动态过程,强调媒介是通过情境化建构推动现实交往的。无论是倾向一方强迫另一方服从的“媒介机制化”逻辑,还是侧重双方在互动过程中共建了一种新的历史情境的“媒介情境化”观点,都意在强调媒介逻辑所产生的影响与效力已扩展至政治、文化、经济等各种社会机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正处在一个“所有事物媒介化的时代”,媒介化社会已经到来。随着媒介化研究的深入,各学科各领域的媒介化具体形态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教育媒介化”研究亦逐渐小有成果。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是渗透其过程、影响其有效性和目的实现程度的重要一环,经历了从“中介化”的物质教育媒介到数字教学实践,再到今日的“媒介化”教育情境的历史脉络变迁。“媒介不再仅仅是一种互动的渠道,而是以其自身开始形塑我们互动的方式”[4],不再以纯粹的方式、工具、载体等角色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是通过其专属的逻辑和独特的属性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渗透,成为改变甚至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特殊动力。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关注各种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互动关系,以及诸媒介所形成的联结关系是媒介化社会的大势所趋。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深入发展的应有之义

诚如生态的研究绕不开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研究也摆脱不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纠缠。“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概念的提出存在一定异义,这种异义正是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中的观点分歧而引起的。歧义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到底是外部条件还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内在要素。要想厘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就不得不溯源到“生态”与“环境”两者的关系。生态与环境被用于实体描述或表征对象时,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态环境”这一概念;而当生态被抽象地理解成分析方法或价值时,其所蕴含的内涵和外延要比环境丰富得多,且突出体现为联系性、系统性、平衡性和发展性等特性。人处于生态之中,而立于环境之外,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也是如此。环境是外在地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而生态则是内部因素的交互作用的形态,其依赖于内部的良性循环[5]。以生态观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发展,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与所存在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观照的使命与职责,使得对媒介环境的关注远远超越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的“媒介工具论”“媒介载体论”,超越了单纯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角度来考察、丰富媒介手段,而上升到对关乎人生存的根本性和前提性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切上。这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优化改进问题,而是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将人与其所在的社会有机体整合起来加以考虑,同时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媒介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并加以关注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因时而进、进阶发展的应有之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