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理论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作者: 张诗博

[摘要]高校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难以完全克服教学与实践间、思政课与其他课程间、不同部门间相互分离的局面。在数字化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能够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新的动能。人工智能的功能与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知、情、信、意、行转化的全过程。将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能够增强知识体系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契合度,促进学生对思政课和学科思政的教育内容进行再内化与再建构。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堂上下、校内校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方协同以及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应的同时,还应厘定人工智能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的运用范围,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尺度与边界。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大思政课”;大数据;智能算法;智能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1-0073-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1.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而强化立德树人,聚力铸魂育人,大力培育时代新人,就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说,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改革的重点。2022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了“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整体化、系统化、一体化方向改革的同时,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技术不但使信息呈现出高度互联化、泛在化、全时化、互动化的特征,而且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个体智能向群体智能演进。人工智能凭借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关键技术,能够进一步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中。

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理论逻辑

迈入数智时代,人工智能通过各种关键技术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决策,人工智能的最终目的是把数据转化为知识,使机器实现思考、推理的认知智能[1]。人工智能为人们观察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手段,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人工智能能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人工智能何以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其理论前提与底层逻辑还有待深入探讨。

(一)数据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度

人工智能技术是以大数据为基础,对数据进行计算和推理,从原始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人工智能在知识和信息方面的赋能效应,决定了它可以成为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驱动力。

第一,以数据为驱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大学生相关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能够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数智时代,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依赖于数据。数据本身是具有一定意义的符号,它是可以供劳动者加工、提炼出信息与知识的原材料。经过人们对数据的记录、连接和分析,包含有信息的数据附加在实体要素上。数据的应用价值不仅仅在于维持业务系统的运行,更重要的是,经过分析后的数据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数智决策,尤其是具有海量数据规模的大数据,甚至可以引发实践活动的变革。

由于数据要素具有数智决策的应用价值,因此数据对于高校“大思政课”来说,是极具参考意义的数字资源。数字平台在汇集高校管理部门的学籍数据、教务部门的学情数据、学工系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数据之后,通过联合学生心理、生理的各类指标参数及其社交网络生存状况进行个体建模,能够将学生的心理活动转化成人工智能系统可接收处理的数字信号。计算机模型对数据处理、深度挖掘,再利用AI技术进行深度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就能精准地描绘学生数字画像,从而使高校精准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偏好,教师也可以通过数字画像了解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可见,数据驱动为高校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提供了量化研究的手段,并且可以建立起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监测的宏观观察指标。对于高校来说,开发和利用学生的相关数据,能够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决策帮助,“大思政课”中的各项工作均可被数据赋能。

第二,在人工智能知识驱动的作用下,高校“大思政课”能有效提升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人工智能面向因果推理的机器学习,能够关联融合多模态学生数据,并结合大学生浏览平台时的多维信息进行建模。人工智能是将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结合在一起,从而具备深度学习的推理引擎。人工智能能够通过持续学习算法,提高自身的推理能力。随着新数据源源不断地输入系统,智能系统会变得更加准确和高效。这对于多维度理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需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对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有一定差别,如果发挥人工智能知识驱动与数智决策方面的作用,那么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学校就能准确地掌握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设置各个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大思政课” 的教育内容将会贴近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另一方面,对每个学生的成长规律、现实需求和心理发展过程进行个性化分析,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身心状况,人工智能技术有针对性地设置教育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或教学资源的精准推荐,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加契合学生自身的精神需求和道德需要,教学内容的精准度可以不断提升。

(二)智能化: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嵌入

人工智能是由类脑智能机理综合起来的智能系统,其目的是对人的思维过程进行模拟。人工智能通过模拟人的意识与智力活动,可以直接对受教育者的知、情、信、意、行产生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嵌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

第一,人工智能促进高校“大思政课”教育场景的重构。人工智能是将很多人的智能集聚融合起来变成群体智能,把原来人工知识表达发展为大数据驱动的知识学习技术,以模拟实现人的感性智能、理性智能和行为动作。正是由于人工智能是从人的语言、沟通等认知发展的根源入手,因此在它介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交流、理论内化和外化应用等环节时,高校“大思政课”教学的各个要素将被重组。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高校“大思政课”的教育场景被重塑。人工智能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数据,通过计算机技术产生的电信号,将其与各种输出设备结合使其转化为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的虚拟现象。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多感知性和构想性等特征,同时,学生的知识体系与个体的自觉能力,又是在感性与理性交融中逐渐形成。情景化设定、体验性学习是知识内化于心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展开理论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础。由虚拟现实场景、增强现实场景打造的“大思政课”学习空间,开启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沟通的渠道,增强了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在场感。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作用于受教育者的视觉、触觉、运动等感官体验,使之置身于计算机系统所创造的环境中。当他们感受到虚拟世界电信号的刺激时,便会造成心理沉浸,产生与思想政治教育者感同身受的情感,形成思维共鸣。另一方面,虚拟现实具有一定的交互性,虚拟现实场景增强了受教育者与环境以及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互动。当受教育者进入虚拟现实空间时,VR/AR技术让受教育者与环境相互作用,受教育者进行某种操作,周围的环境也会做出某种反应。虚拟仿真教育为大学生与客观现实之间搭建起了交流互动的场景。大学生在这种交互活动中,能够建立起独特的情感链接。他们通过自己的感觉经验形成认知,探索客观世界的真理。这不但强化了大学生的主观情感,而且更容易激发他们获取知识的自主性,促进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再内化与再建构。

第二,人工智能推动信息传播范式升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数智时代的大学生更加依赖于数字媒体来获取信息,他们对数字媒体内容的需求是多样的。这同时也说明,数字媒体打造出来的拟态环境会对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今,人工智能让信息传播更具实效性。在信息内容生产过程中,传统的人工编辑模式转变成为人机协同模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媒体可以实现信息来源智能化、内容制作定制化、内容策划与推广个性化以及用户认知体验场景化等传播方式的转变[2]。可见,人工智能更新了人与技术、人与机器乃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这种借助智能设备的新型信息传播范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大思政课”借助于新媒体、视频号等智能化的信息传播方式,突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内向课外、从校内向校外、从线下向线上延伸,构建起纵向贯穿全学段、横向贯通全时空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过程。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播给更多的大学生和高校平台,从而打破不同大学生之间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鸿沟。在以网络空间为媒介的虚拟教育空间中,人工智能以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为时空维度,通过与学生远程互动,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比如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以“元宇宙数字空间”的形式搭建起线上虚拟场景,为观众打造“两会第二现场”。大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便携式设备,进入“元宇宙演播厅”,进行虚拟社交互动、观看直播访谈、两会建言及话题讨论等[3]。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种渠道融入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当中,这不但发掘了生活本身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且深化了大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

(三)平台化:多方协同与资源共享

数智时代,很多业务部门采取了平台化的组织形式。互联网平台通过连接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来调节不同的群体,使各类群体能够通过平台进行互动、沟通。互联网平台用点对点、端对端的交互式连接方式,取代了过去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平面连接。如果将智慧化平台运用到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那么平台化的组织管理形式将对教育过程中的结构关系进行重建,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

第一,互联网平台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和联通,为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供了新的条件。数智时代,互联网平台将不同的用户连接起来,为用户提供了互动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平台因此而成为数据聚合、交互的场所,不仅各类数据都汇聚在平台之中,而且数据可以跨时间跨地域地快速流通。平台中的数据具有安全透明、异构多样、智能运算、自动执行等特点,基于这些特点而生成海量化、多样化、快捷化、价值化的信息,可以打破信息流动的壁垒。一方面,互联网平台推动高校实现跨部门信息的自由流动,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数据的获取、知识的组织和教育内容设计被置于数字化时空场景之中。互联网平台把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师生纳入了一个无处不在的大系统。在任何有数字交互的地方,用户都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操作。互联网平台就好比“大思政课”数据资源的集散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登录平台随时可以上传或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搭建起来的数据架构,使信息流动呈现出非地域化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思想政治教学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互联网平台上的数据交互发生在许多相互关联的空间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不仅从课堂内扩大到课堂外,还从某一固定的区域拓展到全国各地。互联网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空间限制,通过5G移动通信技术,将网络延迟控制在0.5秒以内,它拉近了主讲端老师和助讲端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各地的大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听取思政“金课”。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纷纷以云端平台为契机,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示范课程,搭建起教育资源共享的“大平台”。

第二,互联网平台分布式的数据交互管理模式,有利于多主体协同育人格局的构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互联网平台用分布式的数据交互取代了传统的分层管理模式。原有的自上而下单向度的教学管理模式转变为由多中心、多端口协同式管理。互联网平台点对点的网络拓扑结构,使所有主体都参与其中,在权限内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成为数据贡献者,进而降低信息收集和处理成本[4]。互联网平台这种去中心化的信息处理模式,更有利于发挥各教育主体的协同作用。此外,互联网平台还为用户提供工具,使其构建自己所需要的模块。诸如各种集体备课中心平台、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等,开发人员可以为其创建应用程序,为高校教师备课或者教学管理提供一体化服务。而互联网平台最主要的作用,则是通过提供基础设施来调节不同教育主体的活动,使“大思政课”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