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综述

作者: 匡立波

[摘要]爱国主义是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非常丰富。从知—情—意—行的逻辑理路来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可从不同方面着手:彰显知国之明,要深入了解爱国传统,广泛开展“四史”教育;涵养爱国之情,要厚植爱国情怀,坚持理性爱国;砥砺强国之志,要传承五四精神,勇担强国使命,共筑中国梦;实践报国之行,要保持艰苦奋斗,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目前学界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既有成果研究题材广泛、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多元,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在爱国主义的微观心理研究、国别比较研究上进一步深入,并加强研究的学术性和理论性。

[关键词]爱国主义;“四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1-0142-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1.022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是数千年来中华儿女历经无数艰险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是鼓舞华夏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不懈奋斗的鲜艳旗帜。爱国主义作为融贯个体与国家之间的情感纽带与价值规范,传递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颁布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目标方向和路径指引。《纲要》指出,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为响应党中央号召,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掀起了爱国主义教育热潮,开设了各具特色的爱国主义课程和精彩纷呈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界也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实践探讨和理论分析。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过程,本文将按照“知—情—意—行”的逻辑理路系统梳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研究,并对文献进行总结和述评。

一、彰显知国之明: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国史国情教育

国家是政治地理学名词,从广义上来看,是指拥有共同领土、语言、文化、种族、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共同体。爱国,首先要有知国之明,即深入了解本国的国史国情,对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有较全面、系统地认知和理解。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不能缺少对国家认知的教育,它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2]。对爱国主义国史国情教育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深入了解爱国主义传统

中华民族历经了无数苦难和艰险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密不可分。“爱国主义是由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极其深厚的感情。”[3]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形成与国家地理条件有关: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诞生的过程中,先民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东临太平洋,北接戈壁,西有青藏高原,处在相对隔离的地理环境中。杨豹认为,地域环境的“隔离机制”形成了强烈的向心力,化为一种一致对外的团结精神,形成强烈的民族至上性心理[4]。杨林香则认为,爱国主义传统与社会结构休戚相关,古代中国是依赖土地生存的农业社会,聚族而居、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强化了以血缘为基础的人际纽带,国是扩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爱国是对同胞朴素情感的自然延展,“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国家作为一个由同胞构成的利益共同体,是建构个人安全和发展的屏障[5]。因而,中华民族非常注重“公天下”的整体利益,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经过历史的积淀在中国人民的心理结构中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精忠报国的英雄层出不穷。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大学思政课程中以爱国志士及其道德人格为切入点,对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进行深入挖掘和细致剖析,将为大学生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系统认知奠定坚实而厚重的史学基础。

(二)广泛开展“四史”教育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合称为“四史”,它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其逻辑主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袁秉达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党领导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中国70多年历史,是开辟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辉煌篇章;社会主义发展史与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从衰落到崛起的辉煌篇章[6]。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的主题主线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本质特征是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7]。刘佳认为,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以“四史”为依托,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促进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8]。在“四史”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先烈遗迹,讲好革命故事,它们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承载着催人奋进的红色基因和力量源泉。胡振荣指出,党史部门要认真把好陈列展览的史实关,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和生动课堂[9]。

二、涵养爱国之情: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情怀教育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人们对故土家国的依恋感、对骨肉同胞的亲近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国家进步的自豪感的统一。它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在后天的爱国主义教育滋养中逐渐形成的。涵养爱国主义情感,既要厚植爱国之情,也要坚持理性爱国。

(一)厚植爱国情怀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情怀要深”。蒋雪莲认为,涵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首先要求教育者有高尚的精神品质、对国家深沉持久的热爱、强烈的社会担当和对受教育者诚挚的关爱;其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要真挚感人[10]。单文鹏认为,新时代要重视爱国主义的隐性教育,创新爱国主义话语柔性表达方式,以物质、空间、时间、理念塑造民族—国家的“记忆之场”,构建孕育爱国之心的情感场域[11]。曹佳音认为,高校要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仪式的功能和手段,促使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零距离接触,以亲身体验、体会升华爱国之情[12]。于京东、 秦在东等指出,在创设爱国主义情境时,要选取声形色突出、夸张,且感染性强的爱国主义元素;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赋予爱国主义“情感场域”多种展现方式,可以让受教育者沉浸其中获得情感熏陶[13-14]。

(二)坚持理性爱国

爱国主义情感是一个国家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但这种情感不仅是令人热血沸腾的满腔激情,还要有冷静温情的理智作支撑。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理性爱国是爱国主义教育中探讨较多的问题,主要落脚在两个方面。

一是历史虚无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辨别。历史虚无主义常常用“揭秘真相”“秉笔直书”的名义进行包装,让好奇心强、涉世不深的青少年真假难辨,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大挑战。刘书林、关锋等指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类型,如:打着学术探索的旗号,以所谓“考证”“还原”虚无历史,否定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建设的一切成就;以重新认识为名,诋毁、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15-16]。骆郁廷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就是把中国、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割裂开来,用以片面遮蔽整体、以臆造取代现实等手段伤害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深厚感情[17]。所以,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要用历史唯物主义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客观分析社会主义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必然,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果,从而树立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度认同。

二是民族精神与世界视野的结合。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人员的跨国流动对人们的国家身份和归属感产生了冲击,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个体对民族国家的强烈情感。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利益冲突无法避免,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可能过度膨胀从而转向为狭隘民族主义。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两种不同思潮,理性爱国?崔聪、胡树祥、 钟佩君等认为,一方面,当今的国际架构仍然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现今世界西方国家妄图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并未改变,青年大学生要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另一方面,要有世界视野,既要有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也要致力于对世界公平正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反对网络民粹主义的煽风点火,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盲目排外,更反对披着爱国主义外衣的打砸抢等违法活动,在道德和法律的引领下推动爱国主义的理性表达[18-20]。

三、砥砺强国之志:大学生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

爱国不只是一种内在热爱的情感,而且是一种由该情感所引发的坚定意志和远大志向[21]。这种坚定意志和远大志向可以说是一种信念,信念与情感不同,情感可以炽热奔放,但不稳定,而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情绪情感,还要升华为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传承五四精神,激扬青春梦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22]学界将五四精神对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进行了多方面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赵亭亭指出,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使青年清醒地认识到了西方强权对中国的欺辱和掠夺,激发了青年的民族意识和主权意识,充分彰显了五四青年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和时代担当[23]。二是传承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左文琦认为,五四运用的创新体现在3个层面:在思想上,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最先接触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将其指导中国革命;在文化上,五四青年首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口号,青年的思想觉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政治上,五四青年首次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力量,为救国运动提供了强大动力[24]。五四精神昭示青年人,新时代要成长为新的马克思主义者,就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敏锐的洞察和开放的视野努力走在世界创新的前沿[25]。

(二)勇担强国使命,共筑中国梦

一是教育大学生要坚定强国志向。张忠臣、陈进华、蔡毅强等指出,中国梦实现了国家梦想与个人梦想的价值统一,“得其大者兼其小”,只有站在国家发展的整体视角审视自己人生奋斗的方向,个人才能找到准确的价值定位。当代青年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不断磨砺自己的坚强意志,为实现中国“两个一百年”而努力奋斗[26-28]。

二是教育大学生要练就强国本领。孙来斌指出,实现中国梦,先育筑梦人,青年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不仅能铁肩担道义,更能妙手著文章,掌握科学理论,提高专业素养,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力量[29]。当今世界国家的竞争就是人才的比拼,青年稍有懈怠国家就会落伍,青年要用文化强国,以科技报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国家栋梁之才。

三是教育大学生要锤炼高尚品格。朱善璐强调,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体现在青年的道德水平上,在新时期,高校要立德树人,引导青年勇于承担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时代重任,服务祖国发展大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30]。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处于深水区和攻坚期,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守正道,以德立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实践报国之行: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报国行动教育

爱国主义不仅是内在的精神,还是外在的行为,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高校爱国主义要将精神与行为、内化与外化统一起来,引导青年知行合一,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刘建军认为,报国行为具有多样性,它并不神秘,也不总是面临血与火的考验[31]。对于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如何教育他们实践报国之行?学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保持艰苦奋斗

青年如旭日朝阳,无论何时都代表着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当今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积极进取的有为青年,然而,由于社会大潮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部分精致利己主义奋斗者、假装努力的“伪”奋斗者、无所谓奋斗的“佛系”者出现了,他们与党和人民的希望严重背离,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勇敢担当相去甚远。因此,在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仍然要高擎艰苦奋斗的大旗,激励年轻人接力奋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