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育人视域下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作者: 姜水丽“读”与“写”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两个关键环节,以往二者存在割裂的情况,无法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语文学科育人的功能发挥,创新读写结合模式的应用,强化语文学科育人功能值得深入讨论。
在学科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是语文等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强化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滋养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可以自由、健康地成长。基于读写结合模式的应用,可以发挥以写促读,以读促进写作,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教学作用。因此如何基于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运用来强化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值得深入讨论。
一、学科育人视域下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价值
学科育人是贯彻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基本要求,是滋润学生心灵,保障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强化学科的育人作用,可以基于读写结合这一载体,深入挖掘阅读内容中的育人素材,采取有效、可靠的路径指导学生学会形成完整的语文学科思维,不再将阅读与写作二者隔离开来进行单独学习,可以切实将学科育人观念贯穿语文阅读、写作等教学环节。相较于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基于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促使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发展,可以通过写作教学来促进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或者基于写作活动来反哺阅读活动,保证持续性深化学生的阅读,促进他们思维水平与认知能力发展,形成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基于读写结合平台的有效运用,可以强化语文学科育人的“六重”境界,借助知识、技能、活动、思想、文化与生活六个方面的育人功效引领学生“三观”的形成,挖掘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的养成,提高语文学科教育的整体品质。
二、学科育人视域下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一)有效整合教学内容,融入学科育人思想
在基于读写结合融入学科育人思想的实践中,首先需要明确读写结合教学活动开展的起点与目标,在此基础上挖掘教材中以学科育人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具体可以结合现有语文教材中的各单元教学主题以及关键的语文要素,合理选择与确定读写结合教学中学科育人思想融入的切入点,力求能够立足宏观视角把握读写结合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夯实读写结合教学中学科育人思想融入的基础。在立足语文学科各单元教学主题视角来选择学科育人思想融入切入点时,要注意明确如下教学原则:
其一,立足单元指导视角,明确“读”的任务,如各个单元语文教学内容的导语中涵盖了人文主题与知识要素这两个主要维度,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来合理地梳理“读”的目标,将学科育人思想融到整个教学实践中。比如针对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部编版)而言,本单元阅读教学的相应主题是“至爱亲情”。基于单元导语,能够将本单元基于读写结合教学中“读”的任务确定为如下这些方面:①开展朗读活动,对阅读文本中包含的情感基调进行感悟与体验,并且要在朗读实践中明确朗读的语气以及节奏变化;②立足整体视角感知本单元的语文内容,对其中包含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入体会与感知,将其中包含的思想情感进行有效挖掘;③开展细节分析,对阅读文本中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真挚情感进行有效品味。这些“读”的任务可以无形中将“至爱亲情”方面的育人思想有效融入阅读教学实践中,同时也可以为后续读写结合教学开展夯实基础,避免因为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而直接影响最终的读写结合教学效果以及学科育人思想的顺利融入。
其二,基于写作指导,明确“写”的任务。在开展“读”的同时,需要结合这部分阅读教学内容的构成情况,引导学生对其中包含的思想情感进行有效感知与体会,进一步掌握其中包含的基本写作知识,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发展,进一步深化对其中包含的思想情感理解与认识。比如针对上述单元的语文阅读教学,相应单元的写作教学主题是“学会记事”,在整个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干预与引导,帮助他们独立自主地对各种事件进行完整描述,有效锻炼写作语言运用能力。基于这一教学要求,可以在强化读写结合教学基础上充分融入学科育人思想,科学设计写作任务,具体如下:①自主扩写阅读中所涉及的记事材料,令阅读文本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和真实;②写一篇记事形式的小作文;③以“亲情”为主题创作一篇记事文章。基于该种写作任务的方式及内容,能够将学科育人的思想有效融入学生读和写的训练实践中,保证可以同步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发展的同时,提高语文学科育人效果。经过上述这种读写结合教学任务设计,能够将“在记事中有效传达内在情感”这一学科育人思想融入读写教学实践中。
(二)丰富读写结合方法,融入学科育人思想
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发挥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作用,提高每篇语文阅读文章教学的整体质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以选取教材中一篇优秀的文章带动多篇优秀课外阅读的训练,在进行读写一体化训练中,习作训练不再是语文学科单元教学难点,初中生能够利用前面所学的方法与经验来对习作进行巩固和完善。但是为了保证学科育人思想可以顺利融入读写结合教学实践中,采用单一化的读写结合方法效果不理想。因为不同初中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情况、学习兴趣及喜好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点,能够灵活地选择丰富多样的读写结合教学手段来辅助学生完成读写教学任务,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读写结合教学实践中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学科育人思想的熏陶与影响,这对提高学科育人的效果有积极的意义。
其一,“模仿性”读写结合模式。所谓的“模仿性”读写结合模式,是指引导初中生立足写作立意视角对课文进行理解,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体会与感悟文本中包含的构段技巧与写作方法,之后再灵活运用语句转化、仿写文段等多样化的手段实现读中学写的读写结合目标。在实际的读写结合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具体文章的文本内容特征,强化读写之间的紧密结合,明确“模仿性”读写结合教学目标,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初中生在理解及应用写作方法方面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伴随着初中生写作与阅读量的增加,他们所积累的内容也会持续丰富,包括写作方法与经验的积累,认知与思想也会更加深入。为了保证学科育人思想的融入,可以在指导学生进行模仿时灵活确立具有学科育人价值的主题目标与内容,如在《背影》一课教学后,让学生选择文中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选择妈妈、爸爸、奶奶或爷爷等家庭成员进行模仿性写作训练,充分融入或表达自己内心对他们的尊敬、感谢等情感。
其二,“创造性”读写结合模式。该种模式主要建立在学生对所学阅读文本进行理解的基础上,以语文教材内容为基础开展延伸性写作训练,并在这个阶段强化彼此的互动沟通和交流。对“创造性”读写结合模式而言,主要是建立在扩写、补写、缩写、改写以及续写原作的基础上。其中的扩写能够深化学生理解阅读文本内容,并且可以融合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来充实文本内容;改写能够在对原作文本内容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改写文体与人称主角的方式,或者类比原作的方式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写出一篇同原作有区别且包含自己个性和特色的文章。为了提高“双重促读”的效果,还可以借助缩写、补写等这些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写作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表达与建构能力发展,阅读、写作等方面能力也都会同步发展。而在上述多样化的“创造性”写作训练中,可以立足六重学科育人视角,通过挖掘文化育人、生活育人等方面的要素融入创造性写作中,实现读写结合教学基础上的学科育人目标。在学习《乡愁》(余光中)期间,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喜好,采取扩写、续写或改写等多样化的“创作性”写作方式自主进行写作,可以选择“我的家乡”“我的妈妈”“我的奶奶”等不同人物或事物作为对象,如“小时候,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风筝,我在这头,梦想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封长长的书信,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座层层的牢笼,我在外头,思想在里头。”这种多样化写作训练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发展,提高学科育人思想在读写结合教学中的渗透效果。
(三)强化读写结合训练,融入学科育人思想
读写结合教学不单单是一堂课,而应该是贯穿于语文教学主题乃至学生语文知识学习始终的一个核心主线,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为了保证学科育人效果,也要注意将学科育人的六重思想融入读写结合日常训练实践中。因为“写”不单单是一种语文技能训练方式,同样是引导学生持续表达自我,抒发内心情感的有效路径。有了写,学生能够在读的过程中更有效度与深度。反之,只有学生开展细致阅读,才能够写得更加深入。通过对阅读文本进行细读,不单单是解读文本的过程,同样是读写联动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经历了写作环节,学生会在阅读中往深处去想,保证自己最初的模糊思想变得更加深刻和明晰。
在《背影》教学中,可以抓住其中的关键情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和延伸的方式对其中包含的学科育人思想进行有效感知与把握,提高语文学科读写结合教学中学科育人思想融入的效果。但是必须对其中有价值的关键情节进行把控,如这篇文章中的“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这一段实际上就是描述了父亲为“我”去买橘子的一个情节描述,指导学生对这一段进行认真赏析与讨论,如“蹒跚”这一词语实际上反映出这时候“我”的父亲年纪已经很大了,走路不方便,“用两手攀着”这一词语展现了父亲在为“我”买橘子过程中付出了很多。这些词语运用展现出当时父亲买橘子的场景,充分表达了父亲对“我”浓重的爱意。通过指导学生在平时开展阅读或写作时对文中内容进行认真赏析,使他们感受到外在的思想情感,这对他们正确“三观”的形成有积极意义。
总之,基于读写结合开展学科育人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路径,可以从有效整合教学内容,融入学科育人思想入手,注重丰富读写结合方法和强化读写结合训练,确保学科育人思想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的效果。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学科育人视域下初中语文读写结合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编号:HMCZ202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