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作者: 刘永红

历史作为初中阶段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在不断地教育改革进程中也在积极探索教育改革的方式方法,力求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一、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是学生学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科目教学无论在难度和广度方面,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尤其在国家一系列教育改革进程中,初中阶段更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在学业压力日渐加大的情况下,国家出台的“双减”教育政策强调要充分为学生减负释压,历史学科也应如此。分析当下历史学科的教学情况,虽然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但仍有大部分学生以及家长对历史学科抱有错误认知,在应试教育作用下,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以及主观能动性明显不足,所分配给历史学科的时间少之又少,这使得历史教学质量不理想,面临着诸多困境。另外,历史与其他学科相比,有更多需要记忆的内容,这也在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及学习压力,久而久之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以上这些教学难点,教育工作者在“双减”政策要求下,想要真正达到学科减负增效的目的,就必须准确分析各项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改良课堂教学形式及方法。

二、历史教学减负增效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主观认知

分析影响历史学科教学减负增效成果的影响因素,首先是学生主观认知因素。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各类教学活动目标在于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平,并提升学科素养。在落实减负增效教学目的的过程中,教师必然会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善与优化,学生群体的主观认知往往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尤其在以往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初中学生群体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度不够,这在无形之中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存在轻视和懈怠心理。此外,历史学科教学中烦琐的理论知识需要进行大量的记忆与背诵,考试更是有压力,存在较大的心理负担,主观认知上仍有待优化与改善,让课堂教学工作能够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是减负增效关键要素。

(二)知识组成结构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知识的组成情况也将影响课堂减负增效的整体成果。以往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以历史教材为主,并且更倾向于填鸭式教学,这一教学方法极其容易让学生群体产生抵触心理。尤其初中阶段,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不仅要积极做好记忆与背诵,同时还要加强理解,才能确保整体学习成效。而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是否所有传递的知识都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能够将无效的知识进行剔除,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关键的因素之一。基于此,为了有效完成减负增效的学科教学任务,历史教师应在有限时间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坚持从课程内容出发,着重筛选和优化知识组成,尽量减少无效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可以在有限且宝贵的时间内探索更多高质量历史知识,充分掌握历史学科的内涵与奥妙。在此基础上,教师改进和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成更多的学习内驱力。

(三)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推进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每一次教学设计的关键,面对减负增效的教学要求,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必须充分做好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改进,最大限度探索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高效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有所区别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质量。而过于陈旧且单一化的教学方法极有可能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也将在这些老套化的教学过程中产生懈怠心理,不愿意倾注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科学习与探索。初中学生本身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如果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最初的传统教学阶段,并没有与时俱进,也不能充分发挥新型教学方法的优势,那么必然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主观需求,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学习的厌倦感以及疲劳感,对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水平,达到减负增效目的尤为不利。

(四)教育培养目标

2022年修订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核心素养是各学科教育的最高标准,要重点优化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全方位培养学生各学科核心素养。也正因为如此,在“双减”政策下,减负增效的整体成效应将其与核心素养这一培养目标进行衡量,将核心素养的养成水平作为定义减负增效实施水平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教育改革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而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上,学生群体要具备良好的历史知识,理解和归纳能力,将所学知识逐渐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分析现实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必须具备相应的历史素养和历史知识储备。而在减负增效教学工作的落实中,教师必须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作为最根本的要素,各项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元素都要指向核心素养的养成水平上,唯有确保了核心素养这一目标的提升,方能真正实现减负增效教学目的。

三、历史教学减负增效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教学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借助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让原本枯燥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生动化形象化,尤其对于初中历史学科而言,适当地配以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原本单纯文字性的知识活跃起来,立体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有利于提高记忆。尤其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教育工作的开展应重视加强课堂教学成效,让学生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记忆和理解相关理论知识,避免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适当结合情境式教学方法,便能将教学工作简化,也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为简单。例如在教学《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课时,该课程涉及较多理论知识,单纯通过死记硬背成效不佳,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出本节教学中关键的一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此这种追根溯源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逐步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也将提升对课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此外,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开展阅读和思考,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难问题,与周边同学进行探讨,有效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理解。

(二)重视教学指导,促进共同探究

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除了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探究,自我学习,适当给予学生教学指导也是极为重要的。学生群体对各类历史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性,面对繁多的历史知识,教师必须适当给予教学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在整体学习进程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路径,避免学生浪费过多时间精力影响学习效率。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掌握指导的时机,既不能过于干涉学生群体,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采取先学后教的办法,引导学生共同探究相关历史知识内容,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做出相应指导,加深学习印象。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这一节内容时,分析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兴起以及进程,同时正确认知历史事件的地位及作用,准确客观地评价该历史事件。教师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并结合本课教学内容从多方面评估戊戌变法及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在这一小组合作探究任务中,教师提前与每一个学习小组进行沟通,了解小组成员的方案,就其中思路不准确的及时给予指导,避免各小组浪费过多时间。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群体纷纷在小组内开展探究活动,整体探究学习成效较为理想。

(三)设计教学问题,加深历史思维

除以上教学方法外,教师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减轻学业负担的过程中,还可以积极通过提问法来实现教学成效,达到教学目标。问题一直是课堂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引发思维成长的关键,而历史学科适当开展课堂提问,能够让学生有效结合相关内容探讨历史关键要素,进而达到提升历史思维的目的。尤其对于初中学生群体而言,适当的教学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优化历史思维,跟着教师的思路深入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相关知识内容时,结合本节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问题,用于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如教师在本节教学开始之前,为学生展示了360度全景VR视频《追寻长征印记》,学生在观看后,身临其境的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视频观看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红军长征的各个历程,并且梳理出其中典型的历史事件。在教师一系列教学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群体对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认知有了提升,历史思维获得深化。

(四)创新教学形式,拓宽时间空间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在减负增效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历史学科要积极探索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传统历史学科教学大多以口述板书将教材内容进行呈现,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下,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都难以得到保障。而在新时代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历史教师可以充分探索现代教学模式的运用,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群体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带领学生一同梳理该课程中的知识架构,并形成逻辑清晰的思维导图。此外,还可将该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制,后续将其中关键部分进行剪辑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可以在课后自主观看,提升关键知识点的掌握度。如此借助各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能够较好地拓宽历史学科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保证整体学习成效,也能避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五)做好教学补充,优化作业设计

历史学科的改革与优化不能忽略作业设计,良好的作业设计能够提升整体教学成效,巩固教学成果,而且也将最大限度完善课堂教学体系。尤其在“双减”政策下,课后作业必须重视改进与优化,达到减量增质提效的目的。而初中历史学科作业的设计不能单纯以背诵为主,例如《甲骨文与青铜器》这一节课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融入了美术实践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上网查阅资料,并选取自己喜欢的一种甲骨形状,尝试用橡皮刻章去刻下甲骨文字轮廓。雕刻完成之后,配上印台作为手工艺品,雕刻优秀的学生群体还可以将设计的作品长久保留用于班级的内部装饰。借助这一实践性的作业,学生群体不仅能够在实践中加强对甲骨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逐渐加深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成为历史学科教育极其关键的目标之一。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探索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与优化,最大限度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减轻学业负担,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