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风潜入 润物无声
作者: 孙莉莉《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下称《课标》)中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这一思想与沉浸式教学理念恰好一致,强调在语言教学中以营造“语境”为切入点,以鼓励“应用”为着力点,以激活“体验”为突破点,以提升“素养”为落脚点,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沉浸式教学法指的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营造相对封闭的目标语言环境,使学生沉浸于这个环境中,全方位、全时段地使用目标语言,从而快速汲取目标语言基础知识、训练目标语言基本技能、养成目标语言思维习惯、深化目标语言文化感悟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沉浸式”教学模式更重视学生语言学习中的独立思考与亲身体验,倡导学生在“用语言做事”的过程中全面培养语言素养。与“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沉浸式”教学模式更符合外语教学规律,也更贴合现代教育理念。
一、依托“感官刺激”,构建沉浸式课堂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英语最大的阻碍往往来自母语的干扰。学生在看到一个英文单词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将其转换成母语,然后再对其加以理解;学生在想要描述一个物品的时候,也会下意识地先用母语组织语言,再将其转换成英语;这样导致学生始终难以培养英语思维,体悟英语文化。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依托“感官刺激”为学生构建沉浸式课堂,使学生在看见形状、闻见味道、摸到触感的一瞬间,建立直观的感受与抽象的语言之间的联系,从而避开母语干扰,建立英语直觉,培养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习惯。
在江苏译林版4A 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banana, grape, mango,pineapple等诸多表示水果的单词。那么教师如何帮助学生避开母语的干扰,培养用英语思考与交流的意识呢?在笔者看来,教师不妨将本单元出现的水果都真实地摆在学生面前,然后鼓励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甚至尝一尝这些水果,并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学生看着香蕉,做出了如下表述:A banana is long. A banana is yellow. A banana is thin. 然后,学生们摸着香蕉,做出了如下表述:A banana is soft. A banana is smooth. 接下来,学生们尝了香蕉,做出了如下表述:A banana is sweet. A banana is soft. 在经历了一系列“感官刺激”之后,当学生再看见“香蕉”这个水果的时候,就会迅速想起当初“看香蕉”“摸香蕉”“尝香蕉”的体验,而此时“直观体验系统”能够与“抽象语言系统”产生“联动反应”,使banana这个单词自然而然地浮现于学生的脑海,宣诸学生的口端。可见,教师借助“感官刺激”开展教学,能够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沉浸于英语语言环境当中,建立英语直觉,产生英语语感。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妨依托“感官刺激”构建沉浸式课堂,使学生养成用英语思考的意识和表达的习惯。
二、依托“影音资料”,构建沉浸式课堂
音乐、Flash动画、电影片段等英文原声影音资料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使学生不自觉地用耳朵听英语,用嘴巴说英语,产生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妨依托“影音资料”为学生构建沉浸式课堂,使学生在真实而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的熏陶与影响之下,提高“学英语”的效率,增强“用英语”的能力。
在江苏译林版3A Unit 4 My family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以下途径,依托“影音资料”,为学生构建了沉浸式课堂:首先,以音乐营造氛围。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等跟家庭成员有关的单词。如果教师直接进行词汇讲解,则在学生的脑海中,father对应的是“爸爸”,mother对应的是“妈妈”,brother对应的是“哥哥”……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增强了母语对学生的干扰,也背离了沉浸式教学的初衷。相反,教师借助英文儿歌The finger family,为学生营造了全英文的语言环境,并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father, mother, brother等词汇的意思,从而绕开母语,实现全英文学习;其次,以动画创设情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除了上述词汇之外,还有一个句型:This is...那么,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片Peppa Pig的片头片段,让学生跟Peppa学习如何用This is...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这样教师成功依托影音资料,为学生打造了真实且自然的全英文语言环境,使学生在沉浸式课堂的辅助下更善于语言应用。
三、依托“故事情节”,构建沉浸式课堂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想成功实施沉浸式教学,首先需要为学生创设沉浸式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处于“忘我”状态,彻底转换思维,用英语思考,用英语交流。那么,教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教师不妨借助教学语言、课文或绘本的全英“输入”,为学生营造故事氛围,使学生在故事情节的带动之下,产生沉浸式体验,开展沉浸式学习。
在江苏译林版5A 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的教学中,There be...句型的应用和方位介词的辨析都是教学的重点。然而如果教师脱离课文情境,让学生以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方式学习句型和词汇,则学生不仅识记效率低下,也难以培养英语思维,提升英语技能。相反,如果教师通过以下途径,依托“故事情节”为学生构建沉浸式课堂,则能够转变这种现状,提高教学的效率,创新教学的形式:首先,依托课文情节构建沉浸式课堂。教师可以对课文情节进行适当改编,将其转换为:The three bears want to invite Goldilocks to their house. They draw pictures of their house and describe the details of their house to her. 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化身“三只小熊”,利用所学的there be 句型和方位介词,向金发姑娘介绍自己的家;其次,依托绘本情节构建沉浸式课堂。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语言学习成果并锻炼语言实践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Where is it?这本绘本,让学生在阅读绘本和表演绘本的过程中,再次融入故事情节,代入故事角色,在沉浸式语境中强化对方位介词的理解与应用。这个案例表明,依托“故事情节”构建沉浸式课堂,能够让学生在全英“输入”与“输出”环境下产生沉浸式体验,开展沉浸式学习。
四、依托“课堂活动”,构建沉浸式课堂
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中,学生以“看客”身份开展学习,永远也无法产生沉浸式学习体验。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想构建沉浸式课堂,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由课堂的“看客”变为课堂的“主角”,主动参与教学的每个流程。那么,教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教师不妨将一些教学流程设计成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下面,笔者针对英语课堂上常见的活动形式进行分类阐述:首先,探究类活动。师生问答、小组讨论、学讲计划、任务驱动等,都属于探究类活动。只要学生能够坚守“全英交流”的原则参与活动,就能够逐渐习惯并融入英语语言环境,产生沉浸式学习体验;其次,表演类活动。即兴演讲、小组辩论、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都属于表演类活动。此类活动本身就附带语言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用英语思考的灵感,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用英语交流的热情。因此,教师不妨依托此类课堂活动,构建沉浸式课堂;最后,游戏类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是最符合他们的兴趣,贴近他们认知的活动类型。在游戏氛围中,学生更容易卸下思想负担与精神压力,全情投入语言情境当中。因此,教师不妨巧妙设计线上或线下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沉浸式学习体验。
在江苏译林版6A Unit 8 Chinese New Year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课堂活动,为学生构建沉浸式课堂:首先,表演类活动——课本剧表演。本单元的课文是以书信形式呈现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将书信改编成剧本,并进行分角色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融到剧本情境中,以全英文表达,展现中国新年的热闹场景;其次,游戏类活动——“找茬”与“归类”。这个游戏分为两个环节,在“找茬”环节中,教师以两幅图文展现了中国过新年和西方国家过圣诞的场景,并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储备,找出图文中与中西方国家新年和圣诞节日文化不符的元素;在“归类”环节中,教师以图文混杂的形式,将中西方新年和圣诞的节日元素整合到了一起,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储备,按照Chinese New Year elements和Christmas elements的标准,给这些元素进行分类;最后,探究类活动——小组讨论。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剧表演”和“‘找碴’与‘归类’游戏”的心得,围绕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New Year and Christmas为题目,展开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全体学生坚守“全英交流”的原则,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上述课堂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活动的“主角”,都全身心投入活动流程当中,并用全英文展开了自主交流。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成功构建了沉浸式课堂,使学生产生了沉浸式学习体验。
五、依托“校园文化”,构建沉浸式课堂
英语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英语语言环境的营造也应该是一个持久的过程。然而在小学英语实际教学中,学生所面临的语言环境却常常处于“断层”状态——课内全英交流,课外全中交流,二者泾渭分明,判若鸿沟。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真正产生沉浸式学习体验。因此,笔者建议教师能够依托“校园文化”,以张贴英文标语、创办英文墙报、播放英文广播、开展英文活动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更真实、更广阔的全英语言环境,使沉浸式教学走出英语课堂,走向学生生活。
在学完江苏译林版6A Unit 5 Signs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依托“校园文化”,为学生构建沉浸式课堂:首先,张贴英文标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学会了用英语书写英文标识。那么,教师不妨鼓励学生在校园内张贴英文标语,营造良好的英文学习环境;其次,播放英文广播。标识通常起到警示或提醒的作用。教师不妨鼓励学生每天围绕一个标识,写一小段宣讲稿,通过校园广播进行宣讲,对全校师生给予警示或提醒。通过上述活动,教师成功将英语教学融入了校园文化中,为学生营造了“无时无刻不用英语交流,无时无刻不用英语思考”的良好学习氛围和语言环境,促进了学生的沉浸式学习。
综上所述,沉浸式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次尝试,在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对于沉浸式课堂构建途径与策略的思考与实践,力求以“随风潜入”“润物无声”的方式,转变英语课堂“枯燥讲授”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勤学善悟”“敏行多思”的品质,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