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化方法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作者: 主红梅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活动中通过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对情境的渲染以及层层诱导深度挖掘,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快速进入鲜活的教学情境中,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养成主动学习、勤与积累、善于运用的良好习惯。
六年级上册《花之歌》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诗人以花自喻,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抒发了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这一课的阅读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文本生动的语言描述,引领他们进入阅读活动,品悟作者奇妙的想象,感受语言描述的生动。
一、智慧语言,感受诗歌隐藏的精巧
传统的诗歌教学注重对问题的解决,使用一问一答式的语言组织教学,虽然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不一定能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甚至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因此,诗歌的教学可以根据课标要求,设立智慧语言组织教学。智慧语言具有慷慨激昂或者抒情的韵味,贴近学生的内心,注重的是语言的趣味性,情感的激发性。智慧语言不是简单的问答与枯燥无味的朗读感悟,应当是具有活跃度、生动性的语言内容,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散文诗《花之歌》极具情感上的韵味,组织阅读教学可以设计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引领阅读。教师首先问:“你认为生活中什么东西最美?”这个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学生需要联系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想象与比较,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他们所举的例子中就会有鲜花,因为鲜花确实给人们生活的环境增添光彩,最富有美的呈现。教师顺情而下,出示几幅鲜花图片,供学生欣赏,获得视觉与感觉上的享受。接着可以启示:“如果让你写这些鲜花,你会怎么写?”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景物描写的经验,根据花的形状、颜色、动态,会表达出多种描述方法。教师关联文本,作阅读引导:“你们的方法都是对花的直接描述。如果在写作中不带有花名,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会隐身一样,隐藏在语言文字中,该如何表达?那会是怎样的语言?”随着课题“花之歌”的展示,这样的问题就会使学生产生疑惑:“是真的吗?”这样的语言设置会有效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他们带着疑惑进行阅读,就会发现文本中确实没有出现一个“花”字或者花名,却让人感觉到每一句都和花有关,每一句都是写花。教师再鼓励他们:朗读诗句,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把隐藏的“孙悟空”拉出来。设置这个有趣的阅读任务,也带给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进入诗歌描述的情境,用心品读与感悟。
智慧性的语言来自生活的积累,服务于实践运用。富有智慧性的语言能够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激发学生的情趣与思维,启迪他们的智慧与心灵,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探究的境界之中,为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组织开展阅读学习活动。
二、意境渲染,发现诗歌感染力
文本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引领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知作者描述的场景,体会其中的意境美和感染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情境教学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情”和“境”,发现诗歌语言表达的感染力。教师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进行意境渲染,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怀。
(一)渲染形象
在《花之歌》中,诗人首先描述“我”是什么。学生带着“从哪里可看出‘我’是花”这个问题阅读课文,了解文字字面的意思,并提炼出作者描绘的各种花的形象。关注语句:“我是大自然之语”,感知花是大自然季节更替的代言人;“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象征花开花落。从“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理解作者借“星”比喻“花”,突出了花的高洁夺目的色彩美;品读“我是诸元素之女”,体会花在四季中芬芳而短暂的一生;再品读“我是亲友交往的礼品”,感受到花对人类的无私奉献。语句的品悟帮助学生了解文本中描述的花的各种形象。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阅读经验继续想开去:如果你也来想象花的形象,你会想到“我”是什么。学生可能想到是太阳的女儿、小草的姐姐、春风的披肩等。这样的想象过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运用奇特的想象能够为花描绘出一个个积极向上的形象。对花的形象渲染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平时多亲近大自然,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亲自用手触摸树上的嫩芽、河中的流水,增加生活经验,才能获得丰富的素材,产生鲜明的形象。
(二)渲染意境
《花之歌》用富于想象的语言,描述“我”每天都在做什么,具有很深的意境之美。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读到( )时,我仿佛看到花儿( )”的句式组织学生交流。例如文中语句“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学生就可以进入早晨和傍晚的情境,想象花儿早晨带着露珠在霞光中微笑的样子,傍晚鸟儿在晚霞中归林,花儿和它们一起送走了光明,在宁静中进入梦乡。这样的美妙体验带给学生心境的美好。品读“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星星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引领学生进入黑夜与白昼的幻想情境,花儿和星星共处于静谧的夜晚,享受太阳照射的美妙。抓住“察看”“独眼”“凝视”这三个关键词语进行想象:花儿和星星、太阳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配上语言、动作,进行交流,体会作者运用拟人化手法进行表达,语言生动有趣,营造出丰富雅致的诗文意境。再朗读语句,感知这些整齐的句式使文本语言富于节奏感和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清新恬静之感,渲染了诗的意境。再次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花,你还会做些什么?学生由“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婆娑起舞”等,想象自己如果变成了花,会有怎样的举动。他们想象在大地这张广阔的“床”上,尽情享受母亲般的爱抚;想象站立于树的枝头,向游人扮多种鬼脸;想象藏在百合丛中,被爱美的女孩采下,戴在发辫上;想象被打扮一番,和同伴一起在婚车上炫彩。通过引导与想象,诗歌的意境之美得到更深层次的渲染,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积极性更高,想象的内容会更丰富,语言积累会更多,更有趣。
借助学生爱幻想的心理,教师帮助他们创设与所学习的知识紧密相关的意境,能够渲染诗歌表达的情境,激发对阅读学习的积极性,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把握文本表达的中心,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三、层层诱导,赏析语言的生命力
趣味性的语言能够呈现阅读教学的生机和魅力,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生自主产生阅读探究的动力。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特点,循循善诱,不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挖掘,提高知识的广度以及语言表达与认知的深度。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层次性引导,领会诗歌语言的生命力。
(一)对比
采用对比的方式可以突显事物的特点,写作手法之妙。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与作者的想象进行对比,找出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交流想象奇特在哪里。比如诗人想象“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将想象层次清晰地铺设出来,画面内容显示出活力,富有生命的气息,很有气势之感。再如“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学生感受到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儿摇曳的美妙姿态,花草相伴的融洽与和谐,赋予静态的景物人性化的情感,用“起舞”“鼓掌”加以烘托,更体现了场景的热闹与奇特。学生把自己这些想象写下来,和作者的描述对比,发现自己的想象是否也有奇特的地方。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想象与作者的差距,明确如何进行奇特的想象,并自觉对自己的描述进行加工与提升。例如一位学生改写的语句:“我是月亮的女儿,月光洒下银色的光辉,涂在我娇弱的身上。我立刻变成了高贵的小公主,全身闪射金灿灿的光芒。嫦娥姐姐邀请我中秋节去广寒宫做客,我在风中很卖力地练习街舞,准备展示才艺。”把花儿被月光涂洒的样子以及在风中摇摆的姿态写得奇特有趣,仿佛月光和花儿都活了起来,画面更加生动,语言的生命力被彰显了出来。
(二)替换
角色体验能够感受写作手法的精妙。为了深层次地想象,可以引领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反复朗读这些奇特的想象,感受结构整齐的句式营造出的节奏感和音韵美,然后继续想象:将文本中的“我”改成“花”好不好,为什么?学生进行比较与赏读,感受到用“我”进行描述,直接进行了角色替换,自己就是花,可以任意进行生命活动。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花儿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文本描述的内容迅速形成情境,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与感受,更富于真实的灵感。如果换成“花儿”,学生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与思考,体会不出花儿内心的感受,没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角色替换感受,通过鲜明而生动的主观感觉,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使诗歌描绘的情景再次被呈现与渲染,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自然而然地披文入情,从而感受到用“我”来描述,能使文章显得含蓄而有趣。
(三)领悟
引导学生进一步品析:哪一种花的形象最能打动人,从中体会到什么?聚焦语句“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品读这一充满哲理的句子,感受作者塑造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教师再深一层引领:作者仅仅是写花吗?花与作者的人生追求有什么关系?学生关注“顾影自怜”与“孤芳自赏”,了解这两个词语意思。组织讨论人在什么情况下会顾影自怜,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孤芳自赏”,从而感受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人生要像花儿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无论处于哪种境遇,总是积极地向往和追求光明。
联系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想开去,领悟到作者是在借花表达自己积极向上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可以利用媒体资料简单介绍诗人一生困顿潦倒,却对祖国怀有赤子之情,追求理想。他把情感与追求都蕴含在对花的独特想象中,借花表达自己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
语文材料的广泛性带给了学生阅读学习的方便,也提供给他们更多的语言积累、经验交流机会。延伸阅读宗白华的《杨柳与水莲》,找到文中想象奇妙的地方,和《花之歌》作比较,交流相似之处。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面对同样的夜,杨柳与水莲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学生在赏读中发现,用充满爱和希望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才会美好。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意境深远的诗歌教材,教师要善于运用智慧语言,引领学生感受诗歌含蓄表达的精妙;利用情境的设置强化意境渲染,体验诗歌的感染力;层层诱导品悟,赏析语言的生命力。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精髓,更好地进行深层次的学习。诗歌是一种灵动丰富的文学艺术,诗歌教学也要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情的过程中,感受诗的境界,加深内心的情感体验,形成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