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新样态
作者: 钟积华为促进“双减”政策更加有效地落实,小学科学教师在学习政策要求的同时,要逐步加强学科教学设计能力,让科学教学既保证质量,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学生在积极学习、持续积累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收获观察能力、缜密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协同发展。
“双减”政策出台是要让教育回归学校、回归本真,让课堂、学校成为学生知识学习的“主阵地”。这就需要广大学科教师积极落实“减负提质”的教育改革目标,科学教师同样也应如此,不能只停留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和课本教学内容的传统认知上,而是要深耕课堂,开发科学拓展内容,以激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收获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创新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与探究热情,尤其喜欢参与趣味性比较强的活动。在顺应“双减”进行科学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在具体的科学教育指导中重视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内容选择的趣味性,用有趣的语言、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能够跟随教师的指导积极参与科学知识的学习、科学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下,逐步养成科学学习兴趣,既增添科学教学的活力,又为后续科学教学得以更顺利、更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灵活性原则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优化教学方法之外,还要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不要总是把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放在第一位,而是要在“灵活性原则”的指引下,做到教学方法上的“活”,既讲解课本教学内容,又引入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们探究科学知识,并注意课堂教学形式的“活”,不要只停留在照本宣科的知识讲解上,而是要充分利用“双减”后的课后服务时间,增加课后科学实验指导、课后科学教学时间,带领学生参加种植、养殖、调查水污染/光污染等,让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科学现象的本质。
(三)实践性原则
传统科学教学的弊端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看重知识的传承,以至于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积极性。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学科教师除了要关注教学质量之外,还要善于观察、分析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遵循“实践性原则”,积极为学生打造温馨、乐学的学习环境,深入研读课本教学内容,精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资源,不光在课上尽可能多为学生演示科学实验,带领学生在安全性原则的指引下完成科学实验探究,还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提出自己在科学学习、科学探究中的困惑,使其在课堂教学之外也保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发现的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体验、在体验中深入实践、在实践中促成理解,逐步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探究体系。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科教学的主要践行者,教师的言行、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成效。所以科学教学的发展除了学校的重视与支持之外,最重要的是培养、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双减”政策引领下,学校既要引进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让教师跟上与时俱进的教育步伐,又要做好对科学教师专业知识、扎实基本功的指导与考核,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针对现有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学校方面要选定专门的时间组织全体科学教师开展教育再培训工作,为其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其在充分认知“双减”政策的基础上,学习较为全面的科学知识,并引导其了解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其在面对具体的学生、具体的情境、具体的问题时,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可以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与此同时,学校方面还可以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建构“年级科学教研组”,要求各教研组每周都要组织召开教研会议,不光注重各位教师的课上教学指导,还要关注本教研组教师的课前、课后教学考察。比如在课前准备中,教师除了要精心研读教材内容之外,还要精心准备,提前预设学生的兴趣点,精心设计课堂探究环节,能够从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知识学习欲望。科学教师在关注自身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上学习表现,尤其要关注那些与其他学生有一些差距的落后学生,要善于借助提问、观察等方式,发现这些学生的思维困惑点,并给予及时启发,让他们感受“顿悟”的快乐,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真正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
(二)创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无拘无束、轻松愉悦地交流自己的学习感想、表达自己的学习认知,可以促成事半功倍教学成效的达成。科学教师对于“双减”下教学模式与过程的改革要从教学氛围的优化入手,主动改变传统课堂对于学习功能的过度强调,在关注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主动建构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主动增加相应的趣味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感知教学变化的同时,产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促成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岩石与土壤的故事》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并研究岩石与土壤的意义,认识岩石与土壤对地球形成和演化历史的记录,知道岩石与土壤是重要的地球资源。在具体的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从《岩石与土壤的故事》这一教学主题的“故事”出发,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具体的课程教学,带领学生了解“岩石与土壤各自的特点,探究从哪里可以发现它们”?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大屏幕上展示弓石燕等花子、魔鬼塔、蕨类植物、鹦鹉螺等的图片,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阅读相关资料的同时,圈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交流、探究自己找到的“岩石与土壤背后的故事”。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班上的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带上“岩石”和“土壤”头饰,在课堂总结阶段,以岩石和土壤的身份讲述各自的特征与用途。除此之外,在课程之后家庭作业的布置中,也请学生调查一下“本地有什么岩石?”“土壤是什么样的?”并提醒学生最好在家长的陪伴和带领下去户外观察岩石、采集岩石。借助宽松、自由教学氛围的建构,让学生在主动且积极的学习探究中真正学有所获。
(三)建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合作”是小组成员之间思维的互相碰撞、互相启发,最终产生“1+1>2”的效果,合作不只是教学中的典型形式,更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双减”政策引领下的科学教学改革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小学生合作交流的培养,并在课上、课后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合作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可以在有效的沟通与思维“碰撞”中形成交流能力的强化、合作能力的发展,真正提升科学探究问题的解决效率,让学生从中收获愉悦感与成就感,以保持更为持久的科学学习与探究热情。
对于《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引发学生猜想“在相同的条件下,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滚动/滑动)与摩擦力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学生一致认为“用原木滚动的方式所产生的摩擦力小”时,教师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学生的猜想,而是为学生提供相应实验材料,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而在后续的组间结果分享中,教师在认真倾听的同时,要及时发现学生实验的问题,给予其启发性引导:“你们模拟的实验是滚动还是滑动?”“用手直接拉动的话,测出的摩擦力是不是不太精准?要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你们只做了一种实验,无法判断是滚动摩擦力大,还是滑动摩擦力大呀?是不是应该进行对比实验?”在为学生提供合作机会的同时,自然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而在组织教学《凤仙花》的一生这一课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凤仙花的种子,并分发给各个小组,组织学生利用“双减”后的课后服务时间种植凤仙花,并准备“凤仙花观察记录表”,在做好对凤仙花的日常性养护(浇水、除草、捉虫等)的同时,记录凤仙花的播种时间、子叶出土时间、长出花蕾的时间、开花的时间、结果的时间……也记录不同成长阶段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片的颜色/大小,尝试组内探究“凤仙花植株的组成”“凤仙花的生命周期”“阳光、空气、水等对凤仙花生长过程的影响”等问题。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也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做好知识预习、深化学习成效,真正将课内教学拓展到课外探究,切实深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体验,使其在后续的知识学习中更加自信、更加胸有成竹。
(四)开发生活探究性教学拓展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更加重视,立足教材内容设计的科学探究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更加丰富,才能促使科学教学更加多元、生动,才能让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观性更强,让学科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因此在顺应“双减”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科教师要立足教学内容,尝试开发生活探究性教学拓展,在丰富学生视野、强化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成效,逐步推进学以致用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开始《听听声音》这一课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家庭小任务,请他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在家附近的小公园里、在公交车上……仔细聆听,在分辨不同事物发出的不同声音的同时,尝试记录这些声音的特点。然后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设备,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尝试分辨不同的声音:“你能从中听到哪些动物的叫声?”“你知道这里面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吗?都是什么?”在拓展生活、联系生活的同时,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建构学习成就感。
而在完成《制作我的小乐器》这一课的教学之后,教师除了研究乐器发出声音的秘密,引导学生知道乐器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道理之外,还可以在课后作业设计中给学生一周左右的时间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乐器”。要求学生先构思,设计小乐器的制作示意图,然后思考“用什么材料制作小乐器?”“怎样让这些材料更方便地发出有规律且高低不同的声音?”并在制作完成之后,先请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与同学交流、展示自己的小乐器:有的学生用橡皮筋制作了“橡皮筋吉他”;有的学生用吸管制作了“吸管排箫”;还有的学生在碗中倒入不同高度的水,制作了“打碗”……再找专门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展示、集中评价,使学生在发现各自小乐器优缺点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与调整(调整碗中水的高度、橡皮筋的送进、吸管的长度),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让学生在具体的科学创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科学经验,提升科学学习成就感。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师在具体的科学教学实践中要做好“加法”,“加”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加”自身责任育人担当、“加”科学教学模式创新,以通过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让小学生可以充分体验科学学习的趣味与奥秘,使其在快乐、主动地科学学习与探究中,收获的不只是科学知识的积累,更收获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争取个个都是科学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