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作者: 张旺芝 田思杨

文创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基于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现实基础和现存问题,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指引,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方面措施,着力提升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水平。

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提出把专业建设办扎实,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遵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新要求和新指引,进行全面深入的实践教学改革。本文以石家庄学院为例,从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现实基础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思路及措施,探究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相契合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提升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水平。

一、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应力求文创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教学内容也要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实习和实训,还包括项目合作、实地考察、工作坊、创意比赛等。石家庄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办于2007年,是河北省设立的第一个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专业紧紧围绕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方向,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意与策划、项目运营、市场营销核心能力,尤其重视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强化实践教学平台支撑

石家庄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高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已建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及传播基地、文化产业综合实验室、文化创意工作室及匠人工坊工作室等,为文创类课程提供校内实训实验平台和场景。设立中山国文化宣讲团、知而行文创社等专业学生社团6个,有组织地促进学生自由发挥创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创意设计项目中。与河北春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河北古中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河北瑞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与专业人士交流、直接参与文创企业实际工作的机会。

(二)重视三个课堂联动

学院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高效联动。一方面支持专职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文创大赛与创新创业大赛,并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23年7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获全国文化创意创业大赛奖项4项,河北省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金奖1项,河北省大学生文化创意大赛金奖1项,省级创意设计类竞赛获奖10余项。另一方面,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以地方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乡村文创、文化产业数字化营销等为重点,为石家庄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以与中山国王陵陈列馆的合作为例,师生参与创意与设计的中山国文创产品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游客的认可,线下销售情况良好;师生参与策划与执行的中山国文创产品线上直播广受关注,线上销售迭创新高;师生参与策划运营的中山国文化研学旅行活动已成功举办数十场,得到了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可。

(三)课程实践环节逐步完善

面向一流专业建设,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基于文创类课程特点,遵循学生中心、能力导向、服务社会、联动实践原则,初步形成了以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等课程为引导,以创意思维、文化资本运营、艺术概论等课程为基础,以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展示设计、平面设计、文化市场营销等课程为核心,以网络与新媒体运营、视频拍摄与制作、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等课程为拓展的文创类课程体系。其中,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的实训课时比例超过50%,并针对文创类课程设置校内外集中实践,逐步建立多元协同、高效适用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确保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现存问题

文创类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较高,既需要有较强的创意能力、视觉表达能力及文化感知能力,还需要有敏锐的时尚感知、强烈的商业意识及持续创新精神。目前,由于文创类课程开设时间有限,实践教学改革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与文创行业对接不够紧密

学院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高度重视与行业的对接,高度重视将文创企业的需求融入实践目标制定、实践体系执行和实践考核评价中,积极邀请文创企业参与课程教学及实习实训。但由于文创行业更新发展快,新兴领域层出不穷,一些课程设计和内容更新不及时,无法紧跟行业趋势。同时,缺乏行业专业人士作为导师或咨询顾问,无法提供最新、实用的行业知识和案例。因此,在实际执行层面面临大量不确定性,造成形式上融入与执行上脱节的现象,实践教学体系的实际效果差强人意。

(二)真实有效的实践机会不足

目前学院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主要依赖于第一课堂的教学,部分文创类课程在实践环节上的时间安排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操作需要。通过为学生提供模拟项目、虚拟场景来驱动教学,缺乏与文创类企业的有效合作,无法为学生提供参与真实项目开发的机会。另外,因创业孵化器或创意工场功能较弱,有创意想法和项目的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资源,难以将创意项目落地,实践难以形成正向闭环。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持续性差,有效性不足

近年来学院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由于文创类项目涉及知识产权保护,校企合作中对工作内容和工作成果有严格限制,这给实践教学基地的持续建设带来了挑战。此外,文创类企业的发展稳定性相对较差,业务转型频繁,导致实践教学基地在短期合作后因企业业务转型而不得不中断合作。这些合作限制和过程的不稳定性,使得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基地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难以得到保障。

三、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措施

面向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以我校为例,积极探究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可以有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增强三个课堂联动的育人效能,提升学生文创相关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1.服务一流专业建设

一流专业建设对文创类课程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实践教学水平提升是重中之重。面向一流专业建设,积极推动教师、学生、基地、课堂、项目互动融通,构建全过程、多维度、深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并总结形成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全新思路、模式,为一流专业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2.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需要与时俱进,结合政府、产业、社会等资源推进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基于能力导向,夯实第一课堂的理论引导功能,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为主阵地开展实践教学,推进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三创”融合,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推动文创人才培养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3.充分整合内外部资源

借助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推进,全面整合实践基地、政府部门、合作企业、科研院所、产业协会、杰出校友等外部资源,对接学院实验实训室、文创社团、课程实践等内部资源,构建多维协同的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有效推动高校、企业、学生多方联动,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合作的良好局面。

4.注重效果跟踪和总结提升

遵循学生主体和项目驱动理念,多管道、层次化地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基于文创类课程特点,按照“课程讲授-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践-校内外协同实践体系”层次化展开,循序渐进推进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开展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和研讨,不断探索总结面向一流专业建设的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经验,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为后期实践教学模式改进提升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主要措施

1.强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河北春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山国王陵陈列馆等基地的优质资源,基于开放理念建设并不断完善实践实训基地,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将实践教学基地打造成一个真实的项目开发过程和工作场景,围绕需求分析、创意构思、设计制作、推广营销等多个阶段,开展真实的文创项目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同时,充分结合文创类课程的特点及优势,以现有的实验实践资源为支撑,以文创课程群为载体,确保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和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直接应用于实践中。

2.理顺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一流专业建设需要,对文创类课程进行整合和归纳,包括跨学科引导课、学科基础课、文创类专业课等,完善课内实训环节,丰富校内实践内容,提升校外实践效果,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的综合改革。在文创类课程具体实践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实践环节的设计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能力,使学生通过真实的项目实践和案例分析,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规范实践教学管理

为提升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工作成效,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或委员会,制定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各项工作责任和流程,包括课程管理、基地管理、实验室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确保实践教学体系高效运行。依托知而行文创社、文化创意工作室成立文化创客中心,以知而行文创社团管理办法为依据,探索更好的管理方式和实践方法,组织开展各种创意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创产品及活动策划与管理能力,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

4.打造实践指导教师团队

面向一流专业建设,整合现有师资力量,建立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团队,通过传帮带、专业培训等方面切实提高指导教师专业素质,加大对优秀指导教师的奖励力度,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与北京大乾东方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河北瑞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定期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通过职业体验、顶岗实践等形式,提升实践指导能力,为实践教学改革积累第一手素材。

5.基于三个课堂联动推进改革

在创新第一课堂的同时,高度重视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坚持实践为主、项目驱动,多维度构建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基于实验实训室、文创社团、实践实训基地等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管理的全天候文创类课程实践工作室及相关场地,常态化配备项目指导教师及相关竞赛指导教师,有序开展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实践教学工作。支持学生以真实的项目参与文创大赛、“双创”等赛事,做到学校、企业和社会协同育人,从“跟班打杂”“真题假做”循序渐进升级到“担重担挑大梁”“真题真做”状态,推进兼顾实践动手能力及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6.全面推进校地、校企、校校协同合作

基于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围绕地方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乡村文创、文化产业数字化营销等重点领域,逐步推进校地、校企、校校协同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师生协同实践教学平台,全面整合专业教学资源及要素。将地方或企业的应用型课题的协同攻关作为主要实施路径,建立起校地、校企、校校之间的双向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各方的需求和意见,不断改进合作模式和工作效果,实现地方政府、企业、高校、文创工作人员、师生等主体在政产学研用方面的深度融合、资源共享、联合攻关、协同合作,切实发挥协同育人效应。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面向一流专业建设的文创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20905843085144。)。

(张旺芝,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