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检测化”倾向及对策
作者: 丁捷慧小学英语听力教学一直处在一个被轻视、甚至被忽视的尴尬位置上。听力教学处于一种“听录音,做习题”的“检测化”教学状态。英语学习活动观视域下的听力教学将摒弃“检测化”模式,更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学生的主体性,将教学内容从“习题”知识点的讲解,向技能、知识、策略、情感、文化的多维度综合转变。
一、小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检测化”倾向
听力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学阶段的听力教学目的是帮助小学生培养整体接收听觉信息的习惯,并慢慢形成获取听觉信息的技能。但在传统的“唯分数论”“题海战术”等教学观念影响下,小学英语听力教学一直处在一个被轻视、甚至被忽视的尴尬位置上。
在小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缺少过程性活动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一般以听力练习代替真正的听力训练。学习听力材料和听力练习的过程中,无论是何种语篇类型,教师基本的教学方式都是直接播放听力录音,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完成相应的听力练习题。听力教学处于一种“听录音,做习题”的“应试”状态,这是一种典型的“检测化”教学,教师没有把听力信息的方式以及相关的听力学习策略作有效的引导,忽视了学生“听”的过程,导致学生未能在听力材料中获取足够的语言和相应的支撑,从而影响信息的最终获取。
这种“检测化”的倾向,使得学生为了听而听,纯粹应试,有效信息的输入量不足,听力整体水平提升缓慢。
二、英语学习活动观对消减小学英语听力教学“检测化”的价值
根据最新发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二是遵循认知规律,活动凸显层次性,呈现由低到高螺旋上升的特征;三是重视以主题语境下的整合性学习。而这一系列的特征决定了在英语学习活动观视域下的听力教学将摒弃“检测化”模式,更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学生的主体性,将教学内容从“习题”知识点的讲解,向技能、知识、策略、情感、文化的多维度综合转变。
三、英语学习活动观消减小学英语听力教学“检测化”的对策
(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效挖掘育人资源
在现阶段小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缺乏足够的配套的专门性听力教学材料,更多的是现成的各种听力“练习题”资源,这也是导致目前小学英语听力教学“检测化”倾向严重的一个客观原因。在此背景下,有效挖掘听力资源成为一项任务。
1.以“核心素养”为目标
进行任何一项教学工作的前提是有既定的目标,为了更好地消减“检测化”听力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英语活动观理念的引领下,挖掘听力素材需将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去进行相应听力教学资源的开发、整理、补充。
2.以“语篇类型”为抓手
在发掘听力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语篇类型”为抓手,加强对各听力资源的体裁、语篇类型作整合与指导,并将其与课本内容进行配套教学。比如近几年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绘本阅读教学中,有许多“系列性”的语篇素材,如《跟上兔子》系列,《黑布林》系列等等,而且这些素材都具有相应的听力资源,这些素材都是经过实践,能够跟教材的主题、语篇以及语言知识进行有效衔接的,所以面对这样的资源,教师在作为“阅读”教学资源的同时,不妨拿来作为“听力”教学的有效资源。
3.以“文化知识”为内涵
语言承载着文化,语言本身就是其文化的一部分。英语作为一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语言,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透过语言看到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内涵,小到单词大至语篇,无不体现出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挖掘听力素材的时候不妨从日常生活途径入手,关注文化意识内涵,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而英语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出现的不同形态的节目样态,其背后都潜藏着不同的文化知识和意识形态。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获取相关的信息作为听力教学资源。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消减“检测化”倾向。
在面对如此“海量”资源的同时,教师也要学会甄别,做到“优中选精”,并同时对这些“精品”资源按语篇类型进行主题化的分类。为接下去的听力“主题化”教学做好支撑。在挖掘有效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避免两个误区:一为“悦”,二为“顺”。资源的选择不能以“悦”为准则,花费大量时间挑选的资源不能仅仅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烘托教学气氛,而忽视其功能性。同时也不能以“顺”为目标。上文中提到的一系列与课本教材相匹配的资源,应尽量避免如出一辙,或者在难度上毫无梯度的那一部分。否则在听力教学中看似过程顺畅,但其实并未对学生的能力起到提升与指导的作用。因此,只有那部分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体现育人价值的听力资源才是教学的第一选择。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靶向设计梯度活动
在听力素材充足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也是消减“检测化”倾向的重要因素。前文中提到素材选择上应避免“悦”和“顺”,其实在活动设计上同样适用。也许花样繁多、精彩纷呈的听力活动能够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精彩”背后的有效性是否达成了提升学生听力综合能力水平,乃至核心素养的目的。因此听力教学活动的设计并不能追求“悦”和“顺”,不能一味地将各种活动进行简单的、无逻辑性的任意叠加、排列、组合。活动的设计应该注重“梯度性”,使教学有更强的靶向性。但这种梯度并不是简单地把“听答”过程中的问题细化、分解,这样其实还是走在“检测化”的老路上。
在英语活动观视域下,教师在设计听力活动时,应当按照“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层次来开展,以此形成一个围绕主题意义、具有逻辑关联,并且螺旋加深的活动链。以此为依托,将学生在听力教学活动中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进一步提升为素养。
1.学习理解类活动
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理活动。在设计该层次听力活动时,教师需要注意听力素材的语篇类型和主题,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经验,提前做好难点语言知识的突破及必要文化知识背景的铺垫工作。比如当听力素材内容与“Christmas”相关时,教师在确定主题后,可以通过牛津译林版教材5A Unit8的内容来激发学生通过本单元掌握的某些单词、词组的读音,拼写等相关已有经验。提前做好“decoration”“presents”“Santa Clause”等语言知识的讲解,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对圣诞节的文化知识进一步加深铺垫。英语活动观指导下的该素材的本层次活动设计应该是帮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探究“Christmas”的主题意义,获取该素材的语言和信息。在此基础上梳理、概括、整合信息,理解素材的主要内容和内涵,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2.应用实践类活动
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描述与阐述、分析与判断、内化与应用活动。通过第一层次的活动,学生基本已经进一步获取了Chrismas的相关知识,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结构。在本层的活动设计中,教师应该在学生获取知识并形成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Chrismas这一主题进行描述、阐述、分析、判断等交流活动,描述听到的内容或景象,分析语言知识难点等,可以是创编对话,可以是转述。将单纯的“听”延展开去,与“说”做一个有效结合,将“听”到的新知识通过“说”的方式进行内化,从而形成能力。从本层的活动设计中可以发现英语活动观视角下的听力教学不仅仅是“听觉”这单一感官行为,而是多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
3.迁移创新类活动
第三层次是迁移创新类活动,主要包括推理论证、批判与评价以及想象与创新类活动。在本层次的活动设计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听力素材“Christmas”背后的文化意义进行讨论。也可以对Christmas前后几天能做的事情进行交流,或者根据自身的实际经验,分享自己的Christmas经历,甚至更进一步地讨论“圣诞节是否就是‘送礼,收礼’的节日”。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Christmas”这一主题意义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的能力向素养逐步转化。
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这三个层次的活动,使学生对于“Christmas”这一听力素材有了更为深入、全面和立体的认识。让学生基于素材这一语篇本身,通过问题,利用听力能力去探究素材的内容,获取所需信息,从而学习了语言知识,发展了语言技能,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化知识。通过这样多感官参与、螺旋加深的方式更好地消减听力教学“检测化”的倾向问题。
(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视培养学习策略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以往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称之为学习策略。合理有效地运用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果,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把握学习过程,减少困惑与焦虑。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提供优质听力素材、设计合理活动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听力学习策略,让学生会学习,摆脱“听录音,做习题”的“应试”状态。
从听力教学来说,学生的学习策略包括以下三个维度:听力元认知策略、听力认知策略、听力社会情感策略。
1.听力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本身不参与听力学习活动,它的功能在于对听力学习活动的一个组织和安排,帮助学生激发并保持注意力,维持情绪状态,在此基础上对听力素材的信息进行感知、理解和存储。同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比如当遇上上文中的Christmas相关素材,可以利用元认知策略激发学生对于圣诞节的好奇心,并将这个好奇心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以此推动学生进行听力的学习,并为学习活动推荐合适的学习策略。可以说听力元认知策略是学生进行听力学习过程的起点,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认识这一点。
2.听力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与学习活动息息相关,是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对输入信息进行再加工时采取的特定方式。在听力学习过程中,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内容,比如记笔记、利用资源、激活语言背景知识、记忆等等。比如在“Christmas”中介绍圣诞节的相关背景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将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西方传统节日进行类比,猜测听力内容中可能出现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通过将陌生的知识和熟悉的知识进行类比,促进学生理解新知识。这样的类比也是听力认知策略内容中的一种。以上我们不难发现听力认知策略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熟悉的所谓各种“技巧”,既然是技巧,自然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细细揣摩。
3.听力社会情感策略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动机与情绪影响着学习效果。听力教学的课堂氛围以及师生或生生间的人际关系会对教学和学习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英语听力学习要求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要求学习者能够为了任务利用各种机会去接触英语。所以本质上来说,听力的社会情感策略属于心理学的范畴,需要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慢慢渗透。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这样的学习策略支撑下,即使教师采取“听答”的老套路,在“检测”结束后,学生也能通过自我拓展进行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如果说听力资源的挖掘和听力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从教师维度消减听力教学“检测化”倾向的措施,那么培养学生的听力学习策略则是从学生维度去进一步消减听力教学“检测化”的倾向问题。
总之,听力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听力教学“检测化”倾向问题也客观存在,而且较为严重,如何消减是摆在面前的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作为小学老师,在“听说读写演”并重的理念下,需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终极目标,借助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指导,利用有效资源,结合层层深入的听力活动开展听力教学,帮助学生利用听力学习策略进行听力学习,以期从根本上消减听力教学“检测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