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中高年段古诗词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施玮古诗词教学既承担着文化传承与个体熏陶的使命,又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凸显其对学生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和人格品性的教育作用,同时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促进学习者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一、古诗词的教学现状
1.古诗词教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实践的错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第三学段关于古诗词的阅读与鉴赏这样表述:“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课程目标走向教学实践,就变成了“揭题→教师逐字讲解→教师逐句串讲→总结思想→背诵→结课”的模式,老师的讲课代替了学生的诵读与感悟。另外,老师逐字逐句地分析,肢解原本富有音韵美、意味深长的千古佳句,破坏了古诗词本身所蕴含的美感,使得学习古诗词变得索然无味。同时,逐篇的讲解,耗时耗力,不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不利于学生自学古诗词,更不利于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2.古诗词教学熏陶作用和应试教育的错位
高考试卷多以采用上下句默写的形式考查古诗词记忆,中考试卷和小学试卷以高考试卷为标杆,也多采用上下句默写的形式考查古诗词记忆,并且默写多以经典名句为主。这样的应试教育要求正确默写经典名句等同于学好古诗词。考查古诗词理解、表达和情感的题型比较少,更不用说同类古诗词间的对比阅读和群文阅读,搭建古诗词阅读与现实生活的通道也较难。
二、古诗词主题式教学的可行性
1.古诗词主题式教学的内容
主题式教学是指以学科内容为载体,以文本的内涵为主体所进行的一种语言教学活动。古诗词主题式教学是将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进行重组,实现知识联结优势的教学形式。
古诗词按内容可分为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怀古诗、山水田园诗、抒情诗、羁旅诗和闺怨诗等。每一种类型的诗词在内容上和思想上都是比较固定的。
如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这一类的诗词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有的感慨个人境遇,或揭示社会腐败。例如《夏日绝句》中“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写的是公元1127年,徽、钦二帝被虏,宋朝被迫南迁,而丈夫不思平叛战乱,反而临阵脱逃。让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羞耻,在路过乌江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夏日绝句》。又如咏物诗是在内容上抓住某一事物的某些特征进行细致着力地描摹;思想上往往把诗人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寄托于此。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如于谦的《石灰吟》,写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高尚的气节在人间。
古诗词主题式教学可以结合古诗词的类型,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学习情境。老师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斗志,让学生在该学习情境中自主学习和探讨,总结和提升。
2.古诗词主题式教学的方法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上的古诗词多属于以上古诗词类型,可以把同一类型的几篇古诗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了解该类型的古诗词的意象、内容和表达的思想。
比如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四单元的《从军行》,可以和语文园地中的《凉州词》一起学习,问:两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又有哪些不同点?
从课题《从军行》中“从军”二字可知是参军的意思,再从诗中“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黄沙”“金甲”“楼兰”等意象可知这是边塞诗。从课题《凉州词》中的“凉州”二字,和诗中的“孤城”“万仞山”“羌笛”“杨柳”“玉门关”等意象可知,这也是一首边塞诗。但两者又有不同,《从军行》中借助辽阔的边塞全景,塑造了戍边男儿的决心和豪迈之情。而《凉州词》中写的是边关战士凄苦的生活和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样是边塞诗,描写的情感并不相同,《从军行》表达的是戍边男儿保家卫国、杀敌建功的伟大抱负;而《凉州词》表达的是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除此之外,边塞诗还有描写边塞风光和边塞苦寒生活的。
3.古诗词主题式教学的作用
当学生通过古诗词主题式教学了解大部分的古诗词类型,特点和诗人表达的情感后,再学习新的古诗词,学生就能通过诗题、作者、意象等判断这首诗或词的类型,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等。就像学习语文,先学习拼音;学习英语,很多同学先学习自然拼读;自学生字,先学习查字典……同样道理,学习古诗,先学习古诗词的类型,特点和表达的情感是十分必要的。方法的学习有利于后期的自学。古诗词主题式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分类和概括,有方法有目的地学习古诗词。
学生在试卷上遇到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其二》:“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学生可以通过诗题《塞上曲二首·其二》中的“塞上”,诗中的意象“阴山”“胡儿”“玉门关”,可知这首诗是边塞诗。再从“愿得此身长报国”可知诗人想要保家卫国、杀敌建功的伟大抱负。从“何须生入玉门关”一句可知诗人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志愿。
一首首新的诗词,可以因为学生经过古诗词主题式教学的训练,能够很快识别古诗词的类型,再通过诗中的意象、意境等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实现学生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三、小学中高年段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一)诗题和意象,知诗词类型
1.诗题是古诗词的“文眼”
诗题即古诗词的题目。诗题往往浓缩了古诗词的主要内容,写诗的情境等。因此,古诗词的诗题中包含着古诗词的重要信息。从诗题中我们可以判断古诗词的类型。如《春雨》即春天的雨,一看就是咏物诗;《出塞》即远出边塞,一看就是边塞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从诗题可知是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送别,那一定是送别诗。
2.意象是古诗词的关键
意象是古诗词中富有诗人个人情感的事物。这是作者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有一些意象是大部分古诗词中所共有的。比如“柳”谐音“留”,即留下的意思,表达的是不舍和留恋。柳是送别诗中所共用的意象。通过“柳”可知这首诗是送别诗。而“黄沙”“玉门关”“楼兰”等意象都是边塞所特有。看到这些意象就可以判断这首诗就是边塞诗。
3.意境是古诗词的灵魂
意境是意象的总和。如果说古诗词的关键是意象,那么意境就是古诗词的灵魂。古诗词的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过度的讲解会破坏诗词的意境。它只能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联想。比如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通过“山一程”“水一程”感受通往山海关外的路途遥远和山路崎岖,通过“风一更”“雪一更”感受山海关外环境的恶劣,“夜深千帐灯”和“故园无此声”感受诗人和战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通过对意境的感受,学生就很容易判断出这是一首羁旅诗。
在教学中以古诗词的诗题为基础,以具体的意象为立足点,通过想象和联想走进诗词的意境,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判断古诗词的类别,以及提升和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
(二)背景和诗人,解诗词主题
1.背景是理解古诗词的链接
古诗词语浅情深、言近旨远,而且写作年代久远,加之当时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和理念有很大的不同。再说学生年龄较小、经历尚浅,知识面又窄,他们在理解古诗词的过程中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每一首古诗词都诞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可能是特定的社会背景,可能是特定的个人境遇等。老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古诗词写作背景资料,比如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思想渊源、个性特点等。这些是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基础和背景。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于公元1192年的秋天。诗人作这首诗时,中原地区沦陷于金人之手已有六十多年了。回望1127年,金兵占领中原地区,掳走徽、钦二帝,宋徽宗之子赵构迁都临安,建立南宋,这是何等的屈辱。南宋建立后,诸侯将相、达官贵族不思收复中原,反而沉迷于纸醉金迷之中,纵情享乐。陆游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落入金人之手,原宋朝的百姓在金人的统治下眼泪都哭干了。于是写下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可见这首诗作者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落入金人之手那份失望和收复失地的期待。
2.诗人是理解古诗词的根本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在特定的人生经历中,在独特的个人气质和思想渊源下,每一位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怀。
例如杜甫早年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弃官入川,生活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因此杜甫的很多名作都与当时的现实社会有关。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
再如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藏书甚丰。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了文学基础。因此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多写其悠闲生活。但是金兵入侵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因此后期的作品多悲叹审视,情调感伤。
每一位诗人词人所作的诗词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秉性喜好和思想渊源有关。了解作者的特点,就能对他所写的诗词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有一个大体的认知。当然作者境遇的变化也会带来古诗词内容的变化。
(三)对比和拓展,明诗词特点
1.同类诗词,对比阅读
人的情感是细腻而复杂的。同一类诗词,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而对于古诗词的情感进行分类和概括,有助于我们对古诗词的理解。以送别诗为例:
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每位同学都能说一首课内外的送别诗。但是对于送别诗表达的情感却停留在“依依不舍”之上。
出示了三首送别诗,创设问题情境:这些送别诗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同学们通过学习和交流,发现三首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赠汪伦》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送杜十四之江南》在依依惜别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途艰险的担忧。《送魏大从军》中,诗人借窦宪大破匈奴北单的诗句,激励友人建立战功,名扬塞外。
同类诗词的赏析要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进行细致的解读,从而概括出同类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的主要内容。
2.同类诗词,拓展阅读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它言简义丰,对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大有用处。小学生单单凭借语文课本上的60篇古诗文收效实在不丰。因此教师要在古诗词主题式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对比阅读和群文阅读,让学生对古诗文有更深入地理解。
以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中的《游子吟》为例。学习完《游子吟》,拓展学习蒋士铨《岁暮到家》。两首古诗都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对比阅读中,学生发现两位诗人的生平不同。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至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卑微之职,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游子吟》描写了母子分别的情景,把孩子比喻成小草,把母亲比喻成春光,小草怎样都报答不完太阳的恩情,比喻母爱的伟大。而蒋士铨父亲是个秀才,母亲识字善文。他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一生比较平顺。因此,《岁暮到家》描写的是母子见面的情景。通过场景描写,刻画了母慈子孝的氛围。
拓展阅读意义不仅在于多学一两首古诗词,更在于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积极主动地学习古诗词。
总之,古诗词主题式教学应从古诗词本身出发,抓住古诗词中共性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进行主题式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意象和抽象的意境,了解写作背景和诗人生平,准确地把握古诗词的内容和主旨,走近古诗词,了解古诗词,喜爱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