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解式作业促进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实践
作者: 沃丽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安排和与教材配套的作业本设计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很多以形象的结构图为形式的作业,这些图解式作业具有直观性、简明性、解释性、审美性、辅助性等特征,能将复杂的知识体系以形象的结构图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帮助、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运用图解式作业促进学生结构化思维呢?
一、巧用教材,结构化设计图解式作业
结构化思维倡导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设计,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结构化思维能力。因此图解式作业作为教学载体和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统编教材每篇课文文本特点、课后习题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设计。
1.聚焦关键词句,设计括号式作业
小学语文课文文体分类一般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四种。很多写人、写景、状物的文本会有概括性的词、短语、句子,我们叫作关键词语、关键句子,教师可以据此为纲,设计括号式作业,使教学内容的结构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发现其内在逻辑联系,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题目“四季之美”就是关键短语,中心词是“美”。整篇文本围绕“四季”“美”展开,每一小节第一句话就是该小节中心句,并列结构非常明显。其他句子都是围绕如何“美”具体展开的。在教学中就可用括号式作业来设计教学任务,学生学得简单清楚高效。
2.关注发展变化,设计流程式作业
小学教材中一些叙事类记叙文按照事件的发展或行程的转换可以用流程图很好地展示其内在逻辑关系,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事情的发展顺序、行进过程、重点步骤等,具体实施起来可谓效果明显。
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狼牙山五壮士接受任务,痛击来敌,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的过程,读来感人至深。对于六年级孩子在初读课文后就应该出示流程图练习概括整体感知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题,我适当变换成这样的形式,学生学起来更具形象感,更有趣味性。
3.理解多点发散,设计气泡图式作业
对于课文中有多侧面多角度叙述的文章可以采用气泡图的形式来建构。气泡图有利于围绕一个中心点,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维的发展,把握作者思维的脉络。这种图示非常适合那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文章。毕竟对于小学生而言,把握作者的思维流动轨迹是很难的,从思维流动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更难,而气泡图式作业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如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思乡主题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说应该不难理解,难以理解的是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这种思乡情的。在作者季羡林的文字中,他的思维不断发散,从身边的事物说起,最后回归到故乡的月亮。这种循环往复的思维回归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真切的思乡情,绵绵不断的怀乡意。教学中我设计如下图解式作业引领教学,帮助学生把握内容、理解情感。
4.把握成长密码,设计阶梯图式作业
对于成长类文本,由于主人公的思想、才能一直在成长、提高,因此这类文本非常适合阶梯图式作业来帮助教学。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形象直观,有利于发现内容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把握一个人的成长密码。
如五年级上册《忆读书》一课,冰心奶奶回忆了自己一生的读书经历,总结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宝贵经验。在教学中抓住冰心的童年时代、少年时代、中年时代和老年时代,我让学生梳理出冰心在每个阶段分别读了哪些书,有什么样的读书感受。通过阶梯图式的作业,学生一下子就发现冰心一生都在读书,博览群书,并且在读书中获得成长。这就充分理解了“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内涵。这样的阶梯图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适宜的教学支架。
当然除了上述几种图解式作业的形式,还有其他的方式,如鱼骨图、时间轴、图表式等。作为教师,我们要基于教材、巧用教材,充分关注文本内容、形式以及课后习题,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设计图解式作业,让学生发现文本内在结构关系,既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也为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发展提供支架。
二、活用方法,促进学生结构化思维发展
1.基于问题情境,合理呈现学习任务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要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教师应创建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问题化情境作为常用的教学情境之一,是结构化思维发生发展的土壤。因此图解式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应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和课堂节奏综合考虑,适时地呈现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它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如在教学《忆读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梳理冰心的读书经历,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看信息猜书名”的游戏,好不好?
生(响亮地):好!
师逐条出示信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九九八十一难
生分条猜出《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
师:有一个人在回忆她的读书人生时不止一次提到这四本书。这四本书伴随了她的一生。她是谁呢?让我们来看看她的照片。
(出示照片)师引述:看——童年时代的她,少年时代的她,青年时代的她,老年时代的她。猜出来了吗?
生(异口同声地):冰心!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真棒!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忆读书》,在这篇课文里冰心回忆了自己哪些时间段读的哪些书呢?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她的读书经历。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斗志昂扬地):有!
教师下发图解式作业单,学生自主探究。
2.由扶到放,准确把脉教学节奏
图解式作业呈现以后,面对大容量要填写的信息,学生经常会感到犹豫不决,无从着手。这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关。年级高的学生相对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完成复杂作业的概率要高。而更多的学生在完成图解式作业时都是需要老师先期指导。通过一两个步骤的引领,学生能发现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寻找到适宜的操作方法,学会从文本中去筛选、提炼、归纳重要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放手,剩下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操作完成。学生在独立完成中建构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真正习得方法,在头脑中形成稳定的思维结构。
如在教学《月是故乡明》中,教师在出示思维导图后应先带领学生读懂思维导图,确定作者季羡林有四条思维轨迹,而四条思维轨迹的起点均是由月亮生发。然后以其中一条思维轨迹为例,带领学生完成。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尝试依据问题筛选重要信息进行填写。在交流时,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其学习圈画关键词的方法抓信息,由此讨论出作者由月亮联想到想象中的山,再由想象中的山联想到济南的山,最后联想到故乡的月。至此第一条思维轨迹讨论完成。在扶着学生掌握方法后,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另外三条思维轨迹的填写。由于学生有了第一条轨迹的填写经验,在另外三条轨迹填写时畏难情绪就减少许多。为了降低难度,教师还可做个闯关提示。这样学生在填写时就有的放矢,有据可依,有法可循,每个孩子都围绕问题在审视、筛选、归纳、比较、判断,思维在学习活动中充分流动起来,结构化特质在实践中越来越彰显。
3.对话进阶,指向结构与逻辑
图解式作业作为教学任务,如果仅仅着眼于完成作业的目标,那核心素养就得不到良好培养。教师应抓住图解式作业这个支架展开对话进阶,充分运用图示作业的导学助教功能,多角度多方位地归纳和演绎,让学生关注思维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逻辑,以结构化的视角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解决问题。
如教学《忆读书》一课,在学生填写完阶梯图式作业后,我请同学们借助阶梯图连起来讲讲冰心的读书经历。学生接到任务后先自己练说,然后请学生小组里说,最后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概括读书经历的方法。学生很快就发现要抓住“时间段”“读哪些书”这两个关键点展开,就能概括出读书经历。最后,我又出示了与阶梯图相匹配的列表格、时间轴等梳理方式,让学生比较判断:哪种梳理方式更符合课文内容?学生各抒己见后,纷纷认为阶梯图更符合,因为它呈阶梯上升趋势,更能符合冰心“读书成长”的主题。可见在反复的运用中,学生内化了知识的结构,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并且在多重碰撞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结构,获得了审美体验。
4.联系生活,强化迁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锻炼学生的结构化思维,教师需要将知识内容与生活相关联,引导学生用结构化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和探究,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生活问题,指导生活实践。因此,当学生掌握了结构化思维这个方法后,为了巩固教学成果,可以试着让学生迁移运用。
如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一课,介绍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从而对父亲的怀表极为好奇,并相信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表现小时候的“我”天真可爱,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完成流程图式作业后,引导学生理解“我”结构化的思维过程:“我”的观点——疑问——猜想——证实。如此循环往复的思维结构是科学探索发现的过程。为了强化这种思维结构,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问题展开训练。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曾经产生过什么样的观点呢?
生:我小时候认为人会飞。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生:我看到鸟会飞、蜻蜓也会飞,所以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想着鸟靠翅膀飞,人也应该能飞。
师:为了证实你的猜想你做过怎样的努力?
生:我猜想我们的手臂也是翅膀。有一天下午,我抱住了一棵树围着它不停地打转,可就是没有飞起来。我又张开双臂在林间奔跑,可也没有飞起来。后来又试了好多次,没有一次成功的。现在就知道原因,证实人确实不能飞。
师:准确来说是不借助外力不能飞。如果借助外力——飞机,就可以满世界飞。
(全班笑)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由图解式作业出发,根据文本知识的内在结构,引导学生发现其逻辑联系,初步掌握结构化思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再次演绎推理思维过程,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加,更加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图解式作业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是学生深度学习的支架,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文本特点出发,设计新颖、实用的结构化图解式作业;活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双减”在课堂上落到实处,让“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