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口传心授”回归小学民歌教学

作者: 倪春雷

在近期的一次音乐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由江苏省小学音乐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专家黄美华老师执教的展示课《欢迎你到南通来》,让笔者对民歌教学课堂有了更深的感悟。黄老师在《欢迎你到南通来》这堂课中教授了南通民歌,但没有一次使用钢琴辅助,而是以回归“口传心授”的方式完成了所有教学,并且把民歌的审美情趣体现得非常到位,效果之好让在场老师感慨连连。

黄老师的这堂课通过让学生学习南通原汁原味的《打麦号子》,让学生体验南通的农村生活;又通过配乐诗歌《南通好地方》带大家感受了南通的变化;最后再次引导学生一起创作了快板书赞美南通好生活,并融入《打麦号子》旋律。整堂课的设计亮点颇多,学生也跟着黄老师“玩”得十分尽兴。

一、民歌教学现状

在平时的音乐课堂上,从低年级开始就跟着钢琴分句哼唱旋律,然后慢慢加入歌谱,再到高年级跟着钢琴完整唱谱歌唱,歌曲教唱都需要钢琴的辅助。钢琴的角色似乎已经根深蒂固了,学生也已经习惯了在老师的钢琴旋律下哼唱旋律、学唱歌曲。因此从一年级学唱音阶开始,钢琴就成了小学生唱歌时的“最佳伴侣”。

显而易见,对于课本上的普通创作歌曲以及外国歌曲,老师基本都是采用钢琴辅助学生学唱旋律,让学生在钢琴的帮助下唱准音符和节奏。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了依赖性,老师也形成了一种教学上的惯性。所以当遇到民歌时,同样沿用了让学生跟随钢琴学唱的常用模式,这样的模式对于学生学唱民歌来说,虽然是熟悉的路子,也没什么大问题,但并不是一种最佳的模式。因为跟钢琴学唱旋律在平时课堂流程上基本是属于一个相对独立的步骤,即纯粹的唱音学谱;至于民歌所处的生产、生活情境等知识内容,有时是在教唱前的导入介绍,有时则是放在教唱完成后的拓展学习,虽然课堂整体上可以做到比较完整,但是教唱与实践体验的融合与渗透性比较差,也就无法让小学生在课堂中比较深入地感受民歌中蕴含的审美情趣。

二、“口传心授”——民歌传唱之本

民歌来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我国幅员辽阔,人民的生产劳动丰富多彩,地方独特的生活传统带来种类丰富的民歌特色,也与地方的语言息息相关。但总的来说,民歌产生于生产实践中的口头创作,并且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的,这是与创作歌曲最本质的区别。

在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中,并没有人专门组织大家一起学唱民歌,更没有钢琴这样的乐器辅助。有的民歌是大家在劳动时边干活边唱的,歌曲的节奏就与干活的特点有关联,比如《打麦号子》《船夫号子》等;有的民歌是大家在劳动之余放松心情或者赞美生活所唱,那旋律就会更轻松美好,比如《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等。因此,民歌口头创作与口耳相传的本质特点说明了“口传心授”才是老师教唱与学生学唱民歌时最贴近其本质特点的形式。

再从培养小学生对民歌的审美情趣来看,课堂中的民歌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升华学生对民歌的情感,提升学生演唱、欣赏民歌的审美品位。显然采用跟钢琴的学唱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对于民歌的学习兴趣,也难以升华其情感与审美品位。因此只有在民歌教学中体现其“在生产实践中传唱”的特点,才能真正让学生感悟民歌的审美情趣。“在生产实践中传唱”要在课堂中得以体现,那“口传心授”就不仅是“口传”旋律、音符等基本内容了,更包含其旋律与生产实践的关联性,音乐情绪与劳动生活中情感的对应性,这样学生对于民歌中所描绘的与现在生活距离较远的生产劳动情境才会有更为形象深入地体会。所谓唱民歌能不能唱出歌曲所体现的味道、风格,也在于此。

三、“口传心授”的小学课堂运用

对于心智还处于发育阶段的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要让他们体会理解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民歌特点,更需要“简单粗暴”的直观形式,“口传心授”就符合这样的要求。“口传心授”在课堂中就是老师口头传授内容,学生内心得到领会。但“口传心授”的过程又不是老师简单的范唱,学生简单的模仿。而是需要老师生动地表现歌曲的旋律、意境等内容,让学生切身感悟作品的内涵,并产生共鸣。

1.口传旋律,心授韵味

在《欢迎你到南通来》这堂课中,对于南通民歌《打麦号子》的教学是其中一个部分。歌曲本身并不长,黄老师在简单介绍完南通后就直接用口头清唱的形式来进行教唱。“口头清唱”就是口传旋律的关键了,对于老师自身的歌唱能力也是一个小考验,长期的弹唱模式实际上也让老师对钢琴有了依赖性。因此,清唱民歌就需要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练就扎实的演唱基本功。直接面对学生清唱是非常有感染力的,因为演唱的过程也是老师用声音、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直接感受旋律的韵味。

民歌的口耳相传就是你唱我听,你吟一句我跟一句。所以让学生通过聆听老师清唱的民歌来学习旋律也更贴近其传唱本质。老师的清唱是直接唱歌词,所以学生也是直接跟唱歌词,不用再学唱音符旋律,这虽然与先学谱再唱词的一般模式不同,但也正是由民歌旋律的特点决定的。民歌的旋律基本都采用五声调式,而且旋律本身都有朗朗上口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民歌能够一代代不断流传的原因了,所以去掉学唱音符旋律的步骤反而是回归本质。

2.口传方言,心授特色

黄老师通过直接清唱《打麦号子》来教授旋律,而且是采用南通方言演唱。对于方言的学习,黄老师在介绍南通时就通过几个词语进行了铺垫。首先教学生学了两个词语的南通方言发音:上(第三声:song)来(第二声:la)、又(第三声:yu)来(第二声:la)到(第四声:de)。通过这两个歌词的学习,同学们感受到南通方言的独特性;再接下来的清唱中,学生又完整听了南通话的演唱,虽然很多地方听不懂,可以识别出刚学过了两个词语,这样设计不仅能加深对原来两个词语的印象,也能激发学生尝试模仿其他方言歌词的兴趣。

口传方言需要读和唱结合,具体的方式也是灵活的,比如黄老师采用了穿插学习的方式,当然也可以在学生初次听完南通方言演唱后,再带领学生一句句模仿每个字的发音,同时在歌词上标出发音特点,然后再加上旋律再唱一唱。口传方言除了模仿字词的音调,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方言中特殊的语气,这是拼音、音调无法标记出的,唯有通过老师口头的传授,学生听记后的模仿才能到位。方言音调和语气的传授,让学生可以真正理解方言中有趣的地方特色。

3.口传情境,心授风格

民歌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黄老师用清唱让学生感受《打麦号子》后,结合图片介绍了完整的收割麦子的过程。不仅进行图片展示,收割麦子过程中的动作,也分别带领学生进行了模仿,从“割麦”到“打麦”再到“扬麦”,每个步骤黄老师都在教的同时进行了解说,让学生知晓农民如何收割麦子。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农民的辛苦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在学会这些简单的劳作动作后,再带这学生边唱边做,一个完整的情境就出现了;单纯的唱与“劳作”中的唱感觉大不一样,方言的歌词加上“劳作”的体会,学生内心对民歌的风格领会就非常到位了。

基于黄老师的情境创设,在五年级音乐欣赏课《百鸟朝凤》中可以这样设计,对于“春回大地”主题的感受可以采用如下构思:请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思考这一段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在听完后,老师解说:这段是全曲中的慢板乐,曲调生动明快,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曲调根据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戏曲音乐的“坠子音调”改编而成,这段音乐叫作“春回大地”。接下来PPT出示两张图:春天+扭秧歌,万马奔腾。请学生为音乐选择一张匹配的背景图。上述构思中,老师的解说与PPT图片的运用,分别采用了音画性情境与描绘性情境的搭配设计。

每一首民歌都有其产生的生活背景,每一首民歌也都是人民生产实践中的美妙伴侣。由于民歌中大量的生产劳作场景,因此口传民歌情境必须是语言解说与肢体体验相结合的。对于普通的歌曲,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是带领学生根据歌曲的情绪、歌词来创编动作。而民歌中的肢体动作反而大多是现成的劳动场景,这些劳动场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大部分比较陌生,因此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家一起模仿劳动场景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有趣,这样的民歌学唱形式直接明了,课堂氛围轻松热烈。

四、文化理解——避免“口传心授”的误区

上文中笔者虽然从旋律、方言、情境三方面分别说明了“口传心授”具体的运用范例和方法,但这三个方面其实并不是绝对独立的。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对于民歌生活原型和方言风格等的教学,需要进行融合设计。如果你把“口传心授”简单理解为:不使用钢琴,口头介绍歌曲的相关背景知识,然后清唱一下旋律,让学生口头跟着一句句学,再学几个动作模仿一下,那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打折扣的。必须还原到民歌传唱的现实生活状态——“在劳动中听,在劳动中模仿学唱”。只有在这样的思路下去构思你的民歌教唱,才是“口传心授”真正的精髓和意义所在。

除此以外,“口传心授”同样要加入对劳动文化的理解。即老师需要通过一定的设计让学生在歌唱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歌曲所包含的劳动文化,将两者联系起来。音乐与文化的联系包括哪些?只要与音乐相关的那些学问都是音乐与文化的联系,包括有音乐相关的历史、音乐相关的人文、音乐相关的地理、音乐相关的哲学等。首先从内心认知与音乐相关的传统文化,在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理解基础上来认知传统音乐,这才是提高小学生对于我国传统音乐的认同与接受能力最有效途径。因为传统文化是传统音乐诞生的土壤,脱离传统文化知识来直接学习传统音乐,对于知识结构并没有完善的小学生来说是不合理的。所有这些传统文化知识都服务于一个目的,就是加强小学生们直接介入传统音乐本身即直接体验音乐令人感动的存在。当然课堂上光用理论来说教,枯燥的文字让小学生直接理解也是不现实的。

比如六年级山西民歌《掏洋芋》,这首特点鲜明的歌曲其歌词朴实且形象,旋律简单,二声部的介入自然生动。在课堂导入时可以简单模拟掏洋芋过程(控制在十分钟内)。

课前准备:中等大小花盆四个(装好泥土)、大小不一的带茎叶的土豆四个、小铲子一把,然后把土豆种在花盆中。

操作:1.把预先准备好的花盆依次放在教室讲台上;2.邀请四个同学上来挖洋芋;3.让四个同学依次开始挖,比比谁挖出的洋芋大。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来感受掏洋芋的简单过程,体会收获时的喜悦。导入环节结束后再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教唱《掏洋芋》这首歌曲,带着前期体验的氛围,在初听时同学们就能较好地感受歌词所演唱的劳作过程和收获时的心情所对应的演唱语气,在自己演唱时也更能把导入环节体验融入歌曲演唱。动手实践使得歌词所唱的内容不那么空洞,学生在对农村劳作的文化动手体验过程中,能得到相对来说更加直接的心理感受,尽管该模拟与真实劳作无法同日而语,但挖的过程与挖到洋芋时的喜悦同学们可以切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