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语教学课堂互动模式中的教师角色研究
作者: 肖靖阳在课堂教学中,第二语言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教师在课堂言语交际中的角色与互动教学行为有密切联系,但不是一一对应的。二语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在国际课堂上与留学生的互动教学,是教授汉语的重要环节,也是代表中国形象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主体。在二语习得课堂中,教师在师生互动环节扮演正确的教师角色,才能帮助学生将语言规则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话语,培养其学习兴趣。因此,在二语教师角色多样化基础上,探究其在互动教学模式中的定位及方式,对于二语教学教师的成长发展和教学反思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一、文献回顾
(一)教师角色与课堂互动模式研究综述
关于对教师角色和课堂互动模式的研究已不在少数,从之前的研究成果看可以分为两大类:行为本体类和意义作用类。
1.课堂互动教学——行为本体类研究
徐华莉通过对国内中小学教学观察,总结出在教学互动环节出现的误区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师生情感互动的误区和互动模式选择的误区。张紫屏目标导向GRFE结构是优质课堂中师生互动行为指标结构。在优质课堂中,教师的行为指向更加多元化,任务更加具体化,有效课堂中会频繁出现指向目标达成的反馈与评价行为。邰同林讨论了对外汉语课堂中汉语互动环境的建立问题,对课堂互动中的各要素进行分析,就对外汉语课堂中的IRF互动结构进行论述,阐明对外汉语教师角色行为在良好的课堂互动中的表现与作用。李幸发现传统的教学系统Power Point在课堂中多为展示课件而使用,知识的传递是单向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反馈是不同步的。如果将Web2.0技术和社交媒体的概念应用在现代教学系统中,让老师和学生通过网站登录的方式同时在线,这种以网站为媒介的互动方式会大大减轻学生与老师主动交流的心理障碍。
2.课堂互动教学——意义作用类研究
吕静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和师生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主动转换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已有的对师生角色的认知。把自己从课堂的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从课堂的执行者转化为创造者,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温发乾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是“参与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最大区别。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运用“参与式”教学应做到:合理教师角色定位,为学生创造参与条件;优化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力;开展师生多向互动,保证课堂参与程度;要将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作为主要目标,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角,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合作以及创新。邓格林认为我国翻转课堂教学要努力探索以下几点:一要提升学习资源质量,进一步增强微课设计制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要促进课堂互动,注重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兴趣和能力;三要实现教师角色转变,教师应该具有多重角色定位意识。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再次强调了课堂互动以及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性。
以上两类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角色及课堂互动的重要性进行强调,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笔者主要从个案分析入手,探究新教师选择的课堂互动模式及教师角色在课堂互动环节是否合理,并且尝试探究新教师对课堂互动模式的把握,以及探究课堂互动环节所对应的正确的教师角色。
(二)两大类型课堂互动模式
1.IRF课堂互动模式
Sinclair和Coulthard在1975年总结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话语,总结出“教师发起话语(Initiation)——学生回应(Response)——教师反馈(Feedback)”话语互动模式,被称为IRF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出现在传统课堂中,而且其发生的条件为:师生间有足够默契,或者答案相对固定封闭,或是在心理预期上学生认同老师先反馈,然后再回答出老师所期望的答案。这种互动模式在语音学习和纠错阶段是很有必要的,但缺点很明显,那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互动模式,学生的回答只能是单一、被动的,很难实现生生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帮助微乎其微。
2.提示性对话模式
Littlewood认为,教师发起的谈话(prompt)和学生的应对(response)之间,往往存在一些必要的提示(cues)。教师的提问要具体、可行,并且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所谓“必要的提示”就是在问题的基础上加上具体的要求、条件、情境等等,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思考中,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破解疑难,从而增强学生与教师互动时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三)教师角色类别分析
Littlewood列举过以下教师角色:协调者,课堂组织者,语言源,评价者,合作交流者,顾问,监控者。而吕玉兰指出,在二语课堂言语交际中,教师角色具有多重特征,主要分为语言资源、目的语文化的代表和平等对话的朋友三个方面,笔者综合了二者的说法,认为在互动模式中教师角色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语言资源
二语课堂上教师首先作为目的语的重要输入源,在课堂互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会自然而然认可教师的目的语输出形式,母语为汉语的教师享有天然的权威性。当学生在表达上遇到障碍时,说明目的语储备不足,这时教师作为“语言资源”的角色就更为明显了。吕玉兰所说的是对外汉语教学,其实在国内中小学语文和英语课堂中,语言教学类的老师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语言资源”,起着目的语示范、导向和监督作用。
2.目的语文化的代表
以母语为目的语的教师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色、风俗习惯等等,二语学习者对异域文化不熟悉,教师作为本地人是学生寻求帮助的对象之一。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积累一些生活常识,帮助解决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困难。此外,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有目的地插入一些生活信息和文化知识,以增加学生对自己的了解,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这一点非常重要。
3.平等对话的朋友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人际关系三要素:真诚、接受和理解。他认为真诚作为人际关系的总原则,主张表里一致,反对虚伪。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尤其应该贯彻这个原则。教师在言语交际和课堂互动中应表现出对学生真诚、接纳的态度,自然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与学生成为互相信任的朋友,才能突破“教师”这一符号象征,成为一个能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朋友。
4.评价者
教师的反馈在互动环节尤其重要,在IRF互动模式中,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心理预期上认同老师先反馈,然后再回答出老师所期望的答案。所以,教师作为评价者要做到反馈及时,评价合适,不偏不倚。
5.监督者
IRF互动模式在语音学习和纠错阶段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作为二语教学的重要语言源,在学生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出现偏误时,应该充当监督者的角色。同时,纠错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例如集体纠错;纠错时选择合适的时机;针对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纠错方法;区分学习者偏误的类型等等。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大学研究生二年级新手对外汉语助教老师,以及其主讲的一课时线上汉语听力课为调查对象,受访新教师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背景,但缺少相应的实践教学经验。听力课主题为“你如何理解时尚”,时长为一课时,形式为线上。线上听力课存在许多难点,包括网络问题、反馈问题和听力课教学问题,这对于新手教师来说既是机会,又是考验。笔者从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出发,对新教师听力课的课堂互动模式及教师角色进行定性研究,旨在分析新手教师对于教师角色的认知和把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整理并分析现有的研究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及教师角色的文献,获得对研究对象的理性认识,以及对其发展的动态把握。笔者发现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很少结合课堂互动模式分析教师角色。笔者以吕玉兰《对外汉语课堂言语交际研究》一书为基准,对相关言语交际模式进行深入探究。
2.课堂观察:研究者对受访教师的线上汉语听力课进行课堂观察,在征得受访教师的允许下全程录屏,并记录课堂上发生的重要事件。课后,运用会话分析、等级量表以及会话记录,对课堂氛围、教师教学和师生互动三大方面进行观察评估,生成观课报告。
3.课后访谈:受访人为汉语听力课研究生二年级助教老师,作为新手教师第一次上听力课,上课形式为线上模式。笔者通过观课整理出一篇观课报告,并对听力课教师进行单独访谈,就课堂互动中的导入、讲解生词、练习题三个环节,访问该教师当时自己的教师角色是什么,从而为课题研究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信息。
三、结果与讨论
结合课堂观察和访谈,笔者发现无论是采用IRF课堂互动模式,还是提示性课堂互动模式,教师角色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不同环节有所侧重。在导入环节,教师侧重于做学生平等对话的朋友,并希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讲解环节,教师侧重语言源和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将二语及其文化呈现给学生;在练习和讲解环节,教师侧重于监督者角色,对学生发生的偏误、认知不足等问题进行监督和纠正,及时反馈给学生正确的二语知识。另外,二语课堂的教学对象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学生,这时汉语教师需要全程扮演目的语文化代表的角色。笔者从导入、讲解生词、练习三个环节入手,对受访教师的访谈回答进行研究总结,并做出以下分析。
(一)教师易忽略评价者这一角色
笔者在观课中发现,教师针对某个学生进行提问后,给出的最频繁的评价反馈是重复学生的答案,表现为笼统地表扬或纠正,而非具体的个性评价。这样可能会让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久而久之甚至会导致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或化石化现象。这种互动模式就是IRF模式互动模式的缩影,教师以“教”为中心,对学生的回答不够关注,势必会使师生的心理距离拉大,这对于第一次上课的教师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另外,在线上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留言区,由于不能面对面交流,学生往往会在评论留言区发表想法和见解,教师要及时给出反馈和个性评价,调节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度。
(二)教师想成为学生的朋友但缺乏方法
根据访谈结果,受访教师认同教师应在导入环节做学生平等交流的朋友这一理念,但在观课中笔者发现,教师与学生的“破冰”环节进行得并不顺利。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提出了四个关于时尚的问题,但是未能收到外国留学生的主动回答。其实这是新教师第一节课的常态,也凸显了师生第一堂课“破冰环节”的重要性。我们在导入之前可以先进行一个自我介绍,通过几句话或一个小故事让学生迅速了解自己,如果能结合课程主题“时尚”就更好了。学生间也可以互相做自我介绍,以传球式或互动式来互相了解,从而建立信任基础。
(三)教师应练好代表目的语文化的基本功
笔者在观课中发现,教师在讲解生词时出现读音不标准的问题,登山的“shān”读成了后鼻音“shāng”,关于一个网络词语“打工人”的解释也似乎不太全面,“打工人”不是说上班族抱怨工资低,而是上班族的一种调侃,一些工资较高的白领金领也说自己是“打工人”。汉语教师对于词语的解释,特别是网络词语,应该从多种渠道对其进行全面了解,避免因为个人主观臆断而产生错误解释,影响学生正确的目的语文化输入。教师应该练好基本功,拓宽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知识面,代表目的语文化向二语学习者展示正确、真实、全面的中文课堂。
四、结论
基于教师角色分析框架发现:新手教师对其身份角色的认知集中体现在“语言源、目的语文化代表和监督者”角色方面,缺少对“平等对话的朋友和评价者”角色的把握。笔者主张汉语教师应在教师角色定位方面参考以下几点: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IRF课堂模式,充分主动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特别是新教师要注意第一节课的“破冰环节”,课前要学会与学生建立信任和情感联系;教师要时刻树立教师角色多元化理念,在教学各个环节灵活转变教师角色,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注重课堂反馈与评价;同时要扎实打好基本功,不断提高汉语教师职业知识水平与道德素养,旨在引导新手教师正确定位教师角色,并为新手教师培训提供借鉴意义。
(肖靖阳,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