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过程 “高”效率
作者: 孔建华
在淳慢小班化教育中,我觉得“慢”不仅仅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理念,而是需要教师把这种理念化整为零,落到实处,从“小”处做起,从“细节”入手,“慢”火温炖,让学生在教育的慢过程中,最大可能地汲取知识,慢慢地吸收、消化,那我们教育才能功到自然成,而不是在一味的“快”中,迷失了教育的真正方向,失去了教育原汁原味的味道。那么英语教学中哪些地方需要慢下来呢?
一、温水泡茶“慢”“慢”浓——教学导入处“慢”下来
课堂导入在一节课中尤为重要。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孩子快速地进入到学习之中,在导入环节,不应该是急匆匆的走马观花式的,而是慢下来,设定师生交际对话的基调,真正建立起有思维含量、内容丰富的师生交流,让学生在旧知和新知之间建立联系,温故知新,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如笔者在执教六年级下册Unit6 An interesting country 第一课时教学时,该内容主要是有两部分组成,一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Mike,Wang Bing等人将如何在课前查阅有关澳大利亚的信息;二是呈现了Liu Tao在网上发现的一篇介绍澳大利亚的短文。笔者在本课时的师生对话如下:
T:Today we’ll learn a new unit.(学生齐读课题)。
T:What countries do you know?
S1:The US, the UK, Canada.
T:Good. They are western countries. Anything else?
S2:China, Japan.
T:Great. 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China?
S3:Yes. ......(A lot of interesting places)
S4:Pandas.
S5:People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 in China.
T:Great! People in the US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 too.
T:Who drives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
S6:People in the UK, Macau, HongKong and Australia.
T:Good! How do you know?
S7:I read from the books.
S8:I ask my friends and classmates. I ask my teacher too. ...
笔者针对本单元的话题country与学生展开交流,学生在回答“What countries do you know?”时显得游刃有余,这时笔者适当增加有关“中国”这一话题,学生可以任意地在脑海中“搜索”关于China的信息。对于学生而言,这些与生活实际相对应的语言表达是记忆最深刻的,他们提到的“旅游景点”“行车方向”“动物”等都是了解一个国家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关于Australia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顺着学生已知的内容,笔者自然提出问题“How do you know?”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知道这些知识点的途径,学生提到的“I ask my friends and classmates. I ask my teacher too.”既符合他的生活常识,又高于课本的语言创新。在此导入环节中,笔者通过放慢教学节奏,循循善诱,不仅为下文中主要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让学生做好了深度思维和对话的准备。正向迁移,让学生“有话可说”,在慢的教学节奏中才能产生口语表达的创造性。
二、温水泡茶“慢”“慢”浓——学生提问、思考处“慢”下来
在课堂上,学生有疑问,处于需要解决的求知状态。学生善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这不仅能够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在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自主提问,一定要学会等待。
比如六年级下册Unit7 Summer holiday cartoon time板块讲述了Bobby被一本旅游书籍吸引,立志要做一个旅行家,从而引发的一些旅行计划。这部分的师生对话如下:
T:Today we’ll read a story about Bobby and Sam. Look at these pictures, 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S1:In picture 1 what is Bobby doing?
T:Good! Who can answer the question?
S2:He is reading a book.
T:What else?
S3:Where will Bobby go?
Ss:He will go to the UK , the US and Australia.
S4:What will Bobby do in the US?
S5:He will be a cowboy and ride a horse.
S6:Will Sam go with him?
S7:Perhaps.
T:Why?
S8:Because...
T:Your questions and answers are great! Let’s learn more about it.
Cartoon time的故事短小简单,富有幽默性,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板块。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有意识地会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在初始的自主提问中,问题都会显得比较生硬,而且比较慢,但是经过一定的语言训练后,也能够真正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本节课中,笔者充分利用文本插图,并同时呈现学生需要训练的语言点(即will引导的一般将来时),学生能结合图片信息深入思考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当提出What will Bobby do in the US后,其他学生受到启发,也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如What will Bobby do in Australia / the US?学生提出问题后,笔者启动其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根据图片信息或者想象猜测给出问题的答案,如果是猜测的,可以以Maybe...开头。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语言储备量,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对事物也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分清主次,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学生自主提问处放慢节奏,这样学生知识掌握得才能更扎实有效,教学质量才能提上来,学生素质的提高才能快起来。
三、温水泡茶“慢”“慢”浓——教学生成处“慢”下来
课堂教学中绝不是教师预设中的一条笔直线绳,而是会随着教学的深入变成上下起伏的波浪线。一节课备课备得无论多么完善,预设想得多么周到,在课堂上也会有意外的时候,会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
如六下Unit7 Summer holiday story time板块的主要内容是关于Yang Ling等几位在谈论他们的暑假出游计划,属于对话教学。笔者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先交代对话背景和人物,然后安排学生听音找出关于Mike的关键信息,完成表格。对于表格中的两个信息Where和How long,学生是可以根据对话内容直接找出的,但是对于How和What这两个点,文中没有涉及,为了省去麻烦,在前期教学设计中也没有考虑,结果孩子们却提出了这个疑问,于是我及时捕捉这个课堂中的“节外生枝”,安排学生去猜测,他们显示出了强烈的兴趣,并且在猜测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分析、归纳、综合、总结等高阶思维能力,很好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辩证性。
T:How will Mike go to London?Can you guess? Will he go on foot?
S1:Maybe he will go by plane.
S2:Maybe he will go by train.
T:Here is a map. Can you find London? Where is China? Will Mike go by train?
Ss:No.
T:Why not?
Ss:Becasue ocean.
T:But , actually ,there is train between China and London, but only for goods.
T:What will Mike do in London?(学生又一时语塞)Who are in London?
S3:Maybe he will visit his grandparents in London.
S4:Maybe he will visit Big Ben, London Eye and Tower Bridge.
笔者通过学生提出文本中未直接呈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联想,让其在互相释疑的过程中开阔思路。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学生的语言创造性得到了提升。
四、温水泡茶“慢”“慢”浓——学生合作处“慢”下来
合作、探究式学习不仅是小班化课堂的特色,也是课程改革中所要求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时不能为了合作的形式而合作,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要给予一定的时间,倡导慢合作。
比如在发现、归纳、总结询问爱好的句型:What+do/does+主语+like doing?及其答句:主语+like/likes+动词-ing之后,教师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和总结变化规律。
T:What are the “V-ing”forms here?
Ss:Playing, watching, drawing, swimming.
T: Do you know more“V-ing”forms?(教师呈现小组合作的规则,见图1)
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单词卡片上写出自己已掌握的动词ing形式,写完后贴在黑板上。然后教师追问:
T:Look at these words, they’re all good. But they are in a mess. Can you classify them?教师选择了三位同学上台去整理黑板上的单词卡片,其他同学观察和思考。这三位学生已经掌握动词-ing的变化规律,教师的这个活动安排既是给这些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是在其他学生心中树立积极思考、善于总结的榜样。
T:Why do they classify like this?三位学生将单词卡片分类整理好后,学生齐读了这些单词,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分类的原因。学生通过对比,自己发现并总结加-ing的三种形式:直接加-ing;去e加-ing;双写尾字母加-ing。此时,教师再指出单词卡片中的错误,如danceing,runing,鼓励学生进行纠正,这其中错误又成为了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最后,PPT中呈现教师总结的内容,让学生记忆和建构正确的动词-ing 的变化形式。(见图2)
在小组合作中,教师给了学生足足有五六分钟的时间,这样的合作是充分的、有效的,学生写出了很多词,虽然其中出现个别错误单词和重复单词,但在整个活动中,学习的氛围很热烈,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的过程中领会了语法知识。
在英语教学的路上,放慢脚步,步步踩实,步步为赢,风景才会更加迷人。也正是慢中求实,慢中求优所追求的淳慢英语课堂教学效应。在教学中,我们要有一种温水泡茶“慢”“慢”“浓”的心态,也要追求一种“风声细”,菱歌“慢”“慢”听”的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