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与实践之浅析

作者: 花诗怡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实施,设置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让德育彰显其地位,以此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但只依靠《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进行德育教育稍显不足。我们亟须将德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将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两者相互配合,相互提升。

根据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表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我们应将德育渗透于英语课堂教学中。

一、德育渗透小学英语课堂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英语课程的双重性质

德育在小学生成长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难以取代的重要地位。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以译林版英语教材为例,小学英语教材中既包含所需掌握的基本语言知识,也包含必要的德育元素。例如6B Unit8 Dreams,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理想畅所欲言,引导学生树立自身的理想,并为其努力学习;5B Unit5 Helping our parents,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帮助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4B Unit3 My day,教师可以帮助孩子如何规划自己的一天,合理安排时间;2B Unit8 Don’t push,please!教师可以通过文本的演绎,让学生明白在公共场合要懂文明,遵守规则;1A Unit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个会打招呼,懂礼貌的孩子等。英语教材的设置为德育渗透于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可行性。

由此,小学英语教师可帮助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同时还可将德育渗透于英语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德育目标

根据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了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因此,德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渗透势在必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根据英语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师深度解析文本内容,仔细研究文本插图,对文本和插图进行二次处理,发掘和提炼教学过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发挥英语课堂中独特的德育价值,让德育真正落实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帮助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三)重才智轻德育

虽然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几乎还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才智轻德育仍然是人才培养中的主流想法。从身边孩子的情况可知,更多的家长和教师轻视甚至忽视了德育的培养。在小学培育正确三观和思想道德素养的阶段,忽视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只着重提高学习成绩,导致错失了造就良好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性时机,对孩子的未来成长将造成无法弥补的缺憾。因此德育教育迫在眉睫,学科德育也势在必行。

二、小学英语轻视德育的原因

(一)教师对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意识淡薄

身处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不少老师甚至家长都会觉得只要学习成绩好,学生就会得到良好的发展。考试成绩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标准,可以考量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评判学生的聪明程度、学习认真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等。

在考试成绩重压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师更关心自身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知识传达是否能让学生正确理解,语言点是否操练到位,学生能否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而和考试成绩无关的德育渗透变得无关紧要,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

(二)教师对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能力欠缺

在小学课程中虽有《品德与社会》的设置,但是德育的主要载体依然是学科教学。德育应主要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得到落实。学生在校的时间被多学科的学习占据。那么德育融于学科学习也变得理所应当,教师挖掘自己任教学科中蕴藏的德育资源,将其与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受德育,受到启迪。

教师虽认识到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重要性,但是两者的结合需要教师既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语言知识,又能让学生感受德育思想的熏陶。教师已经意识到要在文本教学之外让学生认识一些人文知识,但只是将这个人文知识“直白”地强加于学生。例如5B Unit7 Chinese festivals向学生介绍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四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介绍节日的基本习俗以外,也应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感受热爱祖国的浓烈情感。那如果只是单纯介绍,对学生而言只是接收到空洞的说教,停留在认识层面,永远无法达到理解和实践层面。有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共情”,不能和学生进行轻松愉快的双向情感交流。学生自然不能在课堂上体会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仅不能获取学科知识,更别谈德育渗透了。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课堂把控能力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

三、探索德育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相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英语教师学科德育意识,营造课堂德育氛围

教育即教书育人,教师如若想真正做到教书育人,那么不仅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也需要具备德育意识。受到应试压力,当前英语教学依然以智育为主要目标,甚至有些老师认为英语课堂教学与德育关联性不高,导致蕴含在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被忽略。教师应首先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认识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肩负的德育责任,理解英语课堂教学和德育是紧密相连的,这是教师开展学科德育的第一步。

教师德育意识的培养与提高,首先要让教师明白“什么是德育”,加强自身对德育的理论学习。只有教师对德育内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才能厘清如何选择相关内容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德育内容可以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而以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为例,仔细思考教材内容都可以和德育内容相互联系,让德育渗透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赋予课堂浓郁的德育氛围,让学生无形中加强思想道德素养,提高英语课堂德育教学实效。

其次,教师要明白“为什么要德育”。英语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英语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工具,来源于外国,承载着外国思想文化。那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处理好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最后,教师更要明白“如何德育”。思考如何将德育渗透于小学英语课堂是进行英语学科德育的关键步骤。例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利用文本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

(二)提升英语教师学科德育能力,开拓多元学科德育方式

要将德育落实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只是加强学科德育意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具备并且提升自身的学科德育能力。能够根据德育目标和教材内容,选择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生乐于接受的学科德育方式,落实到英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没有非凡的学科德育能力,不仅会让原本的学科语言文化知识让学生难以接受,更不用说让课堂发挥德育价值。

教师要时刻提升自身的学科德育能力。首先要明确德育目标,明了德育内容,明晰德育方法。教师应将教学内容和德育目标相结合,选择贴合小学生实际生活的德育内容,充分利用发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有同感,能共情,以此增加英语课堂德育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例如6B Unit7 Summer holiday plans的文本主题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假期计划,足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引导学生做好假期计划的同时,也可适时适度引导学生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并能在假期中丰富自己的经历,收获成长。教师要依据每阶段的德育目标,立足英语教材,贴合实际生活,深度挖掘德育话题,让学生真切地在英语课堂中得到德育实效。

其次,教师要开拓多元学科德育方式。当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多还是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德育知识的讲解简单地仿照文化知识的传授方式。因为教委明确规定小学教师教案中要出示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德育渗透目标的体现。由此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要在展现课堂教学与德育相联系,教师会在处理完文本以后,将该篇文章所应传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直白”地呈现,这只能是空洞的教条式说教,无法让学生产生共鸣,更无法将该情感态度价值观反映至自己的日常行为中。例如4B Unit7 What’s the matter的文本解读,应向学生传达When someone is in trouble, please try your best to care about him, help him.和Helping others is the source of happiness.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养成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好习惯。但如只是呈现两句话和简单地说教,无法达到教师心中的课堂德育实效,可能还会变成反效。所以,将原有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让英语课堂教学和德育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提升课堂教学的同时,发挥德育实效。例如教师可以和学生创编英语歌谣和韵律诗,让德育知识在节奏中被学生印入脑海。开展英语游戏,让学生在娱乐时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品质。编排英语小品、短剧,让学生在剧情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感受团队合作的愉悦,增强集体责任感。

(三)培养英语教师学科德育素养,勉励师生共同成长

教师将学科教学和德育相结合的前提是加强学科德育意识,关键是提升学科德育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英语学科德育素养。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小学阶段,教师的行为和语言甚至表情都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例如教师不断叮嘱学生要字迹端正,卷面整洁,那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训练出一手漂亮的字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断强调在英语表达中要尽量地使用完整的语言,那么教师自身在表达时千万不要有疏漏。教师的表情是课堂氛围变化的原因之一。教师表情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学生能否产生课堂专注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亲切的表情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此外,教师还应该懂得表扬和鼓励的重要性。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教师可以通过表扬让学生保持对英语课堂的兴趣和热情。例如课前运用“We are going to have an Interesting lesson. You will have a good job today!”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信心。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使用“Good! Great! Exactly! Excellent! Fantastic!”等激励性语言评价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课堂结束时教师也可以用“That’ s the best you’ ve ever done. Please keep it up!”延续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

总而言之,要将德育真正落实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一项艰巨并长远的任务。德育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既能让英语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又能提升综合人文素养,实现英语课程的双重性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将德育渗透进英语学科教学,不断挖掘英语学科中的德育元素,让学科教学和德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希望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能形成合力,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滋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德才兼备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