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探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绊脚石
作者: 尹维谦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试行十余年,其中的新理念对广大科学教师来说已是耳熟能详。比如科学课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全体学生为主体,以探究活动过程为主渠道,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等等。
关键词:小学科学; “伪探究”; 绊脚石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80-001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很多老师在上课时教学模式已发生改变,不再单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注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动手的机会比以前增多了不少,课堂气氛也是“热闹非凡”。但笔者认为这样的探究如“蜻蜓点水”,是典型的“伪探究”,这种探究表面看似开放,实则已成为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绊脚石。其主要表现在:
1.探究活动的形式化。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老师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进行施教,不管此课是不是适合探究的方式进行,致使探究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走过场,毫无意义。
2.探究活动的无序性。科学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老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新课程的理念,而小学生的制约能力差,学生自由探究活动时会陷入混乱的状态,材料任意摆弄,对科学现象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夸大其辞。
3.探究活动的浅表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上,问题刚提出,学生就摩拳擦掌,准备操作,缺乏有根据的猜想,缺乏对研究方案的思考与制定,更缺乏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动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观察到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学生还是说不上来。
那么引导学生科学探究时如何去“伪”求“真”?笔者认为就是要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看学生是否打心眼里想去探究以及该怎样去探究、会不会探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牢记动手之前先动脑
《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我们的老师也努力地实践着这一观点,时至今日,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我们最常听的老师的开场白就是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老师们把探究和“玩”联系了起来,学生也是听到“玩”就异常兴奋。例如有位老师上《电磁铁》这一课,一番导入之后说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电磁铁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开始抢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这样课堂气氛是热闹了,可是不一会儿,说笑声、打闹声是声声入耳。这样的“探究”是纯粹的形式主义,我们应该抛弃。
笔者认为要让学生“玩”,教师要把握好“度”,要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老师让学生“玩”出发点是想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轻松地投入学习,探究时没有“压力”,但做老师的心里应该明白课堂上的“玩”和平时的玩(游戏)是两回事,平时的玩是很随意的,课堂上的“玩”(探究)应是自主的,应在老师“监控”下带着问题去“玩”,在“玩”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再如《电磁铁》这一课,此课是典型的探究型课例,有多个对比实验,对学生来说控制变量难度相当大,笔者来自农村小学,深知自己学生的探究学习水平,如果像刚才所说的导入方式,我们的学生也会出现上面的情况,一节课下来也就是摸一摸导线、玩一玩电池和铁钉,会了电磁铁的组装,学到的知识很肤浅,用“蜻蜓点水”来形容这种探究并不算夸张。《标准》中强调开放式教学,所以很多老师上课时就担心自己放的不够开,跟不上“形式”,其实这一点完全没有必要去考虑,如果我们刻意去放,适应了“形式”,那么伤害的就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就是我们教学实践下的牺牲品。笔者在上《电磁铁》一课时没有去追形式、赶时髦,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探究水平,放的不够开,写出来供同行参考,思路是:我和学生一起理清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三个因素,然后再和学生一起研究该如何控制变量,这样学生思路非常清晰,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分组实验探究,记录在实验中的新发现。消除了学生学习中的绊脚石,这样的探究才最真实,最有效。
二、教师要提供适宜学生探究的材料
为了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应该事先准备一些典型的、可操作性强的材料供学生使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科学探究的物质基础,它往往能产生新现象、新问题,进行新的探究、新的解释,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真实的探究。
《标准》中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领者,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给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搭建好“脚手架”。这种特殊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前概念水平及探究能力有相当准确的把握。我们在备课时不能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设计教案,而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探究水平,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探究更有价值。如《神奇的水》一课中,有一个环节“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水”,我把它单独作为一节课来教学,我列举了6种材料:白砂糖、铁钉、食用碱、木屑、食盐、高猛酸钾。调查发现学生对这6种材料的关注度依次为铁钉<木屑<白砂糖<食盐<食用碱<高锰酸钾。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像铁钉、木屑学生打小就知道它们不溶解于水,白砂糖、食盐生活中学生又是经常食用,当我让学生选择实验材料时,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食用碱和高锰酸钾。我很疑惑地问:你们不想试一试白糖和食盐溶不溶解于水吗?有的同学说:“我经常喝糖水,也可以说我经常做这个实验。”又有的同学说:“我妈妈做面条和面时就会加些盐水。”此时我调整了方案,只保留了学生不熟悉的并且非常想了解的食用碱和高锰酸钾让学生实验,学生猜测了、争论了,我瞅准时机发放材料,学生得到材料兴趣高涨,大胆进行实验验证。
三、教师要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与生俱来就具有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探究时要有耐心,“放”——俯下身子和学生共同探究,当学生探究有困难时,教师又要及时地“扶”。“放”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扶”可以给予学生探究的勇气,给学生行动上的支持,使学生的探究持续下去。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放”的到位,“扶”的及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会肃清学生探究中的绊脚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定会独立的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