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演”绘本
作者: 钱广娟摘 要:根据小班幼儿的艺术表现能力,将我们熟悉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进行了重新创作,在孩子的说说玩玩中,生成了本班的创意绘本剧。
关键词:幼儿; 兴趣; 绘本剧改编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6)01-104-001
一、剧本来源:幼儿比较熟悉的绘本、故事、音乐游戏或者体育游戏等等
教师在创设绘本剧剧本的过程中,要做“有心人”。创意不等于原封不动的照搬。怎样有创意?又要适合幼儿,能“吸引幼儿”,这就需要教师日常观察小班孩子的心理状况。知道他们爱说什么、能说什么、怎么去说才能说好。
4岁左右的幼儿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精力充沛。在进行创意绘本剧之前,先进行前期经验的铺垫。笔者结合小班下学期主题活动开展和延伸了一系列的活动,给幼儿提供大量的经验,让幼儿充分感知各角色的心理活动和锻炼幼儿在游戏中的灵敏度以及有意注意,提高幼儿的专注能力。
二、演员安排:剧本中要控制少量的角色,其中,每个角色要保证2名以上幼儿扮演,更要保证班级幼儿集体参与绘本剧演出活动
怎样让幼儿接触剧本故事,不是读,不是念,不是说,而是把故事慢慢地剖开来,一点点地演示给幼儿听。巧妙运用删减法,让幼儿尝试走出“第一步”,自己选择。
三、台词:尽量多的出现重复的语句、简短的问候、符合情境需要的交流
教师扮演着各种不同的顺应剧本需要的角色,灵活运用示范、对比观察、经验叠加等策略,帮助幼儿进入情境,完成台词的创编。
四、舞蹈动作:多运用简短、重复的动作,更便于幼儿表达内心的需要
孩子的扮演真是层出不穷,他们富于创造,但又归于生活。表演起来原始、纯真,教师在孩子们表演时,提供了地垫,让孩子更好地全身放松,运用空间,进行创作,在最后的表演时,孩子们动作更是全都舒展开来,趴着、坐着、躺着、跪着……孩子的表现真是可圈可点。教师捕捉到了这些信息,运用到了演出中去。
五、特别注意:事先录音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幼儿来说,现场的讲述更能顺应演出的需要
等待孩子,而不是让孩子去等待。4岁左右的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不长,很容易被旁边的事物所吸引。仍以自我为中心,这一步步的游戏中,怎样让他们能够知道什么时候自己演出,又怎样让他们跟同伴以及教师的旁白做呼应?让孩子倾听很重要。所以,在不停的即兴绘本剧游戏中,我们不断的根据幼儿出现的状况进行调整。改变动物的出场地点、相互的合作方式、调整小动物的活动点。一步步的调整,减少幼儿等待时间,又不让幼儿急急忙忙的“赶”绘本剧。慢慢的,幼儿也“顺”了起来。
《小蝌蚪找妈妈》并不是一个特例,只要关注绘本剧活动的特点,进行设计和思考,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当前发展的现状,不失为一个突破口,进而创新出更多适合的绘本剧活动。
【反 思】
1.绘本剧要调动幼儿的情绪,先让幼儿动起来
幼儿园绘本剧是一种艺术表演呈现方式,绘本剧对于幼儿来说,要是游戏。结合小班幼儿“行动进行思维”的心理特征,让幼儿去动起来、玩起来,不要局限他们,不要限制他们。只要有适当的游戏规则即可。
2.绘本剧要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让幼儿乐在其中玩起来
小班幼儿在绘本剧活动中,已经表现出初步的与他们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心理特征,他们已经有了扮演的感觉,有自己的角色意识,了解演出中的分工,知道自由选择自己的角色,在演出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地表现自己,部分幼儿能充分感受表演的愉悦。他们自己创编、生成的动作、语言、体态都是心理活动的外显,完全体现了个人特征。这些特征中有同伴的高级榜样作用,也有一定的绘本剧表演形式,绘本的再创,教师在活动中一步步潜移默化的引导,及时加入幼儿喜爱的音乐游戏、故事情节的拓展,做到了整合与渗透,给幼儿提供了支撑,供幼儿伸展,欢快地进入绘本剧游戏。
3.绘本剧要成为小班幼儿感知的“小手”,让幼儿慢慢发展起来
小班幼儿接触绘本剧,他们能够把自己的声音和身体进行展现,作为表达交流的梯子,与周围的人、环境互动,让幼儿逐步的丰富经验,自我感知,达到发展。当然,孩子的这次创意绘本剧演出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更离不开同伴的相互影响,在绘本剧排演的过程中,无论是刚开始的台词对话,还是后来的动作呈现,包括与同伴间的共同、初步的合作,都能让幼儿一步步的感知集体的归属感,让幼儿渐渐融入这个大家庭。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幼儿渐渐地伸出自己感知的“小手”,去融入环境,进入社会大家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陈信茂.《儿童戏剧概论》
[3]林玫君.《创作性儿童戏剧入门》,心理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