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2”体育教学模式的背景下对课程教学目标新的认知
作者: 高朗 杨艳摘 要: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要素。本文通过三年的“2+2”体育教学模1式实验性教学研究,提出了认知、技能、兴趣、竞赛四个课程教学目标,并客观的进行探讨与论述,为其他学校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与改革提供参照和借鉴。
关键词:“2+2”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65-001
一、引言
学校体育中包括了多层面的教学目标,有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学年、学期、单元目标等。这些目标存在差异性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体育目标的多元化特征也引发了对教学目标设置的思考,因此经过三年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学习效果比对,提出对,认知、技能、兴趣、竞赛这四个点课程教学目标。良好的课程教学目标设立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论述
1.课程教学的认识方面
体育课程教学的认识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运动项目的特有文化知识与赏析。比如学生选修了跆拳道课程后,通过教学至少让学生知道它是起源韩国的还是日本的?为什么竞赛前要相互行礼?考级时基本技术完成后为什么要加入太极八章?赏析比赛时知道什么是有效得分,什么是犯规,在教学中加入相关知识点的讲述,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二)掌握相关运动生理知识。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要加入一定的运动生理知识,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态有正确的认识;确保在运动中不受伤害的同时,能做出简单合理的基本治疗。让学生知道身体主要肌肉群的分布与职能;三是拥有制定运动处方的知识。能够在需要锻炼时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在力量练习时知道运用何种练习方法,知道基础的营养膳食的搭配。
2.课堂教学的技能方面
运动技能的掌握是开展体育活动和竞赛的根本。但也要将体育项目的运动技能分类整理出来,找出每个环节的核心技能,也就是该项运动能够进行活动与比赛的基本技能,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尽快的投入到竞赛活动中来,在竞赛中熟练并强化运动技能。以篮球教学为例,传统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步法、运球、投篮和上篮、突破、防守、战术、比赛等环节。其中各项又细分为多个运动技能,以步法和运球为例,包含了基本站位、侧滑步、交叉步、后退跑等等;运球分为左右手运球、高低运球、运球转身、双手体前运球等等。我们所教授的学生多为普通学生(特招学生训练除外),而体育课的性质也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以锻炼学生身体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一门课程,而非培养专业的运动员。如按照传统内容教学,学生经过4周篮球课,前两周没摸到篮球,后两周就在那运球,且不说效果怎么样,学生的兴趣到是降低了不少。不妨教学中挑一些核心技能来教授,让学生能快速投入到简单的比赛当中,学生在比赛中发现为什么突破不了?为什么防守不住?那么在有需求的情况下再进行技能教学效果会有一定提高。
3.课堂教学的兴趣方面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兴趣转化为内在动机,成为引导、推动、维持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力量。学生有兴趣就会有积极学习的心态和行动,就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反之亦然。兴趣度是有迁移性的,那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通过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优化教学内容;多样性的教学方法等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我们也要避免为了追求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偏离原本体育课程教育意义的一些教学活动。
4.课堂教学的竞赛方面
成立运动项目赛事小组,进行整体的赛事策划、组织、执裁记录、庆典等环节,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融入进去、根据自己特点找到适合自身的角色进行展示。同时让竞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多次尝试多种角色,也是对其多元化能力的一种培养,同时也让学生在竞赛的气氛下树立起团队合作能力,加强自主练习度,提高技能的掌握程度。以篮球教学为例,在运动技能学习时加入团队运球大赛、投篮环节加入投篮大赛、以及后期的三对三、五对五比赛等。整个比赛都将学生划分竞赛小组,每次比赛都是以团队成绩来进行团队横向评比。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技能练习与学习热情焉能不高?
三、关于教师在认知、技能、兴趣、竞赛四点素质要求
毛振明教授提出,“一个好教师既要具有运动技能,还要拥有教学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也需要综合素质的养成。(一)认知方面:教师要掌握有关体育学科知识及运动生理学、训练学、预防与救治等专业知识;要掌握学校体育的教学规律。(二)在技能方面:教师要拥有良好的运动技能、教学能力。知道面对不同的教学情况、教学个体怎么去教、怎么去分规划、怎么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等。(三)兴趣方面:教师自身先要对运动项目有热情有兴趣。准确掌握运动项目的兴趣点,把教学和兴趣结合起来。可改变项目规则,降低竞赛难度等,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四)竞赛环节:教师自身一定要熟悉运动项目的组织策划流程、竞赛裁判法、赛事评比等。
四、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体育课程目标是在3年的教学改革实验性教学的过程后,通过与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学习效果评价对比产生的,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新课程目标的实施对教学内容设置、教学顺序、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课堂学习效率;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运动素质的养成,团队行为能力的提升;教师完善的教学素养四个方面均有了一定提高。推理得出课程目标的改革要符合不同时期、不同客体对体育课程的要求。课程目标的改革是有一定目的性和时代性的。
项目来源: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编号:YETP1969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
[2]毛振明.什么是好的体育课,如何上好体育课,北京:中国教师报
“2+2”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就是一周安排4个固定教学课时的体育必修课,2学时的专项技术教学,2学时的竞赛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