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课堂中语文学科精髓的渗透
作者: 陈美玉摘 要:新课程倡导学科间的融合,本文主要阐述在生物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渗入语文的古诗词、故事以及短文阅读等,不仅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语言美和生命之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生物课堂; 渗透; 诗词; 故事; 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10-001
语文学科内涵丰富,其诗词歌赋意境高远,富有哲理,语言精练,朗朗上口。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运用一些古诗词,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智慧,增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课堂上也可以选择讲一些简短的故事、阅读短文资料等诸多语文教学的精髓,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有效性,在生物教学中点缀一点文学味
1.引用古诗词、叙述小故事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有效实用的新课导入则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创设出生动的情景,既可表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
在生物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古诗词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生物课堂光彩照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例如讲授“植物茎的向光性”时,可以利用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让学生对“向光性”有个认识,然后再分析向光性的原因。又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这样的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上课伊始,当学生正在忙着打开书本,试图翻到今天这节课要讲的内容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先来听个故事。例如,讲“伴性遗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你们知道道尔顿吗?(知道或不知道,但是回答的声音都很响亮)哦,我来告诉你们,他是英国的一位化学家兼物理学家。我给你们讲一个发生在他身上的小故事吧!(好!学生个个是兴致高昂,下课时那无精打采、恹恹欲睡的样子一下都烟消云散了)某年的圣诞节前夕,道尔顿买了一双棕灰色的袜子给妈妈,可妈妈收到礼物后觉得樱桃红太艳,不适合自己。道尔顿就觉得很纳闷,自己明明买的棕灰色,可妈妈怎么说是樱桃红呢?他就拿着袜子去问其他人,后来发现,除了他弟弟和自己的看法一样,其他人都说是樱桃红。为什么呢?(此时已经有学生在下面说他是色盲)对,后来道尔顿知道了,原来自己和弟弟都是红绿色盲症患者。因此,他就成为了第一个发现色盲症的人,也是被发现的第一个患者,“红绿色盲症”也称“道尔顿症”。那么,红绿色盲是一种什么病呢?……这样就开始了一节新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样子就被这小故事给调动起来了,在下面分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也表现的相当积极。
2.将诗词、短文用于知识巩固
在生物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合适的诗句同样可以用来解疑解难。教师也可以选择合适的短文给学生阅读,用语文学科中分析短文的方式让深奥的生物学知识变简单,学生更易理解,较好地突破教学中难点知识。
例如在讲完有关“群落的演替”内容后,可运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等诗句对演替的类型加以巩固,让学生从分析诗句着手,加深对次生演替的理解;为了更好地阐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功能,可以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来举例。
在高考复习中尤其强调前后知识的联系,那么就可以采用短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例如,利用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写的一段文字:“它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其他的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请学生结合相关生物知识回答问题:(1)这段文字中的“它”指的是_____,(绿色植物)“它”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_____。(生产者)(2)“它”是通过什么方式“窃取天火”,养育了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光合作用)(3)请写出“它” “窃取天火”的过程的文字表达式。(光合作用反应式)(4)“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太阳)通过这段文字的分析,学生将“光合作用”和“生态系统”两部分知识进行了整合,解决综合题目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3.诗词歌赋进行课堂小结,并实现教学的情感目标
课堂小结是师生对本节课学习之后的知识归纳和梳理,利于巩固识记。课堂小结要形式多样,再次触发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疲劳的眼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授“组成细胞化学元素”内容时,可运用老作者高士其的一首小诗来小结生物共有的十大主要元素:“碳为主,氢氧氮副之;钾钙镁铁又其次;磷和硫居后。” 又如在学习“环境保护”后,教师适时引入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让学生领略自然美;在学习生物的适应性时,引用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学生感悟生命美,树立起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敢于奋斗、勇于拼搏、追求生命之美的美好愿望。这样的生物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了生物学知识,也实现了教学的情感目标。
4.课后思考在诗句中延伸
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运用生物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学生们的课后思考也可以在一些诗句中展开。例如学习了“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后,引用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引导学生从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等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生物与环境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公民的职责和义务。
将语文学科的精髓渗入到生物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科素养提高的同时,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备课时广泛收集资料,但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多过滥地使用,把握运用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