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历史材料题解析

作者: 赵富民

摘 要:新课改实施以来,历史材料解析题成为最具历史学科特点的新题型之一。本文以2013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为切入点,通过对典型历史材料题的深入分析,系统归纳、总结相关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关键词:历史材料; 解题技巧;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23-001

高中历史新课改实施以来,高考历史题的难度明显加大了。为了做好历史材料题,提高学生的得分率,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处理相关信息、提取有效信息、概括总结信息的能力。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四步抓起:

第一步,从细节处入手,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

所谓背景知识,就是隐含在材料当中,对理解整段材料具有重要作用,且需要首先掌握的相关知识。只有掌握了背景知识,才能进一步联系已有知识,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材料。为此,必须从材料的细节处入手,如材料的引言、材料的作者、材料的出处、材料提供的时间、材料涉及到的核心人物或核心事件等,通过整合一系列的细节知识,大致了解出题人的目的和用意,进而把握考查的知识点。

第二步,仔细阅读材料,找准材料的关键词

所谓关键词,就是在材料中能够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词语。在材料中,关键词多出现在一段话的段首或段尾,偶尔也出现在段落中间,且出现频率较高,学生需仔细阅读材料,对关键词加以划线标识。还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情况,关键词是材料中出现的意思相近的几个词语,这就需要我们将这几个词语统一成一个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词语;另一种情况,关键词是材料中的某一句话,这就需要我们对这句话加以理解,将它替换为一个或两个相关的词语。

第三步,排除无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

严格地讲,一段材料可分为两部分,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材料中对解答问题具有实际作用的信息,一般出现在材料的开头或结尾。无效信息,是指材料中可有可无、无助于解题的信息,多为补充说明的辅助性材料。还有一种无效信息,即干扰信息,目的是为了混淆视听,引导学生朝错误方向思考问题。排除无效信息,既可以节约学生的审题时间,又可以排除干扰因素,有助于理清思路,顺利作答。

第四步,回归教材,做好材料知识与教材知识的衔接

多数学生在答题时仅从所给的材料出发,只是对所给材料进行了归纳和提炼,却忽视了一点,与教材知识的衔接,即题目中所要求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是做好材料题的最后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为此,首先要选好衔接点,也就是寻找材料关键词与教材知识点的共同之处。找到了二者的衔接点,意味着可以用相关的教材知识点来补充和完善答案,进而弥补对所给材料理解的不足之处。答题时做到了结合所学知识,意味着最终又回归到教材本身。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总结。要做好历史材料题,还需结合高考试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2013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为例:

第24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材料首先交待了周代对墓葬等级的严格规定,引出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分封制。材料进一步指出,战国时期的秦国君王墓葬规模宏大,而其余墓葬则无明显的等级差别,从中得出两条有效信息:一是秦国的君主有较高权威,二是秦国没有严格地执行分封制。结合教材知识,我们得知,战国时期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较早地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凸显君主的权威,郡县制是在废除分封制的前提下实施的。材料的最后指出东方六国严格执行分封制,目的是为了与之前的秦国形成鲜明的对比,重点突出秦国,属于补充说明性质。故排除A、B、D选项,答案为C选项。

第30题,考察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共革命道路选择问题。材料提供了背景知识,即1928年召开的中共六大,但教材并未提及中共六大的相关信息,所以我们只能从剩余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剩余的材料提到了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与中国革命前途的问题,但很明显侧重城市的工人阶级斗争,认为工人阶级是革命主力,农民阶级只有配合工人阶级才能迎来新的革命高潮,这是“城市中心革命道路”的典型主张。在此可以断定,答案为B选项。

第33题,考查前苏联时期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发展状况。材料首先交待了背景时间为1952年,即斯大林统治苏联期间。从教材知识我们得知,斯大林统治期间,农业问题始终未能很好地解决,直到斯大林去世,苏联的人均谷物产量仍未超越1913年沙皇时代的水平。可见,材料中马林科夫所列举的一系列数据以及所说的1952年苏联的谷物问题顺利、彻底、永远解决皆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实际上是出于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故排除A、B选项,而1952年农业改革尚未展开,答案为D选项。

第41题,通过对比汉代和唐代的两幅行政区划地图,考查从汉到唐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从所给的两幅历史地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汉代地方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全国共分为14个州,集中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州名多沿用古代名称,如荆州、扬州、徐州、豫州、兖州、冀州、青州、并州、雍州、幽州等;唐代地方行政区划以道为基本单位,全国共分为15个道,南北方分布相对比较平衡,道名中多方位名词,如陇右、关内、河东、河北、河南、山南、淮南、江南、剑南、黔中、岭南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汉代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经济未得到很好的开发,且在命名州时受《尚书·禹贡》和《周礼·夏官·职方氏》的影响;到了唐代,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得到有效的开发,且在设置行政区划时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此外,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从汉到唐,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加强,地方行政区划不断得到完善。

以上是本人对历史材料题的一些个人见解。为更好地适应新课改后的高考,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加大教研力度,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进而提高得分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