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闻写作中文学手法的运用

作者: 李珺

摘 要:从某种角度上讲,写作,是决定新闻作品成败的关键。如果能够在保证新闻真实的前提下,较好地运用多种文学手法去“实话实说”,把新闻作品写的深刻、精致、感人而富有文采,达到思想性、趣味性与可读性的统一,无疑,对新闻事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新闻写作; 文学手法; 运用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25-001

新闻写作是完成新闻作品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体现新闻价值,即新闻的社会效应的重要手段。一篇新闻作品的质量如何,从新闻作品完成的整个过程来看,写作的手法和技巧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名记者如果捕捉到了好的新闻线索,抓住了很有价值的新闻题材,掌握了大量真实感人的基本素材,却未能用高质量的文字表现出来,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写作,是决定新闻作品成败的关键。

新闻体裁的写作与文学体裁的创作在规则手法上有很大的区别。但既然同属于写作的范畴,那么在规律上必然会有某些统一的地方。许多新闻作品的文学性也日渐增强。如果能够在保证新闻真实的前提下,较好地运用多种文字手法去“实话实说”,把新闻作品写的深刻、精致感人而富有文采,达到思想性、趣味性与可读性的统一,无疑,对于新形式下新闻事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实际上,在新闻写作的诸多体裁中,除了消息和要闻简讯等,其他体裁如通讯、特写、评论、述评乃至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报告文学等写作中,都可以因文而异地运用某些文学手法。比如标题的制作方面,形象、生动、别致、含蓄的标题比那些直露、生硬、刻板的标题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形象地说,一个好的标题如同商家的字号或者产品的商标,既能反映其门类、性质,又好懂、易记、便于流传。

又如材料的取舍和细节的运用方面,从千字短文到鸿篇巨制,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细节描写见长。一个很微小的细节描述,往往可以与读者产生共鸣,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在许多新闻体裁的写作中,同样可以运用与主题相联系的真实生动的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这一手法运用得好,写人可以把主人公写得有血有肉,感人至深;写事,可以把事件写得真实可信,如在眼前。即使是一篇述评或论文,有了好的事例和细节,同样能收到言之有物,形象生动,无懈可击的效果。再如,语言的锤炼和文字的驾驭方面,高尔基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从一般性规律上来讲,文学创作如此,新闻写作亦应如此。在写作中,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是语言的基本要求。它可以增强作品所反映的事物的真实性,可以反映作品的立意和思想的深刻性,而形象生动的文字则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一篇新闻作品如果写的含糊其辞、言之无物、结构紊乱、概念模糊、干瘪乏味、粗俗平庸,题材再好,也只能是一种无谓的失败和浪费。

此外,文章的立意与结构、开头与结尾、转折与过渡、叙述与描写、逻辑与表达、述评与议论、意境与烘托等手法,在许多新闻体裁的写作中都会涉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作者善于去把握和运用,就能写出质量较高的新闻作品来。

近代,自从报纸和刊物诞生以来,新闻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于新闻写作的研究,国内外新闻界历来十分重视。在新闻事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很好地学习和借鉴中外经典新闻作品的写作手法,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毛泽东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就曾亲自为媒体撰写新闻稿。时事评论《别了,司徒雷登》,标题起的鲜明,诙谐,风趣;材料的选择典型,真实;语言风趣,幽默,辛辣,俨如一篇讨伐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战斗檄文。魏巍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标题明白如话,紧扣主题,贴近读者而又蕴涵悬念,教人急欲一读。在内容上,材料的选择十分典型;在细节的捕捉和描写上颇见功力,从而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发表后在全国轰动一时,影响了几代人。穆青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以环境的烘托,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细节的描写见长。主人公雪夜访贫问苦,冒着风沙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忍着剧烈的病痛为改变兰考的贫困面貌呕心沥血等情景,读后令人难以忘怀,焦裕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由此而彪炳后世。

在西方新闻界,许多记者和作家的写作手法不落俗套,别具一格。美国记者H·R·尼克波可的《斯大林的少年时代》,以视角独特,切入点准确和语言的客观描述见长。斯大林是一位世界级风云人物,作者不写他为人熟知的丰功伟绩,却通过对斯大林母亲的采访,活生生地写出了母亲眼中的儿子,一个是人而不是神的斯大林。作品充满浓郁的人情味,提示了斯大林伟大性格的“母性根源”,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和史料价值。苏联著名记者伊里亚爱伦堡的政论性通讯《我们的春天》,通过对战后莫斯科郊外春天美好景色的描写,对卫国战争的回顾,对苏联人民战后克服困难重建家园的记叙,用春天象征革命正义事业的伟大生命力和美好未来。作品以景抒情,以事喻理,富有哲理和形象美,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日本记者秋冈永荣的风貌通信《世界屋脊上的西藏》,通过对翻身后藏族群众“古铜色脸上呈现着的笑容”、“两位活佛的还俗”、“藏汉之间的交流”和“建设者们的脚步声”的描述,依据事实,直抒胸意,使人尽情领略其中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情,倾听到了西藏人民前进的脚步声。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历史特写《征服南极的斗争》,在手法上以细节的精到描写,语言的优美生动和议论的精辟深刻见长。作者重点对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及其同事冲击南极点失败后坦然面对死亡的记述,热情地赞扬了他们为科学献身的可贵精神。从上述作品的简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新闻作品中,文学手法的运用是多么重要。这些作品体现出来的新闻价值,审美价值;体现出来的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体现出来的人性美,自然美,心灵美以及感染力和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多种文学手法的巧妙运用。

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想,诚挚的爱心,广博的知识和浓厚的文学素养,才能写出体现时代精神,弘扬人间正气,反映群众心声,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的有战斗力和生命力的新闻作品来。

我们的时代需要众多的新闻作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