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的教学设计
作者: 毛新华摘 要:环境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改善环境、自觉养成和选择绿色行为为目标的终生教育。在教授《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时,充分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探索环境教育学科渗透的方法。
关键词:环境教育; 学科渗透;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27-002
1.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的最后一节。本节内容理论知识不多,但也有提纲掣领、拓宽提高学生视野的重要内容。本节主要关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们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这三个问题。教材首先较简略的介绍了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种类,然后对“生物多样性”重点进行讨论,旨在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价值。最后通过实例介绍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并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含义和意义。
本节的教学设计旨在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并展示的方式,体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和价值。(3)举例说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意义。
2.2能力目标
(1)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有关资料;(2)举例说明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2.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注生态伦理道德,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辨别。
4.教学准备
布置不同学习小组不同的任务。部分组搜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资料,其他组搜集“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小组间合作将两个话题资料汇总并制作课件,各组派一名代表作汇报。
5.教学过程
5.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请同学们说说人口增长给我们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哪些影响?
过渡:教师展示印尼海啸组图及相关数据、近些年来我国旱灾及洪涝灾害视频、各地雪灾和极端气候现象资料。
提问:看了这些资料后你有何感想?大自然对人类的这些报复行为,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习惯有关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5.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过渡:环境问题有很多类型,今天我们来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联系旧知:生物圈的概念及物质循环的特点。
讲授:全球性生态环境是在生物圈的高度来考虑的问题,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以下方面: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等。
讨论:教师展示全球性生态问题相关图片资料,并组织学生讨论书本中的两个问题:1这些环境问题影响你的生活了吗?2你平时的行为是否影响到这些环境问题?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联系实际生活分小组讨论。各小组选派代表陈述观点。
5.3保护生物多样性
过渡:作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的生物多样性锐减,近年来广受关注,我国的白鳍豚、华南虎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情境创设:播放视频:《最后的白鳍豚——淇淇》片段,使学生对生物多样性锐减有直观认识。
提问:生物多样性包括哪三个层次的内容?
学生回忆,回答: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讲授: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这一概念涵盖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内容。
过渡:生物的多还是少,看上去似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没多大关系,果然是这样吗?生物多样性有没有什么价值呢?请搜集这方面资料的小组派代表向同学们作汇报。
学生代表图文并茂地汇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结合书本主要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三方面进行阐述和举例说明。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介绍,要求学生做课后练习第一题连线题,检查学习效果。讲评后作简要总结:(1)潜在价值:目前尚不知道的价值;(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调节功能;(3)直接价值:食用、药用、科研等。
5.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过渡:既然生物多样性价值很高,我们应该保护好生物多样性,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并归类。
学生自学后,教师讲授:主要措施可以分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
提问:(1)你认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生物?(2)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措施可以用于采取?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过渡:近些年来,我国科学家利用人工受精,组织培养,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这些技术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有小组搜集了相关资料,请学生代表作介绍。
学生代表简要介绍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6.教学效果与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课堂上学生参与度高,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知识目标得到有效落实。通过本节课的课前准备,学生搜集资料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课中所设计的一些教学活动,能充分达成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教育目的。学生在学习后充分认识到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也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相信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能关注环境问题,从自身的小事做起,对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