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体育教学对德育的功能

作者: 穆艳中

摘 要: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体育教学对德育的功能,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关键词:体育教学; 德育; 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30-002

长期体育实践表明,通过体育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身体素质,而且能塑造学生的行为、品质、个性、情感、兴趣,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与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热爱集体、积极进取的品质,还能培养争取胜利的信心和勇气,以及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一、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1.教学对象的复杂性

由于学生的生理特点有很大的差异,同时每个人又有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征。因此不同的学生所体现出来的行为差异显得极为复杂,表现在体育活动中也有各自的特点,这使体育教学比一般学科显得复杂。

2.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体育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从其所拥有的项目看,可以分为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民族体育(包括武术)、韵律活动等等;从运用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速度的、力量的、灵敏的、技巧的等等。

3.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体育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果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手段运用得当,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4.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和集体性

竞争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另外,体育运动在很多项目上面还具有明显的集体性。这种竞争性和集体性使学生产生集体意识,这种意识最终转化出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5.教学效果的直观性

经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坚持不懈的锻炼,体育教学的效果将会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如学生身体的逐渐强壮、抗病能力的增强等,都能给人以直观的感觉。

二、体育教学对德育的功能

1.体育学科是开设时间最长的学科,是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必修课程。体育课程改革后的新教材《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目标中就明确规定了德育相关的目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

2.体育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可以在不同的年龄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既具体又实际,其效果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

3.体育学科的教材、内容本身就具有思想性,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

4.学校体育通过体育课、课外活动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相互接触、共同协作、相互竞争的机会较多,学生的思想行为容易暴露出来,因此,体育活动具有培养道德品质的较好条件。

三、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

1.内容中贯穿德育教育

体育锻炼运动量大,一些体质较弱的学生常不愿参加,体育教师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常能使他们树立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从而自觉刻苦地参加锻炼;体育与保健教学的规范化要求高,操作必须掌握一定的动作要领,教师可以通过提示、示范、讲解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性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体育与保健教学大多在室外进行,使用教具面广,在组织学生搬放,使用运动器材的过程中,能直观而自然地进行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教育;体育与保健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教师通过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的创设,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就能取得明显的集体主义教育之功效;体育教材可以结合许多事物,以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设计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身处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模仿练习和运动,达到身体锻炼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2.过程贯穿德育教育

在武术教学中,学生学会了拳、掌、踢腿等动作,课间,有些同学闲着无事,动手操练起来,开始时你一拳我一脚,最后由于出手轻重不一打起来了。针对这种事情,我编了四句口号:“学习武术、强身健体、发扬传统、弘扬文化。”在练习武术前,让学生一边原地踏步一边呼叫,从而使每位学生明白了学习武术的真正目的,课间再也没有出现“互打”现象了,而且通过口号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

3.评价中贯穿德育教育

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罚分明”,其意不仅是说赏与罚之间必定要有道清楚的界线,更意味着有由才赏,有由才罚的道理。但一味的表扬,事事得赏,这不仅会变成毫无意义,而且变成“无聊”的代名词。过重严厉的批评,往往可能毁灭孩子的兴趣,变得自暴自弃,陷入自卑和孤独,因此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

①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②言行避免粗暴;③就事论事,不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

4.形象中贯穿德育教育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体育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达于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的过程。为此,体育教师严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5.事件中贯穿德育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使他们接受批评的同时又提高了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秀华.《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五性”》,《中国学校体育》,1998年第2期P30

[2]李格.《论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体育函授通讯》,2001年第4期P71

[3]《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4月刊

[4]《班主任工作教程》,高等师范学校教材,1995年9月第1版P18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