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穿珍珠的线
作者: 闪梅摘 要: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则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以教材(教学内容)呈现的逻辑关系为课堂教学的线索,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规律以及课堂的生成。认真梳理教学内容,重新构建教学线索,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也是新一轮课改对地理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教学线索;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41-001
一、背景介绍
新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2.在地图上识别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归纳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4.举例说明南方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5.列举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南方地区》是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在了解了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和北方地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本章共分为四节: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第二节《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三节《香港与澳门》、第四节《台湾省》。
教学重点: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南方地区的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分布。
教学难点: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展示南方地区的景观图——红土地、江南水乡、南方的河湖、丘陵……
师:这是四大地理区域的那个区域?
生:南方地区。
自主学习:读图回顾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总结南方地区的范围。
小结: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东部和南部濒临我国的海洋。
2.感受湿热
师:结合图片以及你生活在南方地区十多年的经验,你会用什么词来描述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呢?
生:湿热。
展示:中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图,感受南方的“湿热”。
3.找出原因
活动探究一:(1)为什么会形成湿热的气候?(2)南方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1)与位置有关;(2)主要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教师小结展示:(1)南方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2)中国的气候分布图以及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和柱状降水图,总结两种气候的特点。
自主学习:展示中国的年平均气温图和年降水量,分析南方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
小结:受纬度影响,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降低;受海陆位置影响,降水由沿海向内陆减少。
教师引导探究:有没有例外呢?在两幅图中指出云贵高原(气温比同纬度要低,降水也比周围地区要少)。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可能与地形有关。
4.分析影响
活动探究二:湿热的气候还会对其他的自然环境要素产生影响吗?简要描述本区河流、植被、土壤的特点,并分析与气候的关系。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1)降水多,因此河流流量大;气候温暖,因此河流无结冰期。(2)气候湿热,因此植被常绿。(3)红土地。
教师补充:红土地的形成与气候的关系——由于南方地处亚热带,这里的气候环境高温多雨,风化壳中的钾、钠、钙、镁等活泼的元素,很容易被雨水溶入而带走,而那些铁、铝之类的不活泼元素,随水流的渗透,会沉淀在土壤中。再进一步氧化时,红色的氧化铁和褐色的氧化铝就会在土壤中渲染。又由于土壤中氧化铁的含量大于氧化铝,所以红的色彩占了上风,但因受氧化铝的影响,红中略带灰色,成为砖红色,土壤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红土了。
课堂延伸:四川盆地广布紫色砂岩和紫色砂页岩,在充足的热量、水分条件下,这两类岩石风化而形成紫色土,所以,四川盆地又称为“紫色盆地”。
教师提升:可见外力作用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例如人类的农业活动使得南方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水稻土。
过渡: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三、教学反思
改版后的人教版地理教材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但是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的重难点都是分散的,有的是通过地理图像呈现,例如本节课中的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分布;有的是在文字的表述中;还有的通过活动来展现,例如本节课中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就好像一粒粒散落的珍珠,需要我们教师把它们串起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穿珍珠的线。这条线就应该是我们整个课堂教学的线索。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有其特殊性。初中的四本教材中,两本上册主要讲述的是世界地理和自然地理的总论部分的知识以及学习地理的方法,而下册两本书是区域地理的学习。例如去年听到的一节《土地资源》的新课,教师就是用了《爸爸去哪儿》这个娱乐节目贯穿全课:从《爸爸去哪儿》中的自然景观认识土地的利用类型——根据爸爸的愿望选择土地类型——通过爸爸的愿望来了解中国土地现状——根据爸爸的愿望找寻土地类型的分布并分析原因。虽然其中的情节有些是教师杜撰的,但是却用的恰到好处,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当然,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也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但是清晰明了的主线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之一。要想构建一条清晰的教学线索,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钻研教材和课标,把握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去构建课堂线索。甚至,同一个内容,同样的学生,我们也可以构建不同的教学线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钻研和摸索。笔者相信主线清晰的课堂一定会是一节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