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观察实效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蒋福明摘 要:观察对于刚开始进行科学学习的小学生来说,既是他们科学探究的起点,也是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基本途径。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方法”,提高小学生观察活动的实效性。
关键词:观察目的; 观察习惯; 观察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65-001
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活动的基础,对于刚开始进行科学学习的小学生来说,观察是他们科学探究的起点,是获取外界信息的基本途径。如何提高目前小学科学学习中学生观察活动的实效,已成为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明确观察目的,有的放矢地观察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这是心理学对观察的界定。可见观察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本身就是需要意志对其进行调节支配,以使行动能按目的进行。因此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例如在学习空气单元认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性质时,如果学生不明确观察的目的,就会看热闹似的只顾观察瓶中酸碱的剧烈反应。但教师如果能让学生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后再观察,那么学生的观察就会集中在烧杯中高矮两支蜡烛的熄灭及熄灭先后的现象上,观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著名自然特级教师冯蕙英曾说:“在学生每次观察之前,我必须让他们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要达到什么目的。”她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观察的效率来自于明确的目的。对一些较难观察到的细节现象更是如此,例如《凝结》一课,学生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并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我们要观察的是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热不同的两块玻璃片会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发生,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观察的目的,有的放矢地去观察,并发现在冷玻璃片下很快出现许多小水珠,在热玻璃片下没有小水珠。如果观察目的不明确,学生就未必能发现这一现象。
二、强化观察习惯,精细全面地观察
科学观察不同于东看看、西摸摸,它要求观察者能在观察后对观察对象作出精确的描述。正如著名自然特级教师林有禹所说:“自然教学要提供学生更多的观察机会,培养他们善于精细、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事物,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笔者认为一个具有良好观察习惯的学生应该能做到:
1.在确定观察的目标后,他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借助他所拥有或所能找到的有效工具进行观察和测量。如四年级“岩石和矿物”单元《2.进一步观察岩石》一课,在确定观察岩石的结构和硬度后,教师除了为每个小组提供一盒10种岩石,还提供了放大镜、铁钉、铜棒等工具,并提示学生:⑴铁比铜硬;⑵铁、铜相互摩擦时铜上会留下划痕,而铁上则会留下铜的物质。再如四年级“溶解”单元《2.怎样加快溶解》一课,准备的器材中除了冷热不同的水、食盐等可溶固体、相同的4个杯子,还准备了温度计、钟表等。老师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逐渐习惯借助利用有效的工具。
2.知道多种感官并用比单用一种感官更有效,并能设法尽可能获得有关观察对象的更为丰富细致的信息。心理学家啥尔达科夫早已用实验证明了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活动能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的功能,从而大大增强观察效果,也有利于获得更为丰富细致的信息。关于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在三年级上册教材《运用感官》的学习中,对学生进行了专门的训练,课文通过让学生综合运用感官,发现各个感官的不同作用,体会到综合运用感官,能全方位地认识事物。当然综合运用感官的训练,将贯穿科学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
3.能详细、客观、真实地记录观察的结果。科学观察的意义在于观察结果的分享和观察资料的积累。因此科学观察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观察”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不但要如实记录“观察”到了什么、“观察”到的东西什么样,还要说明观察者是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观察的、是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观察”的,以便重新进行检验,或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发现。我们的做法是,开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教师设计拟订好的表格,以逐渐使孩子们养成习惯。好的观察习惯是怎么来的?它来自老师的精心设计,来自老师的悉心引导。
三、指导观察方法,有序高效地观察
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个环节,它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方法。
1.学会有序观察。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都有各自的“序”。小学生观察时往往会出现不知所措或乱做一通的现象,这些可能都是因为找不到物体的“序”。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如指导学生观察一天气温的变化时,可以按时间顺序,观察大树可以按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而研究月相观察月亮在不同日期同一时刻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等。无论是方位顺序观察还是时间顺序观察,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用一种观察方法贯穿于一次观察全过程,就不可能观察得全面、细致。因此,只有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方法,围绕观察目的进行观察,才能真正把握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2.学会控制变量。科学观察很多时候是要借助于实验手段进行的,而实验就要涉及变量的控制。例如在研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应引导学生明确除了水和空气条件一样外,放进的豆子的数量、大小、质量等都应该一样,如果这些条件不加控制,观察搜集到的就有可能是不可靠的数据。有这样一个例子:孩子们正在研究“怎样加快溶解”,每个组都根据计划将4包相同量的固体溶质同时放入冷热不同剂量相同的水中,并用一支温度计分别测水温。突然有一位学生提出希望老师能再给他三支温度计,理由是他得同时测四个杯中的水温,因为水温是在不断下降的。且不说他这样做是否有必要,但无论如何都是令人欣喜的。
无论是“明确观察目的”还是“强化观察习惯”、“指导观察方法”,其内涵都是极其丰富的,以上仅是笔者的一点相关实践及思考。我们相信切实把握好“观察”这一科学探究中最基础的环节,真正提高其实效,应该是“向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迈进”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