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导入初探

作者: 徐振辉

摘 要: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本文阐述了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导入; 情绪感染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66-00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好头,便是一节成功课的良好开端。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就好比一台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每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因此,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下面本人就针对导入的方法谈一些浅见:

一、介绍史实,了解背景

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很多精彩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介绍史实,既让学生了解写作的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如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我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入手:《史记》作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发愤之作,是对以前文化的一次大总结,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史记》的创作与成书是有一系列的因素的,这一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帝国更迫切的提出了综合学术的要求,它是适应大一统社会的历史使命而产生的,是时代的需要以及司马氏两代人的心血造就的。这样的导入,使得学生在对《史记》的历史地位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自然而然对课文中的故事产生兴趣,就有了进入文本的欲望,对深入文本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创设情景,感染熏陶

1.以情感人

教学时,注重以情感人,用情意盎然的导语导入新课,能感染学生,也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利用引人入胜的幻灯、录音、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也可以通过讲故事,听音乐,背诵古诗、笑话等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景,渲染气氛,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想,产生共鸣,未入其文,先动其心,激励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情景。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抒情性文章的教学。

2.文学独白

它是教师课前酝酿感情的一种难以自禁的倾泄,它让人深思,让人警醒,让人振奋,它极富魅力的语言表达,很容易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开头,我的感受尤其深刻: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一个超乎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此,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述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接着逐幅演示圆明园风光的图片,请学生观察欣赏,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感受。师接着深情地讲述:这么美好的东西居然化为灰烬,该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啊!是谁让我国的瑰宝毁于一旦呢?话音一落,学生聚集了情感开始去探索课文了。

又如在教授《在大海中永生》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一提起敬爱的邓小平爷爷,就会从心底激起我们对他深深的怀念和无限的崇敬。1997年3月2日上午,千山默哀,万水呜咽,敬爱的邓小平爷爷,离开了热爱他的人民。一架银色的专机离开北京西郊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辽阔的大海。教师在这里,以饱满的激情,深情的语言,为学生体会这篇文章的情感作了铺垫。

3.笑话导入

通过讲笑话,也能起到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情绪的目的。上课一开始讲个笑话,不仅调节课堂的气氛,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这个笑话必须和讲课内容有关,不能完全脱离教学内容。

4.欣赏音乐

这无疑也是一种创设情景,导入课文的好方法。音乐大师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罗曼罗兰)”,虽无汹涌的波澜,却能渗透人的灵魂,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钢琴曲。”(打开录音机,播放《月光曲》)听完后问:“此时你的心情怎样,说给大家听听。”优美明快的音乐创设了一个最佳的审美氛围。学生既学到知识,又理解贝多芬对音乐的特殊感情,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三、直观演示,兴趣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调适教学气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只小动物,你们谁认识它?”然后播放变色龙捕食的视频。学生惊喜地回答:“变色龙!”教师接着问:“你们对它有多少了解?”学生交流说到它会变色,教师趁机说:“变色龙为什么要变色呢,是不是为了好看?”学生沉默。教师马上因势利导:“它变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的《变色龙》讲的就是它变色、捕食的情况。”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找到了答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种导入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教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的导入也是如此。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虽是短短的几分钟,引人入胜的导语却如渔人手中的“纲”,总系全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治学生情操,给学生以知识和美的享受,让我们从精彩的导入迈向成功课堂的殿堂。

参考文献:

[1]于漪.给语文教学加点钙[M]上海教育出版社

[2]邱梅婵.小学语文新课导入设计之我见[Z]

[3]段云锋.教育艺术,2008年第九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