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英语课醇美境界
作者: 郑静芳
摘 要:“让学”旨在“把学习的方便和好处让给学生,使尚蒙的学生觉悟、聪慧”,以实现教学活动向“学”的回归。“让学”的英语课堂,学生应始终处在主体的地位,积极主动地倾听、阅读、探究和发现。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让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80-001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教师,他得学会让他们学。”这个“让”使我懂得了“教学的真谛在于引导,在于激励学生,在于让学生热爱学习,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落实到英语课堂上,就是要让学生多参加听说读做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
一、“让学”要把倾听还给学生
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这一连串的数字告诉我们,人有一半的时间在听,而对小学生来说,“听”则显得更为重要了。
教学中,我注重每堂课前5-10分钟的Free talk:有时让学生自由会话,有时与学生一起扮演角色表演,有时让个别学生当小老师上前提问、讲讲小故事。而且,我会提醒学生把刚学到的新知识结合到Free talk 中,不断加以充实。这样,在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的“听说”过程中,即时把一些刚学的新知识加以复习,有时还为这堂课的新授埋下伏笔,既衔接了新旧知识,加强了联系,又让学生一下子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锻炼了自己的听说能力,同时也积累了听力的水平。
二、“让学”要形成“说”的能力
“说”的本意是用话来表达意思(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戈登·德莱顿和珍妮特·沃斯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一个人一生中只有30%的知识是在学校获得的;在这30%的知识中又只有5%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其余25%是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际获得的。由此可见,“交际”对学生的生成性学习具有不可小觑的重要影响。“让学”,不但要让学生“听起来”,同时更要让学生“说出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心里的想法、感受以及形成的思考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形成“互动式”或“对话式”学习。
例如在我们班的英语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当中适当增加一些对话表演。首先,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要求尽量模仿原文录音中的语音、语调,展现原文内容。再让学生丢开书本,加上一些动作,配上一些道具表演对话。通过表演对话,把书本知识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在学生能较好地表演对话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改编原文对话并表演,增加新的内容,丰富、充实原对话。
三、“让学”要把阅读还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因为读本身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方法,而且最终会成为一种能力——在读的过程中生成对话,积累语感,感悟情思,掌握方法。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自主阅读卡”。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正确的阅读方法,更为检验学生自主读书效果提供了一个及时、有效的途径。以英语阅读为例,我们可以从阅读次数、词汇与句子积累量等各个方面来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绘制如下表格:
四、“让学”要把“做”落实到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把学习局限在教室的四堵墙壁里,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用形象的话来比喻:在教室的旁边还应当有一块园地,让学生在那里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的劳动。这块田地可以是很小的,哪怕是装着泥土的箱子也行。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哪里能做到这三点,哪里就有生动的思考,使智慧得到锻炼。”
在一次以单词“peace”为主题的英语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理解,我将全班53名学生分成8个小组。围绕着“peace”侃侃而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什么是和平”、“我们能为和平做些什么”等问题进行简单的讨论。接下来,我向每一个小组分发了一张画图纸以及各色彩笔,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在纸上写下或者画出心中与和平有关的事项。同学们跃跃欲试,表现积极。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两位代表上讲台描述了他们的作品。一张张图画纸上填涂满了花鸟树木、日月星辰和简笔画人物等等,并且同学们都细心地在图画旁用英文做了简单的标注:love、kind、hug、smile、fun、flower、tree……同学们在理解“peace”这个单词的同时,还从身边同学的描绘中学到了更多与之相关的单词。
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确,为了适应新课程条件下课堂与学生的多元、全面和综合性发展,我们必须更加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和帮助的能力,协助学生发展、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化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将纯粹的知识增长丰富为情感层次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德国]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2][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美国]戈登·德莱顿,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上海:三联书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