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作者: 顾雪梅摘 要:《黄鹤楼送别》以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关键词:《黄鹤楼送别》;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91-002
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以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用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借助古诗描绘了李白创作此诗的过程,诗话互照,情景同现。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编者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意境,领悟情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受知识水平和阅历的限制,初读课文没有多少难度。但真正面对文本时,对“饮酒话别”,尤其是“目送吟诗”细节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不能正确把握,很难产生共鸣。同时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古诗文的能力,更是教学中需要处理的关键点。
三、设计理念
本教案的设计试图体现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力求做到“诗文交融”,即通过对文的感悟,达到对诗的理解。抓住“依依惜别情”这根主线,通过音乐、语言,营造与课文相吻合的意境,运用朗读、想象、合作表演等手段,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仰望、远眺”等重点词语。使这些词语不无味无趣,从而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产生情感共鸣。
四、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品读课文,理解诗句,体会课文意境。
五、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1.读诵《送别诗》,渲染气氛——未成曲调先有情
1.1多媒体播放歌曲《烟花三月》。师述:这首歌你听过吗?你联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生自由交流。)
1.2师述: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内心的伤感,有踏歌相送,有把酒相送。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离愁却是一样的。(读过的送别诗,师生交流。)
1.3初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学生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及对作者的了解。
设计意图: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与学生的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适度地通过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2.品读课文,感受依依惜别情——好文不厌百回读
2.1学习课文一、二节——赏景藏情。(1)出示课件“春景图”, 两位友人在暮春三月里就要分别了,说起三月,你能想到哪些词语呢?
师:烟花三月的景色是迷人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两位友人有心去欣赏吗?
(2)品读句子:体会两者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的意境。
“仰望”是什么意思?“远眺”什么意思?分别时刻,诗人的心境。对“藏”字的体会。
(引导体会两位诗人都心照不宣,谁都不愿也不忍去谈及这一触即发的依依惜别之情感。)
(3)配乐朗读1—2自然段,体会离别之情。评议。
设计意图:始终抓住“依依惜别情”这一情感主线,通过对“仰望、远眺、藏”等重点词句朗读、理解和感悟,让学生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一触即发的依依别情。在教师引导和对文本的催化中,学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诗人的情感中,使学生能感悟文字背后丰富的情感、色彩。
2.2学习课文第3节——举杯话别。(1)过渡: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
(2)品读句子: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指导朗读,读出劝慰之意。
(3)指名两组学生分别上台表演。配上音乐《阳关三叠》。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想象是创新之母,但想象又必须依托于形象,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创设了离别情境后,让学生找自己的朋友,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分角色扮演李白和孟浩然进行说话练习。这一设计,让学生上台演,能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
2.3品读课文第4、5节——目送吟诗。(1)过渡:多么感人的场面啊!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需别。
(2)品读句子: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这时李白又有什么表现?
品悟:“伫立”是什么意思?“凝视”是什么意思?(4)这里的“凝视”能不能用前面的“仰望”或“远眺”来换呢?为什么?
(4)过渡:目送着孤帆远去,这时李会想些什么呢?
(5)出示古诗,配乐范读。指名读。评议。
设计意图:“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伫立、凝视”等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更好地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意境。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对文中的情感因素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这正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而且感情朗诵不仅是手段,它更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3.诗文对照,品词析句,体会诗的凝练——诗情润物细无声
3.1找一找,文中哪些语句和这首诗是对应的?
3.2“下扬州”怎么理解?(下:一方面是地理位置的原因,另一方面蕴念着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3.3结束语:千金易得,知己难觅。希望同学们珍惜朋友间的友谊。
设计意图:“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诗意是语文生命的血液,语文是诗意栖息的家园。应该让学生动用自己的感受、想象、情感、灵性甚至下意识、潜意识等,去感受去聆听去把握词语。在本环节中,让学生诗文对照,加深对诗的理解,用词的准确。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极具美感的,只要教师善于调拨,在学生多元的、个性化的、充满诗意的感悟下,一下子就丰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