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观察活动的“含金量”
作者: 陆艳摘 要: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那么,观察活动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哪呢?这是值得思考的,也是提升观察活动“含金量”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观察; 快乐性; 科学性; 含金量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103-001
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无论是实验科学方法和理论的创始人伽利略、培根、牛顿,还是崇尚理性思考、以“我思故我在”闻名的笛卡儿,都肯定观察和实验的重要地位。
一、彰显观察的“科学性”,培养学生“求真、求是”的品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明确指出: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科学课堂中的观察活动就是一种极富理性的科学研究活动,我认为彰显观察的“科学性”,培养学生“求真、求是”的品质,是观察活动重要的价值体现之一。
(一)真实、客观地记录,培养学生“求真”的品质
观察与记录是密不可分的,及时有效地记录能帮助我们从观察中获得更多新的认知。然而,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往往会把主观因素夹杂进去,影响记录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如实验探究摆在相同时间段(10秒内)摆动的次数时,很多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出摆随着时间的推移,速度越慢的结论。而他们通过实验探求到的数据却证明摆在相同时间段内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二、细致观察、多维讨论,培养学生“求是”的品质
1.在细致观察中,慢慢接近真相
在观察过程中,有些事物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则是需要细致观察才能有所发现的。如在对鸡蛋结构进行观察时,很多学生往往在观察到五、六个结构时,就自鸣得意了,殊不知鸡蛋内部还有很多细微的结构存在。此时,教师可通过一些言语激励,鼓励学生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如“你能找到八个或以上的结构吗?”“比一比哪位同学最细心!”……通过这样的引导训练,学生最终获得的观察结果也就更有价值,他们也才能在细致观察中慢慢接近事实的真相。
2.在多维讨论中,逐步揭露真相
交流讨论是优化观察结果的重要环节。一个人的观察往往有限,通过交流,可以分享彼此的观察,互相弥补经验上的不足,让观察结果更全面。在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活动,如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等,引导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弄清问题真相,最后获得全班共同认可的观察记录或结果。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整理、收集观察信息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提升引导,能促使学生透过纷繁的表象看到本质,获得更扎实、全面的认知,培养学生“求是”的品质。
三、凸显观察的“快乐性”,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曾说道:“享受成功,享受成长。这是生命最美好的一种品质。”教育家斯宾塞也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成为快乐的人。”因此,我认为凸显观察的“快乐性”,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是观察活动另一个重要的价值体现。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观察乐趣
在《种子的萌发》一课导入时,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导入一
1.师出示两种不同的种子(蚕豆、黄豆)。
2.T:观察蚕豆、黄豆的种子,他们在外形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导入二
1.师出示一个黑色口袋,让学生在不打开看的前提下,观察并猜一猜里面放了什么东西?
2.T:除了看,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观察?
……
3.学生观察。
4.打开袋子再次观察。
比较两种导入方法中学生的状态,我们就会发现,运用第二种方法教学时,学生观察的兴致更高。那么他们就会更享受这样的观察过程,也会在这样的观察过程中真正收获快乐。
(二)创设环境,呵护学生观察热情
民主和谐、轻松自由的观察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更快乐、有效地观察,反之,如果在观察活动中,学生缺乏安全感,被束缚手脚,快乐就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受到课堂教学的束缚,把很多观察活动放在室内。如观察蚂蚁、蜗牛的活动等等。学生看似有序地完成了观察任务,但是可能很多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点由于观察场所的限制而不得不草草了之,他们的观察热情也会受到影响。
其实老师完全可以让孩子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观察。老师要做的是为各小组提供观察单,提示观察重点,并提醒学生及时记录观察中的新发现。这样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不仅能关注重要的问题点,而且也能在较自由的氛围中自主关注感兴趣的方面,真正享受观察的快乐。
(三)有效激励,促使学生常葆观察兴趣
在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观察活动都那么有趣,要让学生时刻对观察活动保持较高的兴趣,在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快乐,还需要教师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
1.运用评价方式激励。教师应有效运用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观察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如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观察情况给予相应分值的评价奖励,当学生积累到一定分值时,再授予学生“观察入门者”、“观察能手”的称号奖励。通过这样的评价鼓励,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变得更有劲头,也更细心,同时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运用名人故事激励。伟大科学家成功的背后总有其坚持不懈的付出,而这些科学家的传奇故事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如“贝塞尔发现恒星周年视差的故事”、“伽利略发现摆有等时性的故事”等等。教师应认识到“科学家故事”在教学中运用的价值,并引导、激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留心生活、细心观察。通过这样的“榜样”引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观察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蔡铁权,臧文或,姜旭英编著.科学实验教学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2]季荣臻.科学观察,科学教育的关注点,科学新视野网刊,2009-5-13
[3]张红霞著.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
[4]郭思乐著.教育激扬生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