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主动学习

作者: 汪必前

摘 要: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创造条件、机会,促使学生个体有效参与,力争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指导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关键词:数学教学; 激发兴趣;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102-001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

一、设计动手操作情境,通过操作实践参与学习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数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这样既使学生的思维随着动手操作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1)在动手操作中认识二分之一(先将一杯水平均分,得到半杯水,再动手对折不同的图形,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建立二分之一的概念)。(2)由二分之一迁移到几分之一(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思考、讨论一组图形中的每个阴影应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3)以几分之一为基础,迁移到几分之几(通过想:一组图形中的阴影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做:动手折一张纸,指出它的2/3、3/4、2/2。画:在一组图形中涂色,再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主导者,是一名导演。

二、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恰到好处的设疑提问,可以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究,去打开智慧的大门。利用定势心态设疑。例如:学过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利用学生的平衡心态设疑(学过加法交换律后出示28+34=38=24;利用学生的可逆心态设疑(例如:因为甲比乙高,乙比甲矮,所以一个数加上它的一半后再减少一半,一定等于原数)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设疑要把握时机,恰到好处,应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并从中品尝探索的艰难和欢乐。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境,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但问题的设计要因材施教,难度适中,使各类学生都能发挥积极性,能获得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到位,教师的导才能“导”在关键处。

三、加强小组学习,营造参与氛围

兴趣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有的课堂看起来热火朝天,学生在回答老师精心设置的问题时更是妙语连珠,可事实上许多都是学生表面的、形式上的参与。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教师与学生根本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因此,教学中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启迪思维,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识,便于形成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思维的参与。这样学生参与了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之间互相讲解、提问、讨论,彼此做小先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学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也会取得发展和提高。

如:2424÷101=24,4848÷101=48,9696÷101=96,

2424÷202=12,4848÷202=24,9696÷202=48,

2424÷404=?4848÷404=?9696÷404=?

找一找,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这些除法算式有“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相同的倍数。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也扩大相同的倍数。”的规律。虽然不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然而他们已经发现了这些规律,并且在小组内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了,这是非常可贵的。

四、在阅读中参与学习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既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有效手段,又是学习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教学中要重视利用数学课本,做到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本,做到“四有”:(1)有明确的预习要求,(2)有明确的预习范围,(3)有预习思考或预习作业,(4)有预习情况的检查,帮助学生有的放矢的预习阅读新课内容。如“三角形的认识”预习要求:认真阅读新课内容,知道三角形的概念、特征和分类,画出有关重点句,圈出关键词,同时提出思考题:(1)怎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必须满足哪些条件;(2)三角形具有什么特征,举例说明;(3)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分类怎样,根据预习要求,阅读课本探索问题,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为了使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每节课新授结束后,留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一遍课本,想一想这节课主要学了哪些内容,想例题的特点,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养成“先阅读课本,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

五、在练习中参与学习

只要充分让学生参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落实,让我们为学生的参与,创造出一个更为宽广、更为美好的空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