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在探究性学习中得以创新、发挥

作者: 沈志康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在课的设计上都在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体现和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及空间,许多教师大量缩减教师动作示范时间和示范次数,甚至省去了教学中必要的教师动作示范环节。

关键词:体育教学; 示范; 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105-002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教材知识的重难点,会设计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或小组间进行探究学习,从而获得知识技能。

而示范讲解作为体育教师教学的重要技能之一,特别是示范,它是言语传授所不能替代的,一个简单的动作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述清楚,但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很直观的获取了信息,很快在头脑中建立起所要学习的动作的表象,以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要领的方法。体育教师掌握正确的动作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感受,以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如案例:一年级学习立定跳跃——《小青蛙学本领》。本课主要针对的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学重点主要解决立定跳远中双脚用力跳起,并且双脚轻巧落地。在李老师第一次上课中,李老师利用短绳让学生设计成一张张荷叶,来进行跳“荷叶”练习。李老师就根据学生第一次试跳的情况,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我们是“小青蛙”,那应该如何过荷叶呢?”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下进行尝试练习,最后相互回答:“要落在荷叶上时轻声,要做到双脚着地。”这时,李老师就将正确的动作示范了一下,并且将动作要点说了一番,还请学生演示。这样看来,学生应该对动作是完全掌握了。但是,在第三、四次练习中,李老师在旁边反反复复的提醒学生要注意动作,学生的双脚着地仍然很响,并且为了求快出现了单脚着地的动作,完全没有掌握要领。

课后在交流中共同发现:虽然学生看上去在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但本课的主要动作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所以,将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改变,将示范讲解动作放在前面,然后让学生对其动作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可能得到的效果更好。因此,在第二次上时李老师他先将过“小青蛙”荷叶动作做了一遍,随后学生将教师过荷叶的进行点评,同时汇总学生点评结果,并且总结动作要领:双脚做到用力跳起、着地轻巧的动作。然后,请学生按照同学和教师总结的要领将动作展示,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判断动作,从而直接的掌握和理解正确动作要点。因此在练习动作时,绝大数学生都能照着老师示范的动作练习。当错误的动作出现时,一、学生能够相互观察,及时纠正;二、李老师也针对个别学生动作进行的帮助和指导,将示范和讲解运用的更加合理、即时到位。

从案例中充分体现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方式上,教师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促使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探究学习方式的特点之一:最重要的不是探究的结果,而是学生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学会了探究学习的方法,由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探究性学习各阶段中的活动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从案例中两次的练习,我们很容易看出学生掌握技能动作的情况。因此,在探究学习中教师的示范动作应当如何把握?更好的为探究学习方式做好铺垫工作。

一、根据教学内容,把握示范时机

1.在教学之初,学习新动作之时,教师通过正确的动作示范,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动作表象,让学生知道将学习的内容和了解一个初步的动作过程,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案例中第二次上时,教师直接将动作示范(立定跳远),让学生的大脑先对动作构建正确的印象。在练习中自己动作出现问题时,能够相互探讨,观察,来进一步掌握动作。

2.在教学中学生对动作出现共性、典型的错误时;对某些技术动作比较困难,动作的空间、时间关系一时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是,教师应及时进行重点示范讲解,以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就像案例中学生反复的练习跳过“荷叶”(立定跳远)中,老师在旁边反反复复的提醒学生要注意动作,学生的双脚着地仍然很响,并且为了求快出现了单脚着地的动作,完全没有掌握要领。教师集中进行正确的示范和要点的讲解,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学生对动作的认识,增强练习中动作的正确性。

3.,也必须根据课上的情况,适时、灵活的进行示范。如当个别学生没能完成动作,而产生学习信心的动摇和畏惧时,教师及时的示范讲解,能起到稳定学生情绪,鼓励学生继续学习的作用,也可以避免此类消极情绪的蔓延。

二、根据学生情况,运用时机不同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需求进行灵活的应用,以获得最佳时效。就如案例中针对的是低年级学生,教师在主教材上一开始就运用了探究教学方法,让学生跟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式的学习,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进行示范讲解动作要点。虽然在教学中体现了学生主体,而老师也充分发挥了在教学中作为引导者、帮助者。这就如示范讲解的变化中提到的:“教学形式上,学生先思先试在前,再是示范讲解在后;学生发现问题在前,教师讲解在后,通过学生能在合作探究下,得到正确的结果。”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解决动作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教师没讲示范动作之前,已经构建了错误动作在大脑中,因此在教学中相应错误动作反复的出现,教师再来纠正就比较的累。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合理的运用示范讲解动作的前后要注意。就像低年级学生对动作学习只要教师正确的示范,学生通过模仿学习,无需过多讲解纠结,不然学生也会无心学习。同时,低年级运用探究学习时,体育教师也必须对学生原有的动作掌握情况要有所了解,以及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不然学生也很难掌握动作。

而在对高年级教学中,学生对各项运动项目技术技能都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自我分析和解决相应的问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会将示范讲解放在学生探索之后,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动作和要领。如五年级障碍跑,教师在教学中只讲解了障碍的摆设、过障碍的要求,接下来学生通过小组来动手摆设,练习。当学生练习中出现共同、典型的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设置的距离、跳和跨动作不分)时,教师就及时的给予帮助,通过示范讲解动作问题的所在,学生通过观看,直观的了解自己问题所在,及时的解决。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要根据学生的能力需求,及时合理的运用示范讲解,使得示范讲解在探究教学中起到相互补助、相互依赖,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三、巧抓示范时机,促进师生互动

在体育教学中,不光是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能够提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而示范讲解作为一种学习提高层面上的交流与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是相互推动、共生共创的过程。因此,示范与讲解是否有效,并非取决于教师单方面能力,还要取决于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有效的示范讲解源自于有效的师生互动,也对教师示范讲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如案例中教师先将过“小青蛙”荷叶动作做了一遍,随后学生将教师过荷叶的点评,同时将汇总学生结果,并且总结动作要领:双脚做到用力跳起、着地轻巧。然后,请学生照样同学和教师总结的要领展示动作,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判断动作,从而直接的掌握和理解正确动作要点。在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对过“荷叶”的兴趣,先以正确动作展示,让学生直观的知道动作。但教师不忙于让学生练习,而是让学生再通过教师的动作,能够大胆地进行评析,让学生来寻找动作的要点;其次,在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下,有效的掌握动作要领,利用学生的示范,与教师进行对比,来加深学生动作的印象。有效的示范讲解源于有效的师生互动,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预设性,教师的讲解示范源于实际生活,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示范讲解。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要提高示范讲解的效果,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分析,有效地实施正确的示范讲解,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细心的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实施有效的动作示范讲解指导。教师只有掌握好示范和讲解的时机,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光恒.对示范与讲解有效性探讨,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第10期

[2]陈爱民.有效讲解示范例析,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第10期

[3]张海平.如何提高示范的有效性,体育教学,2009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