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创新策略
作者: 涂燕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那么,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广大科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四点:学习方法的创新、课堂提问的创新、科学猜想的创新、科学探究的创新。
关键词:小学; 科学课; 创新;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111-0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以说,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方向。而创新的源泉就来自于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作为义务教育课程中的一员,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创新思维正是科学素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那么,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学习方法的创新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严格控制教学过程。学生被动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怕耽误学习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仅仅成为接受科学知识的容器。
俄国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新型的教育观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倡导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科学课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对科学课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根据儿童的学习特征,在教学中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再加上科学课本身的学科特点: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动手动脑的操作实验、自由开放的室外观察等,这些都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趣好玩,而不是负担,从而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投身其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科学课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科学老师的任务就是组织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双手操作,真正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二、课堂提问的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要求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就是科学课的教学目标之一。科学课课程标准“对待科学学习”的教学目标在“想知道,爱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活动建议“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好”。这些都表明科学课的教学应把“提出问题”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的确,没有了学生的自主提问,学生只是一味听老师灌输,又怎能谈得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既“敢问”又“善问”,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让学生既“敢问”又“善问”不是那么容易的。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形成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出各种感兴趣的问题,带领学生自主探究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科学探究的创新
科学课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除了可以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展开创新,还可以对实验材料进行创新。例如在教学《简单电路》时,因学校不能提供统一电池,我要求孩子们在自己家中寻找电池。结果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电池,不能使用实验室里的电池盒。我对学生说:“该怎样利用我们自己找到的材料来连接简单电路呢?”学生小组展开热烈讨论。有的小组使用塑料胶带将导线和电池等连接,取代电池盒。有的小组成员利用手将一个简单电路连接完成。当他们成功时,竟高兴的一齐欢呼起来。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在科学课学习过程中,必然需要学生的思维参与,尤其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参与,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