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要提高消极情绪的管理能力
作者: 卢艳梅摘 要: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具体而繁杂,使得部分高校辅导员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在工作和生活中带着消极的情绪,既不利于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又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本文主要从辅导员自身的角度讨论辅导员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辅导员自身如何加强情绪管理,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辅导员; 消极情绪; 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136-002
情绪本身是一种多维度、多形态、多功能的复合体,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情绪主要分为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本文主要从辅导员自身的角度讨论辅导员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辅导员自身如何加强情绪管理,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的情绪状态
1.辅导员的工作状态
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工作具体而繁杂,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安全教育、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班级建设、宿舍建设、心理疏导等内容,使辅导员同时要面对学校的各个部门,这些事务性的日常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决定了工作的复杂性。
现在的大学生接触外界信息量大,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烈,不愿别人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面对学校和辅导员的管理,他们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不理解辅导员工作的要求,并愿意据理力争甚至拒绝。辅导员依然采取以往的教育方式,采用简单的说教和批评压制的方式,已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弹。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辅导员只能在实践中,增强工作能力,积累经验及业务知识,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按规定,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是1:200,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学校的辅导员带300以上的学生。在完成事务性和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完成自身学习。很多学校的辅导员工作量是超负荷的,工作的成就感又很低。辅导员更容易出现失落、焦虑、紧张的情绪。
辅导员还会经常面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如学生打架、心理疾病、被骗、食物中毒、人际矛盾、自杀、意外伤害等,要求他们必须在第一时间到场,解决问题,妥善处理,避免给学校、学生及其家人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这对于辅导员来说既是挑战也会带来极大压力。
作为管理者,辅导员与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相比,辅导员被多个部门管理,没有行政权力。作为教育者,与普通教师相比,事务性工作占用了大量的工作时间,科研与教学方面缺少竞争力,职称评定困难。所以对辅导员来讲,他们既不是管理者,也不是教育者。这会容易让辅导员产生边缘化感觉。
2.高校辅导员的情绪现状
高校辅导员的年龄普遍偏低,和大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在心理和思想上比较接近,容易沟通交流。但是,辅导员从高校进入高校,人生体验相对简单,阅历少,面对学生时代的理想与现实中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与复杂的思想教育工作及看似渺茫的前途,感到心理疲劳而对工作产生厌倦,甚至怀疑工作的意义与价值。这一切都会让他们在工作中情绪情感波动比较大,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的心情,甚至带着这种情绪开展工作。目前高校辅导员的消极情绪主要集中表现为焦虑、迷茫、挫败、消极、愤怒、紧张、易激怒、压抑、成就感低等形式。
二、辅导员情绪问题产生的原因
目前高校辅导员产生的种种情绪问题,既有来自社会环境、学校组织、学生群体的外部因素,又有自身人格特质、性格、自我认知等的自身因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是从辅导员自身的角度探讨辅导员的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
1.人格因素对消极情绪的倾向性影响
辅导员人格及气质因素是辅导员消极情绪产生的内在的先天的因素。(不同人格类型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杜巍、高红丽、闫春平、杨世昌)注意偏向理论指出,个体在认知过程中会选择与自身相关的信息。这种选择性存在于个体认知的各种任务之中,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辅导员通常注意威胁性刺激而非正性、中性刺激,对模棱两可的刺激更愿意理解成负性刺激。面对同样繁杂而琐碎的辅导员工作,神经质N分高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反应要慢于低N分者,分高的人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对各种刺激反应都过于强烈,情绪一旦激发又很难平复下来。焦虑抑郁障碍个体存在对负性刺激的选择性加工偏向。
2.辅导员的认知因素对消极情绪的倾向性影响
情绪心理学的认知理论表明,认知在情绪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教育部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部分学校在薪酬待遇、职称评定等都不能和专业教师相比,辅导员的付出与产出的失衡,使得辅导员处于“边缘人”的地位,让许多辅导员并不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缺乏身份认同感,自我期望值与现实的落差,往往容易造成辅导员的挫败与自卑的情绪。
三、辅导员加强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密切,如果辅导员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不仅仅关系到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也会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思想教育的效果。
1.对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生活的影响
目前,在辅导员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负荷过大、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以及工作压力日益加大等问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与专任教师相比,辅导员的情绪衰竭比例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使他们在生理上承受疲劳、失眠、精力难以集中,思维逻辑性降低。在认知上感到工作的无意义和无价值感,情感上产生抑郁、焦虑和烦躁。过多的消极情感得不到及时疏导和调节,很易发展为情绪障碍,产生焦虑、抑郁、人际敏感等各种心理疾病,对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辅导员的情绪健康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各个方面,辅导员也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可以说辅导员的每一个工作都和大学生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辅导员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以及健康心理的建设。
四、辅导员加强自身情绪管理能力的途径建议
社会和学校的政策支持和关心是提升辅导员情绪管理的重要途径,这是属于宏观的社会系统的功能,不是本文讨论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辅导员如何加强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讨论,辅导员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促使消极情绪的转化,主要通过心理疏导以及心理学情绪相关理论自我调节,靠辅导员自己提高自身情绪管理的能力,从而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1.辅导员首先应积极提升自己,对职业发展有个正确的认知
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都是过渡性的,工作一段时间,根据自己的选择及工作的需要,转岗到行政部门或教师行列。辅导员在这段时间里就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了解自己的专业特长。正是因为辅导员工作的繁杂性,也是最能锻炼人的岗位,辅导员除了做好自己的职责,还需要为了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知识与能力的储备。所以辅导员要正确认识当前岗位与未来岗位的关系,不能有失偏颇。当然有些高校的辅导员是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辅导员全面认识自己的工作,不断完善自己,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力求对工作更好地把握。
2.辅导员需要学习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不同的人格、气质类型的辅导员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他们的情绪是有一定倾向性的,辅导员要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必须要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人格特征、心理状态,能够更好地感知到自己在特定情形下,比别人更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学会分析情绪产生的内在的先天原因,在工作中有意识的去完善自己人格特征方面的不足,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专业修养高,主动实现自我目标。心态积极,性格外向的辅导员在工作中能自我调节,更好面对困境,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
3.辅导员要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做好自己的情绪疏导
情绪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合理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体察自己的情绪,学会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疏导调适情绪,如暗示法、转移法、升华法、宣泄法、自我安慰法等,减少消极情绪对自己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在目前的高校管理体制的情况下,只有加强自己的情绪管理,才能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朱其志.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情绪管理[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版,2011,15(5):75-78
[2]林广梅.高职院校辅导员情绪管理与压力缓解策略[J]考试:教研版,2012(07X):34-34
[3]朱萌.高校辅导员加强情绪管理的必要性[J]中国轻工教育,2013(3):44-46
[4]秦淑平,张美芸,董若颖.高校辅导员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25
[5]曾仕强.情绪管理—名家论坛第二十八部[R/CD]济南:齐鲁音像出版社,2009-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