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推行“双证制”教育的瓶颈及对策

作者: 韩玉林 张静 刘生平

摘 要:实行“双证制”是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性,是培养目标和就业的要求。文章指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推行“双证制”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突破“双证制”发展瓶颈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资格; “双证制”; 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137-002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与高职教育的发展几乎并行齐驱,早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就业制度的变化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高职院校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这一既定目标,高职院校积极推行“双证制”,即: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取得相应的职业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并将其作为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

作为一种探索的教育模式,“双证制”的实施,在满足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未能实现全方位衔接;培养模式与职业技能自身的要求不甚匹配、教育资源更新缓慢等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双证制”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目前“双证制”在实施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1.观念陈旧,就业环境欠佳,导致全社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知度、认同度偏低

长期以来,在单一文凭制度这种陈旧观念影响下,导致用人单位、学生、在职人员、学校这四方形成了:用人单位重学历、轻能力,学生追求一次学历到位管终身,在职人员千方百计追求高职称,学校办学盲目追求高层次的诟病,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大批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企业是高技能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主体,一些企业出于短期自身利益的考虑,担心员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后要求提高待遇或跳槽,对员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设置障碍,甚至不认可国家(行业)颁发的职业证书,不与工资福利挂钩。企业的这种短期行为和利益的驱使,使学生、家长及整个社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同度大大降低,甚至幼稚地认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降低了其期望的白领岗位的大学生身份,从而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缺乏热情;同时,也严重动摇了高职院校实施“双证制”的决心和信心,对高职院校推行“双证制”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以致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未把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

2.教学内容不能有效涵盖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期望值下降

高职院校的每个专业通常面向一个职业岗位群,学生应具备这个岗位群所要求的基本、通用、熟练的职业技能,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则是职业岗位中一个具体的,窄口径的职业或工种。长期以来,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之间相对独立、相对封闭,二者融通与衔接渠道不畅。高职教育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不能有效涵盖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应知应会内容,缺乏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资格标准对应定位,导致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之间脱节。

3.培养模式与职业自身要求不相匹配,职业资格证书信誉度再遭质疑

职业能力的培养,许多高职院校还沿用传统的学科式教育模式,尤其是实践教学,缺少职业环境及职业情景的渲染,职业体验与未来岗位要求相差较大,按照职业标准针对非常规工作训练的机会少,缺乏衡量获取知识和技能熟练程度的考核标准和真实反映职业能力水平的方法等,使职业证书未能真实反映职业能力,用人单位最终考虑应聘者有无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考虑其是否具备一些基本素质,而并非考虑证书证明的能力,而把职业资格证书当成学生就业的“准入证”、“敲门砖”,丧失了其本质价值意义。

4.教育资源未能及时跟进,影响职业培训目标的有效落实

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占到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但现有的教育资源已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财力投入不足。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要就业,直接面向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岗位,就业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以实用技能为中心的专项训练,既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内容,也是职业资格的核心要求。实用技能训练不仅要有足够的场地,而且要有符合现实生产要求的仪器设备,以保证实践教学。

师资水平急需提高。目前许多高职教师由高等院校直接招入,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很难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二、突破“双证制”发展瓶颈的有效措施及实践探索

推进“双证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探索实践。从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要使高职教育得以健康发展,首先应从宏观上严格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健全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完善职业资格考核机制,确立职业资格证书权威性;其次,建立适应综合素质培养和现代职业标准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形成与职业资格要求对应的培养模式,保证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要求;再次,注重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职业资格核心技能训练提供保障,不断完善考评鉴定机制,确保培训质量。

在具体实际工作中,我们围绕如何应对“双证制”发展的瓶颈问题,从实际出发,以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为切入点,以职业资格培训活动为突破口,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职业资格证书课为内容,职业资格考核鉴定为保证,突出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训练的职业资格培训体系,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极大化解了在推行“双证制”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1.细化落实职业引导和指导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对社会、对自己缺乏了解,加上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很难对自身的职业做出适当的选择,因此,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兴趣预测、职业生涯规划显得极为重要。

新生入学接受专业教育时,专业负责人根据专业核心能力要求,将本专业毕业时应取得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向学生进行详细说明,确定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类别;在培养层次上使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拉开距离,根据学历层次与职业资格的对应关系确定职业资格的等级,鼓励部分学生考取高级职业资格甚至技师证书,打破高职学历对应中级工的传统做法,充分体现高职教育“高”在哪里,彰显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要求每个学生毕业前至少参加一项职业资格培训,力争完成两项职业资格培训,对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在就业单位选择上给予重点推荐。

通过职业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专业的前沿动态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明确努力方向,选择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职业为目标,学自己“喜欢”的,做自己“感兴趣”的,使其在旺盛的职业激情下,萌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2.突出职业技能培训功能,使学生提前树立职业意识,融入职业角色

培训是提高技能的最佳措施,是树立职业意识的有效途径。

根据职业需求和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活动。组建了诸如技能培训班、技能特训队及各种兴趣活动小组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为了每个学生提供适应自身发展的教育服务和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平台。由指导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和日常管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活动时间安排在课余及双休日,活动内容、形式与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与国家、省市职业技能大赛接轨,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了检验技能活动的成果,每年举办校园技能节,涌现出一大批技能之星、技能标兵,这些学生通常会成为用人单位的“抢手货”。职业技能培训活动的扎实开展,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训实践经历,专业理论得以验证,实践经历更加丰厚,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把知识导入职业环境,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及实用性,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接受了一次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技能的综合训练。

通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近年工科类专业就有60多名学生先后在国家、省市技能大赛上获奖,按照有关规定,直接获取高级职业资格或技师资格证书,为实现学生到职业的“零”距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把职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计划,职业能力培训融入教学过程

一是改进课程体系。开设体现职业标准,直接准确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操作规范以及从事该职业所必须的职业能力水平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资格证书课,增加了以实用技能为中心的专项训练,使职业技能培训活动融入教学过程,培养目标完全满足职业需求,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内容和职业资格的核心要求。

二是改进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方面突出职业标准,但不削弱专业标准。我们以职业标准为向导,在不削弱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标准的前提下,精简与其重复的相关教学内容,将职业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及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整合,并参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大纲和试题库等内容,编制职业岗位应知应会手册,全面体现职业标准,实现课程标准完全覆盖职业标准。

三是改进教学模式。职业资格证书课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突出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同时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担任指导教师,将行业一流的职业素养、最新的工作理念、先进的生产工艺、规范的工作流程、先进的技术水平带到学校,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指导,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4.创新职业资格考评鉴定机制,严格鉴定标准,保证职业资格培训质量

充分利用整合外部资源,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与水平。为了方便鉴定工作,加强与省市鉴定部门和行业培训机构的联系,在校内设立岗位技能鉴定站和岗位技能培训点,鉴定部门和培训机构在技术和业务上给予支持和指导。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评员培训及资格统考,组建一支业务过硬的考评员队伍,负责职业资格的培训及鉴定工作。充分发挥职业资格鉴定的指导作用,把培训与鉴定从相互独立、相互分离到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实现边培训边鉴定的一体化操作机制,大大缩减培训鉴定周期,减少了重复工作内容,保证了培训质量。

近几年来,80%以上学生获取职业技术或职业资格认证,毕业生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质量稳步上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实行“双证制”是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性,是培养目标和就业的要求,在高职院校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双证书”是实用性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的凭证,谁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多,谁的从业选择就大,就业机会就多,就业竞争力就强,就业质量就高。

基金项目: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研究项目“机械制造专业学生职业资格培训创新模式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4078Y)

参考文献

[1]顾顺良.高职高专“双证书”教学制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及专业教学培养方案集萃(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宏.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制度完善[J]教育与职业, 2007(7)下23:2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