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友善德性培育的特点

作者: 李亚云

摘 要:友善德性培育,包括培育者、受培育者、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外界环境等因素。培育者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培育方式,渗透性的向受培育者传授培育内容,使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达到社会对思想品德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友善德性培育具有渐进性、长期性、实践性、渗透性的特点。

关键词:友善德性; 培育;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149-001

一、友善德性培育的渐进性

友善德性培育是一种渐进的、连续的、持久的活动,不可一蹴而就。这种渐进性既包括纵向渐进,也包括横向渐进。纵向渐进指同一时期不同程度的培育;横向渐进指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培育。同一时期不同程度的培育,首先,应使得培育对象掌握相应的相关理论知识;其次,将理论知识化为自身行动付诸于实践;再次,将实践互动中的所感所知所得内化为自身德性;最后,自身德性与理论基础相结合,使友善德性得以升华。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培育主要区别前者于年龄阶段,不同年龄段接受、理解程度不同,掌握、同化能力存在差异。例如幼龄儿童应以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动画或图片的方式使其接触、学习友善的理论知识,中小学生则可以直接理解较浅层的基础知识,探索并有所行为,大学生可以理解、掌握深层次的理论,并能通过培育进而内化为自身所用,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友善德性培育就如同登梯而行,需依靠每一层阶梯爬向顶端,不可能摒弃扶梯一步登天。

二、友善德性培育的长期性

友善德性培育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任何品德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都需要后天的培养教育,友善德性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不成熟到成熟,是教育培养的结果。正如孔子所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学”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内在联系体现出人的学习成果与品性修炼都是一个有逻辑联系的长期的过程。教育者要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教,不能“立竿见影”、“吹糠见米”,因看到一点成就就放松或放弃对学生友善德性的培育,要坚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思想。“任何一项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内容,都是由不同的多层次的结构系统所组成,必须经长期的、反复的教育,才能实现。”1大学生道德品性状况与社会发展对其要求之间的矛盾,决定友善德性培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思想品德不断变化,教育者要长期的、反复的运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对其进行培育,“经常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灌输、诱导、说服,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2

三、友善德性培育的实践性

友善德性培育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展开。教育者通过课堂讲解,课外活动传授给学生理智德性知识,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合乎理智德性的道德德性。道德德性培育是行为主体通过选择合乎于友善目的的“中间性”3活动来养成习惯,最终塑造或完善友善德性。理智德性培育是为这种合乎友善目的的“中间性”活动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使行为主体真正认识友善目的的“正确性”。4友善德性的培育目标也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友善德性培育不仅仅要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行与不行的问题,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正如列宁所言:“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5只有学生将所学所知转化为内心情感,上升为自身意识,再运用到实践中,培育目标是否达标才可以得到检验。评价大学生品德的标准,不能仅凭理论测试成绩,还要拓展到实践活动中,通过大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大学生只有将理论熟练运用于实践,才能真正用友善态度、友善行为解决生活中的琐事,处理人际关系矛盾,利于大自然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统一。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6

四、友善德性培育的渗透性

友善德性培育不是孤立存在的,渗透于大学生生活的多方面。“渗透的过程是吸收营养、选择信息、借鉴成果、推动发展的过程。”7首先,友善德性培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当中,要贯穿德育的培育,使智育中体现德育;同时德育过程中穿插智育,使德育更富有理论性和说服力。其次,友善德性培育要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当中去,要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共同建设,要与社会环境、社会思潮紧密联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恩格斯曾经指出:“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首先观念。”8同时,在经济发展全球化,文化传播迅速化,思想影响广泛化的背景下,大学生要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西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先进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全面武装自己,德智体美劳齐驱并进,使自身成为面向“地球村”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莉,陈晓光,刘帆.论教书育人中德育过程的长期性[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10):47

[2]董礼芬,董一英.论大学德育的十大特性[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05):80

[3]这里的“中间性”是指亚里士多德所讲的“中庸之道”,也就是“过度和不及的居间者”(参见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48);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一种适度,因为它以选取中间为目的”(参见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47)

[4]这里的“正确性”是指亚里士多德所讲的“逻各斯”或“努斯”。亚里士多德认为“明智就是正确的逻各斯”。(参见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189)

[5]列宁·列宁全集 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55

[6]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1:69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