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对话,激活历史课堂

作者: 沈志伟

摘 要:对话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直被认为是实现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中引入“对话理论”之后,对话便成了当今课堂教学的时尚。

关键词:历史课堂; 有效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006-001

有效的对话课堂有利于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以文本为依托,在知识、思想、情感、经验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感悟,促进共同的学习和提高。那么,在历史教学中究竟应如何实施对话教学,提高对话艺术,使它变得更有效呢?笔者在课堂实践中有了一点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起对话的源头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是主体不断建构的过程,即只有通过主体的真实体验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有效理解和运用。作为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感悟,引导学生“批文入情”,提高阅读的效果,引发思考的热情。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江南水乡古镇的探究与保护》这一开题课的时候,我也采用了情境导入的方式:在漫长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类“构木为巢”、“夏庐冬窟”,逐渐由风餐露宿到洞穴居住再到形成不同风格的村落、城镇。不同的建筑群落见证了这一地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水乡古镇正折射出了江南生活的无限内涵和吴越文化的独特魅力。然而,随着现代化建设大潮的风起云涌,一排排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那曾经孕育了江南人无限情思的水乡古镇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能够零距离接触水乡古镇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我们将走进吴江的古镇,踏着那泛青的石阶,寻找古镇里的故事。

随着屏幕上不断变化的古镇图片,再配以这番文学色彩浓郁的旁白,学生油然而生对水乡古镇的亲近之情。如果说一幅幅形象直观的图片吸引了学生专注的目光的话,那么,教师的富于情感色彩和历史意蕴的文学语言则是激起学生思维火花、产生走进古镇、探寻古镇、对话古镇强烈愿望的诱因。

二、紧扣疑问,搭起对话的阶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与思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然而在历史教学中还固守着一种错误的观念:历史就是要靠死记硬背。所以,历史课堂更多的还是简单知识的灌输,而很少看到有效的激疑释惑,更难看到教师精彩的诱导艺术和学生质疑、寻疑的思考、对话过程。有效的激疑、对话、思考探究,有助于有效地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善于有效设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对话文本,思考文本,达成目标。

笔者在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通过三次设问,让学生充分的在对话和解读文本中进行探究。

探究一:出示“招贤令”,结合书本内容思考:所招募的使者须完成什么任务?谁前去应招,他为什么毅然应招?他一路上遇到哪些艰难险阻呢?是什么使他在历经艰险后仍顽强地回到自己的祖国?他的出使有什么成果呢?

探究二:阅读书本结合自己已有的了解,讲述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的经历,并思考:你认为一个成功者应具备哪些优良品质?

探究三:围绕丝绸之路路线图,结合课本内容,请讲解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探讨中西方通过这条道路有着哪些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在当时有着怎样的价值?

整个课堂就是这样有机地穿插几次问题探究,环环紧扣,层层递进,使课堂教学在轻松紧张的跌宕起伏中展开,引导学生解读教材、思考问题、交流探讨,使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从而得到学习方法上的收获,各项能力上的提升。

三、捕捉生成,开掘对话的深度

学生在课堂对话的过程中,因学习兴趣、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知识经验、实践能力等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会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乃至错误的回答,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些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看法可能就是有现实价值或潜在价值的课程资源,而且重视并合理分析这些资源,对于学生在历史课堂积极思考,开掘对话的深度大有裨益,因而有开发和利用的必要。

案例:教师在讲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让同学分析力量壮大的原因时,一位同学说:“我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壮大应该归因于日本,原因很简单,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担起正面战场的御敌重任,错过了集全力镇压共产党的大好时机,共产党才有喘息的空间,逐步壮大起来。”老师说:“这位同学提出了新的观点,值得表扬,其他同学还有别的看法吗?”

在案例中,学生把“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壮大归为日本的侵略”明显是错误的,或者说是一种错误的生成资源,如果教师对此错误观点进行有效的开发,并给予细致的剖析:“日本的全面侵华,客观上有国民党政府停止围剿中共中央根据地,让共产党喘息的后果。但面对日本的侵略,共产党也担起御敌的重责,开辟敌后战场积极抗日。共产党的壮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也损伤很多。日本的侵华对整个中国是一场灾难,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然后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论从史出、注重史料证据的原则,课后收集有关日军侵华的各类历史资料,那么,就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的前因后果,还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一举两得。然而,如果教师仅意识到学生的观点有独特的一面,而不考虑观点的科学与否,就给予鼓励或表扬,却没有进行辨析与利用,没有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认识上来,这不仅背离了历史教育的本质,而且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想,历史课堂教学对话中,需要教师有审时度势,相机调整的态度和机智,才能使学生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主动对话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感受心灵成长,从而挖掘了历史教育的深度。

总之,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深入交流,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历史教师如果能在“创设情境”、“紧扣疑问”、“捕捉生成”上重锤敲打,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呵护学生的灵性个性悟性,那么,历史课堂中的对话过程必将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历史课堂必定会乐趣无穷而精彩纷呈,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也才能更加有效地达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