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问题创设之思
作者: 邵兰琴摘 要:“先学后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在卓越教师倡导下,以“问题”为引导,在传统预习基础上创新的一种在高师院校培养卓越教师的有效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益于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其核心是“问题”,所以在运用时“问题创设”尤为重要。本文以从问题创设原则、问题解决方法以及问题设计之思三方面阐述此教学模式中的问题设计。
关键词:“先学后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 问题; 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026-002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先学后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就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在卓越教师倡导下,以“问题”为引导,在传统预习基础上创新的一种在高师院校培养卓越教师的有效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益于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其核心是“问题”,所以在运用时“问题创设”尤为重要。本文以“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为例,从问题创设原则、问题解决方法以及问题设计之思三方面阐述此教学模式中的问题设计。
一、思之源:问题创设原则
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卢梭曾说:“儿童天生就具有探究问题的欲望,教师应该把学生引入到问题的边缘,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要素。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下一番功夫,主要原则如下:
1.基础性原则
所谓基础性原则,是指设计最低层次的问题,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记忆、掌握,为高层次问题的理解、学习打基础。这一类的问题需要学生对最基础的内容扎实掌握。如在“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中,有关“教学设计”内容学习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学设计有哪些设计要素?”这一问题解决好后,才能去探究一些较高层次的问题。如“教学重点如何分析,教学难点如何解决”等等。
2.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原则,是问题设计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习要求,设计知识性问题、认识性问题、方法性问题。[2]以“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为例,在讲解“导学案”教学方法时,针对理论内容的讲解可在课前提出“导学案的含义、编制原则”等基础性问题,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上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内容进行点拨。在实践课上,如“《渐进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这一内容,可以提出“设计《渐进的制度创新》一课的导学案”这类问题。学生设计完后,可以根据设计成果检测学生是否会设计导学案,在设计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这类具体针对性的问题,可以立足学生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便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
3.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原则,是指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如果问题的解答不需要探究,这样的问题设计意义不大。以“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为例,此门课程以设计高中历史教材为主。因学生每天有晨讲,对高中教材熟悉,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设计时兴趣不高。因此,课堂上就要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提起学生兴趣,学会从不同角度设计教学内容。例如在分析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五四爱国运动”一课时,同学们都知道本课从背景、内容、影响三个方面设计。但在讲解“影响”时不会引导学生,多数是直接呈现五四留下的精神。这时就需要展示一些好的案例让学生找出设计差距,并提起探究兴趣,思考“历史影响问题如何分析、讲解?”只有多设计这类探究性问题,并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探之解:问题解决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先学后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就是以“问题”为基础,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自己去感受、体验学习内容。这种“感受、体验”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观察点拨”三个方式完成。
如“教学设计中过渡的处理”这一内容,在“先学后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可以这样讲解。关于理论内容的学习,“过渡的功能与作用,过渡的分类与技巧”,可以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资料,把不会的问题整理出来,以便课上探究。课上,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这一内容的掌握程度,提出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度学习和研究,如“过渡的技巧及应用”,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通过这种合作探究,逐步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展示交流,学生在预习、讨论基础上以讲解、复述、推理等形式展示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成果,交流自己的看法。如“设计《五四爱国运动》一课中五四精神的过渡”,通过学生的成果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点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与掌握、应用。在这种以“问题”为主线,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的展示机会,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学习收获颇丰。
三、悟之设:问题创设之思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著名的“产婆术”,即通过不断地提问、追问,逐渐呈现学生回答中的缺陷,让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意识到自己结论中的荒谬,从而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3]“先学后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与其类似,都是以“问题”为核心,而且问题尤为重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教师要坚持进行反思,完善这一教学模式,完善问题创设及解决。
教师既是教学实践者,也是研究者,在实践中要学会审视学生,也要审视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的方法和策略,调整教学模式中问题运用。对于问题的创设要从两方面进行反思,一是学生自身特点,二是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在教学反思中不断寻找自身的优势和缺陷,并加以提升,提高问题设计水平。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心理动态、认识水平等,全面掌握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认知进行问题设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问题设计的水平直接决定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只有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高,创新增强,才能达到“职前教育”的目标,实现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卓越老师培养下‘先学后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应用问题研究”(编号:JG201301034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高等教育出版杜,1998年版,第69页
[2]杜芳,刘汝明.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4页
[3]王仲炎.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研究,2011届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何成刚.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袁从秀.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