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中的设问技巧
作者: 张芹摘 要: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实际是对地理知识点的质疑,是学生思维、判断、归纳、掌握、运用正确地理知识的必要过程,还有利于地理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巧妙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就能够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地理; 教学; 设问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025-001
高中地理由于内容繁多,很多知识点的逻辑性很强,学生在每堂课都要想保持高涨的学习态度是很难的,那么教师的教学效果就难以达到。这需要教师大量地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巧妙的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激情和学习效率。因此,地理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课堂设问技巧。
一、注重设问的目的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设问的内容,应对所授的地理知识有一定的针对性,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问题就要紧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来设计,让学生不仅积极思考了问题,而且还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分析,以达到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及探究的能力。例如《大气的热力状况》中,要求学生会根据“图2.5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长短的关系”分析太阳辐射在单位面积一天中获得的多少、以及全球随纬度变化的原因。教师在对该知识点的引导之前,可以设计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提问,让同学来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设计的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朝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方向去思考了。这样克服了教学过程中的沉闷,比直接讲出原理来效果要好得多。
此外,还有这样一个例子:《聚落的形成》,要求学生理解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上的图片,设问:为什么两地的村落形态不一样呢?问题一提出,就直接让学生探究村落形态与什么有关系,这样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二、注重学生的兴趣
设问既要针对教学内容,要达到教学目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提出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这样有利于调动同学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教材中的内容往往抽象、单调,有很多是学生很难见到的或者是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的内容。如果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觉得很容易回答,觉得回答问题只是读教材的过程而已,那么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到索然无味,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并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如《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这一节,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下一届雅典奥运会举办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什么?有哪些区别?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2012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伦敦又是怎样的气候呢?学生对奥运会的内容都非常感兴趣,自然而然就愿意根据问题去探究北京、雅典、伦敦三地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成因。
另外,《大气环境保护》这一节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酸雨在我国的分布时,可以这样提问:贵州省有酸雨分布吗?严重吗?为什么长江沿岸比东北地区更严重?这样,就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和探究。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合理建设家乡的意识。
三、注重知识的连贯性
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发展是有因果联系的。在设计问题时,就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例如《陆地水与水循环》中引导学生理解“地下水示意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地质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这样一个问题就能把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了。同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回顾如何判读地质构造。
还有例如《大气环境保护》这一节中,在引导学生分析臭氧层遭到破坏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臭氧层遭到了破坏,那谁知道臭氧层的位置?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设问:平流层有什么显著的特点呢?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的设问既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又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四、注重知识的类比性
把构成地理事物的各要素或各知识点进行积极的分类、比较。例如《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这一节重点和难点都是对全球各类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特点的理解。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做一个分类比较,让学生自己运用“图2.26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图2.27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这两幅图,探究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在分布、特点上有什么异同?教师同样可以把地中海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分别做一个这方面的比较。这样,学生积极参与了探究、比较,对知识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同时也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五、注重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地理知识理论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学习、掌握它的目的还是在于运用,因此对于实践问题的提问,能检验并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激发学生兴趣,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实用性,培养探究能力。例如在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如何判断地形、地势?风向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应怎么分析?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特别是探究式课堂上,只要我们能注意设问,那么就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补充地理信息,及时调节教学与教材的关系,使学生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活动者,寻找许多的为什么,并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产生独特的、灵活的思维方式,较好地完成地理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梅桃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