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语文课堂

作者: 臣萍

摘 要: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别往往表现在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探究性阅读,对文章有自己的情感认识,对作者的情感有独到的理解。研读文章不求笼统,讲求“以点带面”,抓住文章关键词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好方法。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重点句段中的动词性关键词,形容词性关键词,激发学生多角度有深度的阅读,引发探究性阅读,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 关键词; 课题; 动词; 形容词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030-00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让学生真正独立地阅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找到最能激活他们思维的“点”,从而引发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我在教学实践中是以关键词为“点”来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的。

一、抓住课题关键词

题目是课文的“眼”。读懂文章从题目下手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比如《三打白骨精》,导入新课时,我启发学生问:“看了这个课题,你认为哪个词最关键?”学生们一致表示是“打”。并且提出,最想知道的内容有:谁“打”谁?这“三打”是怎么“打”的?结果“打”成了怎样?于是我整节课就按学生提的问题来上,学生自己学自己要知道的内容,特别积极主动。待课文教学差不多结束,我又提示道:“学完了课文再回到课题上,你觉得还需要研究什么?”学生们学课文意犹未尽,又让他们提问,便着实认真地思考了一番,慎重地提出:凭借孙悟空的本领,为何不一下子把白骨精给打死?偏偏要打得这么艰难;孙悟空经历了前两次的失败后,为何第三次请来了众神作证,最终打死白骨精,用意何在?还有同学提出,很想知道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后的故事又是怎样的……于是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地研读课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样的教学设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乐无穷。

特别是学完课文之后的“返题”,就是很好地利用了“阅读反思”原理,既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形成。

这是很久以前教过的一篇课文——《放弃射门》,早已不收编在苏教版教材中,但是我对他还是当时的教学记忆犹新。“返题”时,学生提到“福勒到底应不应该放弃射门?”可喜的是,学生并没有异口同声地回答:“应该!”而是再次阅读全文,充分思考之后才发表自己的意见:“‘此场的胜者将暂居联赛积分的第二名,有望在后面几轮比赛中争夺冠军,败者将与冠军无缘。’由此看出,这场比赛十分重要,放弃了射门,输的不先是你个人,更是你们的国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不能放弃射门。”“‘每一位足球队员,都会竭尽全力去冲击对方球门,捕捉机会,创造精妙绝伦的体育经典’。在完全有把握射门进球的时候放弃,太可惜了。”“还有这事发生时‘比赛已进行到63分钟了,还能有进球的机会吗?时间不允许,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我认为不该放弃!”

在学生已达到“有创造性阅读”的目标时,我马上话锋一转,再次点拨:“如果你就是福勒,现在运动场上带球突破,说时迟那时快,对方守门员西曼奋不顾身向你脚下扑来,你怎么做?”有的说:“我会放弃!虽然比赛很重要,关系到国家的荣誉,但当时哪有时间想这么多?我想我只会下意识地缩回脚,有什么比人命更重要的呢?”有同学跟着说:“为了赢球就踢人?太惨忍了!要知道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提倡的就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点基本都做不到,怎么还称得上运动员?”……

就这样,学生紧紧抓住课题中的放弃,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课文具有了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二、抓住动词性关键字

黑板上是对冻死的军需处长的细节描写:“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或已被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象在向战友借火。”我说:“你觉得哪两个词语用得最传神?”学生表示“微微向前伸着”这个动作最令人心酸。甲生说:“他伸着手,我好像看见了他临死前那一幕,那么坦然,那么安详,他似乎为自己胜利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而欣慰。”乙生说:“他伸出手去,好像是向战友借火,又像是向战友告别!”“不!军需处长伸出手去,似乎更像是向战友们嘱咐什么。”丙抢着说。我抓准时机启发道:“对啊!嘱咐些什么呢?”生1答:“同志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走出这大雪山啊!”生2说:“同志们!前面还有很多艰险,革命就靠你们了,要坚持!”生3说得更动情:“我快不行了!但是同志们别为我悲伤!你们能走出大雪山,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这是曾经收录在人教版中的一篇课文——《丰碑》的教学片段。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启发理解的关键处,才能激发起学生探究性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三、抓住形容词性关键字

与关键性的动词一样,许多形容词往往带有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如能抓住、抓准关键的形容词,教学效果定会事半功倍。

记得曾经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时,学生就紧紧抓住了一个我也不曾注意的形容词。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第三是这样的:找出课文中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的句子。班里不爱发言,但最爱动脑筋的小华举起了手,读他找的句子给大家听:“‘过了一会儿,黑暗里发出了一下轻轻的凄惨的响声,扬科不小心触动了琴弦。’我觉得这个凄惨就表达了作者很强烈的思想感情!扬科是不小心碰到的,声音必定是轻微的,但作者还加上了‘凄惨’,可见作者是在表达他对小扬科的感情。”真是语出惊人!有学生立马站起来接到:“这响声预示了扬科的悲惨命运的开始,怎不‘凄惨’?”“是啊!这响声对平常人来说不算什么声响,但对本已十分恐惧的小扬科来说却是致命的表钟!”小芸激动了。她的同桌跟着发言:“作者说这响声是凄惨的,实际上是说小扬科的命运是悲惨的!”小华最后又站起来总结:“所以,这个‘凄惨’表达了作者对小扬科无比的同情!”有这么主动探索的学生,老师还需要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抓住形容词,不光有助于理解作者感情,更主要的是能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三学段的学生提出的阅读目标中有一条: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学生提出“心惊胆寒”这个形容词不太理解。我并没让课前查词典预习的同学发言,而是稍微地点拨了一下:“‘心惊胆寒’这个词语你们心里肯定懂,只是嘴上说不出来吧?那么你读读出现这个词语的自然段,看看你读到哪句话时有‘心惊胆寒’的感觉?”

学生对我的鼓励很是受用,兴致勃勃地读课文,不一会儿,小手如林。有的说:“‘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读到这句话,我觉得‘心惊胆寒’。”有的说:“桥下令人害怕,桥上更令人‘心惊胆寒’:‘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这已经够让人恐惧了,可‘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这样的桥,谁敢走啊?!”还有的说:“桥对岸的情况还要令人望而生畏呢,‘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这种情况利于守而不利于攻,要夺泸定城谈何容易?所以我看到泸定城那么险也有‘心惊胆寒’的感觉。”

这三个同学一讲,老师已不需要解释什么叫“心惊胆寒”了,而整个自然段都已被学生读通读懂了,还进行了说话训练,真是一举三得啊!怪不得蔡元培先生要说:我们教书,并不是注水入瓶,注满了就算完事。最主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阅读目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多问几句: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好?你哪个词不太明白?你最喜欢哪些词语?……以此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