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作者: 沈雁君摘 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师生交流。本文从统筹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吃透教材,抓住关键问题;灵活引导,给予思考空间;巧设疑问,激发回答兴趣这四方面进行阐述,力求让课堂提问成为学生锻炼思维的舞台。
关键词:低年级; 语文课堂; 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031-001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师生交流。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深入学习。反之,重复低效的提问,则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减弱,带来不良的教学效果。可见,课堂提问必须要讲究艺术性。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教学的走向,甚至决定了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那么,如何才能让教师的提问变得富有艺术性呢?就低年级语文课堂而言,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善。
一、统筹安排,做到心中有数
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常常是很多的问题组成的,教师在走进课堂前,就该对它们统筹安排,做到心中有数。从整节课、整篇课文出发设计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层层深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放小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类这一中心思想,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先问学生: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让学生体会小鸟的可爱。接着我又问他们:那它现在怎么样了?如果你是它,你现在会想什么?目的是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同身受,体会小鸟现在的悲伤无助,为理解后面“我”放小鸟作了铺垫。然后在学习鸟妈妈来找小鸟这一幕时,我又问学生:看到笼子中的小鸟,鸟妈妈此时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鸟妈妈的焦急心情,对鸟妈妈和小鸟的遭遇更添同情。这时再去问他们:现在你知道文中的“我”为什么要放了小鸟吗?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原因,明白要爱护鸟类。在这种层层递进的提问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的方式。
二、吃透教材,抓住关键问题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相对简单,每篇课文往往会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教师若能找到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就好比找到了一把金钥匙,能顺利打开知识的大门。因此,教师必须潜心阅读教材、挖掘教材,有了关键问题,其余的问题便如抽丝剥茧般迎刃而解了。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一课时,我就着重抓一个关键问题:梅兰芳是怎样勤学苦练的?学生经过朗读与思考,能找到文中描写他勤学苦练的句子。像是“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顺着这个问题,我又问学生:为什么梅兰芳要这样子勤学苦练?引导学生明白,原来梅兰芳唱戏的天赋不够,“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所以,他才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勤学苦练。最后,我问学生:梅兰芳勤学苦练的结果如何?学生纷纷举手,都知道他成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就这样,在“梅兰芳是怎样勤学苦练的”这个关键问题的引导下,一连串的问题都一同解决了。学生真正抓到了课文的关键内容,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了。
三、灵活引导,给予思考空间
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一个问题抛下去,学生都答不上来,任凭你追问一遍又一遍,学生就是低着头,连看都不看你。这个时候,有的教师会大发雷霆,埋怨学生领悟力不够。有的教师则干脆自问自答,把答案硬生生丢给学生,不管学生接受与否。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长期下去,学生就会不敢答,也不愿答。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做的应该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可以改变提问的角度,提出与之有关的其它问题,让学生一点一点地说出答案。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黑板”跑了》一课,在学第三自然段时,我问学生:安培开始的时候是在心算,后来觉得需要找个地方来计算一下才行,最后则在“黑板”上演算起来。那你知道“心算”、“计算”和“演算”有什么分别吗?不出所料,课堂瞬间静了下来。学生你看我,我看你,都答不出。于是,我开始引导学生,我问他们:同学们,你们平时数学课上都要做口算,其实口算就是一种心算,谁知道心算是什么意思?问题刚问下去,课堂瞬间就活了,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都能答出心算就是在心里算,不写出来。然后,我又问他们:如果题目比较难,口算得不出答案,你会怎么做?学生纷纷回答需要拿草稿纸算一下,我就顺势告诉他们,那就是计算。最后,我再问他们:有的题目很复杂,算一步还得不到答案,你又会怎么做?学生就会说,他会一步一步在草稿纸上慢慢算。我就告诉他们,像这样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都写在纸上,就是演算。在这次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平时做数学题的经验,灵活地引导他们,最终区别这三个词语的意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巧设疑问,激发回答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常常不够集中,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巧妙运用语言去吸引他们,尤其是在提问时。教师的提问如果过于简单,学生就提不起兴趣。因而,教师必须要注意自己的提问语,切忌常用“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但枯燥乏味,还会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敷衍回答的习惯。相反,教师要多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你学到了什么?”等提问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教师是在与他们平等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盘问。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有趣的发现》一课,经过朗读,学生都能知道文中共写了岛上的三种昆虫,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和没有翅膀的昆虫生存了下来,而翅膀小的昆虫则消失不见了。我没有直接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而是问他们: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你现在就来到了这座小岛上,告诉老师,你还能看见哪些昆虫呢?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说了很多昆虫的名称。我再问他们:那为什么你看不到翅膀小的昆虫了呢?这样一问,学生的兴趣就更大了,他们迫不及待地捧起书本,急着到文中去找答案了。有了这种探求知识的兴趣,课堂氛围怎能不活跃。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运用得当就会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抓住每次课堂教学的机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提问的质量,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思辨力,提升对问题质疑、解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