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需要快乐的科学课

作者: 陆姣姣

摘 要:科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基础自然科学。要学好科学课,就必须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科学课没有兴趣,那就谈不上怎样去观察、实践和思考,正如常言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考虑采用何种方式、何种手段激活课堂气氛,使整个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创新欲,对学习科学产生兴趣,让学生学得快乐,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熟练的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快乐; 多媒体; 创新; 游戏精神;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048-001

一堂好的、成功的科学课,教师必定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努力构建传统教学方式向现代教学方式转变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多变的、新颖的环境下,激发出学习兴趣,学生能快乐地学习,进而让科学探究更加有效。下面是本人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让科学课充满想象和希望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有了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会插上翅膀,自由遨游在思维的领空。在探索、研讨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在《探索月球的秘密》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以“假设我要去月球考察”为题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想象,学生提出了“用中子飞船”、“光速火箭”登上月球,在飞船中用“植物加工厂”进行空气、食物、废物的综合利用,达到自给自足,“在月球内部建构保温的地下城市”……学生的这些想象有的可能是不合逻辑的,但谁又能说这些想象不会给人留下创新的设想呢?

小学生有着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最强的动手能力,科学课堂上,只要老师有目的地愿意放手,他们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二、教学过程中具备游戏精神

游戏符合儿童的特点。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常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儿童发展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感情等,在科学教学中适当应用游戏形式进行教学,学生是十分欢迎的。在游戏活动中,他们不会感到有沉重的负担,始终沉浸在欢乐愉快的情趣之中。而在不知不觉之中获得了知识和技能。还记得在师范时老师问的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孩子们在学校是来干什么的?”有人回答“学习知识”,有人说“学习与人相处的方法”……有个人说“玩”。本人就很同意“玩”这个想法。在平凡的玩中发现不平凡的科学规律和科学知识,这大概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了。

在科学教学中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可想而知了。前年曾听过张洪鸣老师上的《杠杆》一课,张老师的教学很洒脱,让学生在“角力比赛”中发现杠杆省力、费力、既不省力又不费力的秘密。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学习效果十分好。借鉴张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段,本人在教学《杠杆》时也让学生们玩了一把,学生们着实高兴了一回,高呼还要再来。再如《用橡皮筋作动力》一课,学生在学会用皮筋作动力,让小车动了起来,我就让学生来了一个比赛:比一比,谁的小车跑得远。学生的兴趣来了,个个摩拳擦掌,不甘落后。在这节课中学生充分发挥游戏精神,让课堂所学的知识现学现用,并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三、让科学课充满自然与生活的气息

在学习《摩擦起电》这一课时,课前可以准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把已充气的气球在毛衣上摩擦,然后用气球摩擦处接近头发,可以把头发吸引起来,用气球的摩擦处接触毛衣,气球能吸附在毛衣上。面对这一有趣的现象,学生感到非常好奇,这时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为进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又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还有在教学《力在哪里》一课时,力的现象在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却是学生所陌生的。这一课就是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用吸铁石、模板、会“跳舞”的回形针等演示实验等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科学探究的兴趣,在观察、发现、认识与探究中培养与形成学生注重观察与思考,进而探究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同一教学过程必然获取的两方面结果,如何能让学生自觉地通过适当的教学内容及其他途径获取有价值的知识,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锲而不舍的追求。伽利略说得很对: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装着灰尘的书上去找。我们就应该放飞学生的心灵,让课堂更具创新,点燃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拨旺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让科学探究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张洪鸣.引领孩子们亲历科学,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科学课》,2012-201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